分享

乡土散文:话说火盆

 梦回乡关 2023-09-19 发布于浙江

小时候住的房子都是石头和黄泥垒的,房坡上不是瓦片,都披着房茅草。屋子里也不吊棚,坐在炕上就能看得到房梁;后窗户基本被报纸糊死,前窗户设计还挺特别。

由于玻璃稀少,下面玻璃框子挺小,上面木棂格子窗朝里开,也叫老虎嘴子窗户,窗户外面糊上透光、防水的白色油纸。这就是关东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糊在外”。

房檐矮到汉子伸手都能碰着,特别遮光,窗户缝子、墙旮旯都漏风,不得不找来废报纸、破布条塞上。老人形容“进伏漏雨用盆接,九天双手袄袖掖”。冬天为了御寒,晚上拼命地给灶坑里烧劈柴柈子,烧得火炕都烫屁股,白天就得靠火盆。

火盆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大小兴安岭一代的游牧民,为了防止野兽袭击(野兽都怕火),抵御严寒,才发明了火盆,后来在北方各地广为流传。

火盆就是个用来装灰火的盆子,圆形带有边沿,整个直径不超过二尺。我只见过用黄泥、铸铁的,据说过去地主老财家还有铜火盆,上面镶嵌花纹,显得十分考究。

黄泥火盆制作起来挺麻烦,我倒是没看过,只听说得弄个大个倭瓜当模子,黄泥里掺上剁碎的麻草,经过摔打、阴干等过程后,约半个月才能做好。

这种保温效果好,缺点是易碎,经常会掉沿子,甚至两半。铁的一般都是买现成的,也有条件不好的人家,弄个废旧的洋盆,这种虽说结实耐用,但火爱僵,保温效果差。因材质不同,也是各有千秋吧。


大冬天一家人没事就围拢在一起烤火,奶奶把装好旱烟的大烟袋锅子直接杵到火盆里,吧嗒吧嗒吸几口,烟就着了。

奶奶叼着烟袋给我们讲古,像什么《王二小卧鱼》、《牛郎织女》、《鞭打芦花》等民间故事。不一会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呛得大伙都不住地咳嗽。

“老太太从多大开始抽烟的啊?”“好像是十来岁吧。”奶奶笑着说完,大伙一顿哄堂大笑。这也是咱关东的一大怪——“大姑娘叼着旱烟袋”。

要是来客(读qiě)了,热情的主人赶紧招呼你脱鞋上炕烤火盆。人们从外边进屋,第一件事就是奔火盆去烤火,以驱除寒气。

小时候冬天吃饭也离不开火盆,弄个特制的锅撑子放在火盆上,上面放口小黑锅,里面炖上杀猪菜,这里有自家的猪肉、血肠、冻豆腐、酸菜等等。有人讥笑这叫“黑老驴上炕”,也就是北方饭店的招牌菜——“黑瞎子上炕”。在买不起火锅的年代,火盆炖菜也照样解馋。

吃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男人们两杯“散篓子”下肚,纷纷开始卷起老旱,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打开话匣子,今年粮食可没少打,换钱以后省点花,明年早点给二小把媳妇娶回家……一番行令划拳过后,都东倒西歪地离开了酒桌。

孩子们顾不及彼此谦让,拿起筷子上桌疯抢,一顿风卷残云过后,都能看到锅底了。

这温暖惬意的场景中没人注意到火盆,它用宽大的边沿承着男人的酒杯,装菜的碟子,忍受着旱烟熏白酒呛,腹中的炭火一点点僵化,但它还在发挥余热。

把杀猪菜炖得咕噜咕噜直响,乐得猪肉血肠尽情地翻滚,冻豆腐贪婪地吸收着肉汤,最是粉条经不起考验,最后被炖成“泥浆”。

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炭火的功德,但炭火也必须得用火盆来装,才能服务于人,我认为火盆才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在孩子们的眼里,火盆可是个宝,因为它不光能烤火,还可以“烧烤”各种吃的。那时候都穷,零食只能自家就地取材。长辈们曾经用火盆给我烧过土豆、地瓜、粉条子,烤过饽饽、饺子,我自己还偷偷烧过鸡蛋。

姥爷会挑几个个头小的土豆,将它埋在火盆里。几个孩子眼睛都盯着火盆,一边烤火一边问这问那的,为啥不烧大点的,个大的不爱熟啊,其实姥爷就是想把大的留着年后换俩钱,攒起来给我几个舅舅娶媳妇的;啥时候熟啊,随着姥爷说一句“土豆姓刘,放屁就熟(东北方言的'Sou’音)”,孩子们都哄堂大笑起来。

遇到火僵了,姥爷常喊一句“小五子,再扒点火”。伴着灰火呲出一股热气,土豆开始散发出诱人的味道。姥爷扒出烧好的土豆放在火盆沿上,孩子们顾不及土豆的滚烫,甚至把扒下来的皮都吃了,不住地说烧完的土豆真香。

要是有多余的,姥爷也会让姥姥或者在家的舅舅吃,他自己从来舍不得吃,说他不饿,看到孩子们狼狈的吃样,他高兴的笑了,姥爷那慈祥的笑容,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趁姥姥不注意,我去偷出来点粉条子,在火盆上烧,瞬间粉条变粗,放嘴里一嚼,真是又香又脆,那就是我吃过最早的“膨化”食品了。

也用火盆烧过鸡蛋,像做贼一样去鸡窝里偷俩热乎的鸡蛋,放在火盆中用灰火埋上,没成想几分钟后爆炸了,那火星子崩的哪都是,鸡蛋壳子也分家了,当时我们吓得小脸煞白,都怕挨打。

姥姥一顿比比划划的指责,姥爷倒是没责怪我,还给讲再烧鸡蛋前要用红线绑上,这样鸡蛋就不崩了。

后来我也逐渐懂事,知道养鸡为了是生蛋换钱,补贴家用,也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再也没烧过鸡蛋。

淘气的孩子总会作出花样来,看到火盆里炭火僵了,就卷个纸筒子开始吹火,弄得满炕灰;过年吃完的塑料糖纸儿,或是剪下一撮猫毛,都扔火盆里烧过,那种说不上来的气味久久不散。

妹妹甚至把小鞭扔火盆里了,崩出来的火星子把炕席都烧个大窟窿,换来的是妈妈对她笤帚疙瘩伺候。

伴着年龄的增长,家里开始养柴油车拉脚,冬天打火费劲,用火盆生火烤烤油箱,柴油化了,车也一溜烟地跑了……回想起来挺害怕,庆幸当年没发生什么意外。


结婚新娘到男方家大门前,也要跨过火盆,祛除晦气和不吉祥的事物,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人丁兴旺。伴着带客的大声唱道“新娘左脚跨火盆,往后婆媳一条心,新娘右脚跨火盆,来年定生麒麟孙”,一场婚礼隆重地开始举行。

据爷爷讲,他年轻的时候,国民党快过年了来堡子里抽壮丁,一个没出“五服”二爷爷不幸被选中。家人不忍心让他当炮灰,把他藏在菜窖里,还在里面生个炭火盆,怕别人发现又把窖门封死。第二天早上下去送饭,人都硬了,家人狠狠地踹了一脚火盆……

说到这爷爷有些激动,和我们讲起二爷爷的死因,炭火在密闭环境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也会产出一氧化碳,人会窒息而死,二爷爷是死于无知啊。

我也突然明白了,为啥之前在火盆上烤火吃饭没事,因为房子破旧,四处漏风,加上生火盆的时候门都是开的,当时说是为了放放烟味儿,现在想明白了是为了通风,在此不得不暗中佩服老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教书时,离爷爷家很近。中午经常去那儿打尖,有一次奶奶把过年留下的油糕,用火盆给我烤几块,就着油茶面填饱肚子。下午就感觉肚子难受,开始上吐下泻,甚至天旋地转的,到当地诊所一检查,食物中毒,再晚来一会小命难保。究其原因,是油糕发霉了,奶奶没看见。

火盆给我们带来温暖快乐的同时,也有过错,它送走了我的亲人,还差点要了我的小命。它虽说不是元凶祸首,但也有连带的责任。究竟是功是过,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破旧老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房。取暖都采用暖气、地热,电暖气、空调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家中看不见火盆的踪影,它就像一位完成使命的老战士一样光荣退休,它的功勋让后人永远怀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