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14陈鹏宇:大学生为何不愿意回答课堂提问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9-21 发布于江苏

      在大学课堂上,当大学老师向所有同学提出问题后,经常可以看到没有学生愿意举手主动回答问题的现象,因而课堂缺乏互动性和活力。高等教育为何缺乏学生的声音,本文仅仅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

热情消退:告别以往的纯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越来越不积极。当我们还是稚气活泼的小学生时,有举手回答问题的自豪感和不惧怕出错的天真,答案如果正确会收到小学老师的夸奖,如果错误也会收到鼓励。到了中学时期,尤其是文理分科后,中学生对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学科问题避之不及,但对喜欢和擅长学科的问题并不抵触,反而往往会积极探索,和老师进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师生互动性和学生积极性较强的中小学课堂上,会出现老师提问后同学们一起大声回答的情形。整体而言,中小学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好。

      到了大学以后,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可以加平时分,与最后的期末成绩挂钩。明明是回答问题的奖励更加实质化,然而大部分时候,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学生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却无动于衷,最终出现大学老师不得不随机抽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

心理消极:怕出风头而伪装

      部分同学较为在意老师和同学对于自己的看法,担心回答错误的后果:会不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会不会当众出丑丢脸,被老师和同学取笑;如果答对了,会不会让同学觉得我很装,是为了刻意讨好老师 ,尤其是相对简单的问题,会不会让同学觉得我是显眼包,觉得我很自大与功利。除此之外,儒家文化使我们待人含蓄,为人谦逊,并且注重权威和尊卑,故学生往往相对内敛,担心回答问题出错而冒犯老师;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社会整体环境强调集体,使每个人的思维更加偏向集体主义,不愿意成为特殊突出的那个。

能力不足:思考缺速度深度

      因为大学课程内容难度更大和大学老师讲课速度更快,大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随时跟上大学老师的进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并且回答的内容更可能出现错误之处,于是愈发地没有勇气去举手。

课程歧视:无关联或无兴趣

      大学生因为被安排一些不感兴趣或者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必修课程,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当学生们觉得课程无聊或与他们的专业不符,对提升自己的能力帮助不大时,于是对于讨论和回答问题选择了漠视,除了老师点名外便低头玩手机。

分数误导:重记诵而轻研讨

      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很大的学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更关注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偏向于灌输知识,注重应试能力,而不是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认为只有记住正确答案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思考问题或者与老师互动。部分大学生只在意考试,通过考试月的突击强记便能取得分数,忽略课堂上的学习,因此并不关注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很多,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多管齐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各方面问题。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