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也道出了梅可生津止渴的医学道理。 乌梅从此扬名立万。 乌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多为未熟之梅实,剥去核,入笼于蒿火、煤烟中熏干者,色变乌黑故名乌梅。 乌梅味极酸,其功皆在收敛之义。 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提到“乌梅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最好的养生是顺应四时,乌梅正是对应了秋天。 秋天,大气里的阳气都往下降,降到土地里,所以我们能感觉到凉意,因为地表的热量少了,而乌梅的酸收之性,正是具有这种往里收敛的作用。 秋天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燥,明显地感觉到空气中的水分少了不少,皮肤干爽,甚至干燥,而乌梅能生津止渴。 进入秋天后,我们要开始“增酸”,把外浮的阳气收敛起来,收敛阴液而生津液,“酸苦涌泄为阴”,也可以理解成“秋冬养阴”。 秋天天气干燥,燥邪最容易损耗人体的津液,本身阴虚的人,到了秋天,更加雪上加霜,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脾气暴躁、五心烦热的“上火”现象。 有时候喝水都解决不了问题,毕竟杯水车薪,问题在于自身化生津液的能力不足,而乌梅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通过“食酸”来刺激人体进行津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养阴生津的效果。 乌梅汤的使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古人会用梅子煎汤解暑。 以前没有空调的时候,乌梅汤是作为一种清凉饮料而盛行于宫廷,传说乾隆皇帝对此饮品青睐有加,后来传入民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乌梅汤的摊贩。 后面乌梅汤在历史的发展中慢慢改良,随着大众养生意识的提高,乌梅汤除了用于消暑以外,还能作为秋季养生的茶饮。 乌梅汤:乌梅、山楂、甘草、桂花、冰糖。 乌梅具有生津止渴之功效,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心者火也,木之子也;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 山楂能消食健胃,化浊降脂。配合乌梅改善食欲。 甘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滋养肌肤。 桂花醒胃化痰,且有独特香气,使得乌梅汤色香味俱全。 冰糖可以补中,还能养阴生津润肺。 煎煮法:将乌梅、甘草、山楂放入壶中,加入1200-1500毫升水煮25分钟。烧开后,将冰糖和红糖放入再煮5分钟。关火焖60分钟后,加入桂花后即可饮用。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甜度。(详情请扫以下图片二维码) 要复刻一杯原汁原味的“宫廷御饮”,就是那么简单。 与其喝上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倒不如来一杯乌梅汤来得实际。 有些人喜欢在煮好的乌梅汤中加冰,虽然口感上得到满足,但脾胃却不喜欢这种整活,自然放凉,顺其自然地品尝,才是养生正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