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93篇:郭哥评课∣初三的议论文阅读课应该怎么设计?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9-20 发布于广东

初三的议论文阅读课应该怎么设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9月20日上午,我到神湾中学进行教学视导,听了年轻教师方晓媛老师执教的《敬业与乐业》一课。方老师加入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以来,很有上进心,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教学反思、上公开课、参加教研活动等多种方式,着力于专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这节课本身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九年级上学期的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完全按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思路,而没有任何备考意识,恐怕行不通,但如果没有讲好课文,过早地进入到纯粹的复习教学,那就更加偏离了方向。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某些常考的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上,教师聚焦的一个知识点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教师先请学生自由回答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然后展示了较为规范的论证思路,并且指导学生关注“先”“后”“其次”“在……基础上”等表示“思路”的词语,并将课文的三大部分即有业、敬业、乐业串联起来。随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了一篇课外的议论文,并写出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刚开始,学生对此不太熟练,教师又进行了复习回顾,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像样的论证思路了。如果当天的作业再提供一篇文章,请学生梳理论证思路,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彻底被攻克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讲练结合、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与“一课一得”的思路有点类似,这种教学的效果肯定比脚踩西瓜皮式的阅读课好得多。

当然,阅读教学的目的肯定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文体知识只是阅读和写作的助手,不能直接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这一点我已经反复强调过。就像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这样一篇经典文章,如果说只是借助这篇文章习得了议论文的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知识,那就大大降低了这篇文章的价值。这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同出一辙。阅读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这篇文章?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贯彻文体知识的学习。对此,我提出了三个建议:

首先,教师对文本本身应有一个透彻全面的解读。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在初读文本时,能够摒弃自己的身份,不要老是想着这句话有一个修辞手法,那几句话有一个精彩的词语,而是要心平气和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其实也是王荣生教授一直提倡的做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文本的晦涩难懂处、前后照应处、自身矛盾处、炼字炼句处、揭示主题处等等。对于《敬业与乐业》,我关注到了以下八个问题:一是作者说的“敬业与乐业”的“业”究竟指的是什么?是职业,是本业,是事情?二是有业与敬业、乐业的关系。三是作者引用的“懒为首”的反面是他说的“敬业”吗?四是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敬业”的?五是敬业与乐业究竟是什么关系?六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讲“乐业”的?七是第5段写道:“告诉他们对自己现有的职业……”,此处的“他们”不应该是“你们”吗?八是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出了“责任心”与敬业的关系,这与前文说的“专注”是否矛盾?这八个问题,有的是关涉到文本整体意思和脉络结构的关键问题,有的是细节问题。这是我在听课过程中自我提问的问题,我相信给我多一些时间,我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我能回答,有的我也一筹莫展。但我觉得,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就标志着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问题的指向大都不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而是“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为什么不那样写”,这样的思考肯定是有价值的。

其次,教师对教学要有高质量的设计。我说的高质量,就是说教学设计要有比较高的思维含量。之前已经谈过,教学设计就是设计环节、设计问题、设计任务。其中设计问题是最常见的教学行为。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别的设问方式?这个问题如何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有的老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严重“中考化”,对问题的回答就像是在答题,这样的问题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教论点,可以不直接问“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而是请同学们观察题目,说说题目是不是论点;教论证思路,也不一定直接问“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而是可以问学生,题目中的“敬业与乐业”能不能改为“有业、敬业与乐业”?能不能改成“乐业与敬业”?能不能改成“敬业之后再乐业”?等等;教论证方法,不一定每次都是让学生回答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而是可以绘制一个表格,请学生把文中所有的材料放入一列,然后在另一列上填上每一个材料对应的观点,这就解决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问题。当然,也有的教师倾向于将问题转变为任务,这当然也是值得提倡的。

再次,要善于对练习题进行创编。从复习资料或者网络上找一道合适的题目给学生做,这是容易办成的一件事。但学生读了一篇文章,仅仅回答了原有的几个问题,这就降低了这篇文章的利用率。我一贯主张把文本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为此教师要做到这三件事:一是结合课后思考题对练习题进行创编。课后习题的表述,和用于练习的文本相结合,更有助于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二是结合文本内容对题目进行补充,例如针对《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篇文章,可以补充设计“第④段和第⑤段能不能互换位置”“结尾'就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中的'就有可能’几个字能否删去”“第④段讲无趣,第⑤段讲兴趣,这是不是重复”等问题。三是进行对比阅读,设计相关题目,例如本文所说的“专注于一件事情”和梁启超先生说的“敬业”是不是一回事?请说明理由。

当然,我一直强调,现成的题目可以用,但要考虑利用率和教学效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结合训练文本对原有题目进行创编,将文本的价值最大化,最好一篇文章和题目能够涵盖这类文章所有可能的考点和设问方式,这样肯定会提高复习效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