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 ESC心内膜炎管理指南》再更新,这些核心内容不得不知!

 天地爱尔 2023-09-20

导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上重磅公布了《2023 ESC心内膜炎指南》,本次指南对抗生素的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心内膜炎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等给出具体更新建议,本文整理了部分核心重点内容,与各位同道一起学习。

图片

核心内容:高危人群应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新指南建议,对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和中危人群采取一般预防措施。对感染性心内膜炎高风险人群,包括曾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植入人工瓣膜和使用任何材料进行心脏瓣膜修复手术的患者,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人工瓣膜的患者,或有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在口腔手术前,推荐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对于中风险人群,比如心脏起搏器患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瓣膜异常患者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评估口腔手术前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低风险人群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图片

此外,对于接受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或肌肉骨骼系统侵入性诊断或治疗程序的高风险患者,可考虑全身抗生素预防。

核心内容:重视患者教育

新指南推荐,中/高风险患者的其他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牙科卫生,良好的皮肤卫生以及注意各种感染等。

具体而言,每天两次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清洁(高风险患者每年两次,中风险患者每年一次)在无明显诱因发热时及时咨询医生、保证皮肤卫生、慢性皮肤疾病管理和伤口消毒。另外,患者不应自行使用抗生素。

图片

核心内容:影像学地位正在凸显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基于临床线索、血液培养和影像学。超声心动图是首选的影像诊断技术。新指南推荐,当感染波及自体心脏瓣膜、人工心脏瓣膜和植入心脏装置(如起搏器和除颤器)时,有关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成像和磁共振成像以及新型诊断算法的推荐。

图片

核心内容:抗生素治疗两个阶段

心内膜炎治疗的目的是治愈感染并保持心脏瓣膜功能。新指南建议从血培养中确定的合适的抗生素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持续治疗时间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

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 2 周的院内静脉注射治疗。在最初阶段,如有必要,应进行心脏手术,清除受感染的异物,引流心脏和心外脓肿。在第二阶段,对于选定的患者,可在门诊肠外或口服抗生素方案内完成抗生素治疗,疗程最长可达 6 周。

图片

新指南不建议对葡萄球菌性 NVE 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其临床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由其他微生物引起的 IE,如果需要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则应每日单次给药,以减少肾毒性。

核心内容:手术时机比此前推荐的时间更早

对于心力衰竭或感染无法控制的患者,需要手术清除感染物质并引流脓肿,并防止栓塞。由于生存率的提高,手术时机整体应该较此前推荐的时间更早。

图片

新指南将患者分为心衰、难以控制的感染、已发生栓塞或具有栓塞高风险的患者,对每一类患者进行了手术时机的规定,并按照手术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危急手术(诊断后24小时内)、紧急手术(诊断后3-5天)和非紧急手术(诊断后5天)。

来 源 /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