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陶有关的三件事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原始先民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收集食物,那是为了生存。收集来食物之后,就需要有容器盛装。最初的容器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如竹筒、椰子壳、葫芦,甚至树叶。如果能用木材刻个容器,那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了。在我们的汉字里,有许多容器都是木字旁,就是这个道理。后来有一个人,他把用泥巴捏成的碗放到火上一烧,感觉十分的坚固耐用,由此便产生的陶器。这项发明,一点也不亚于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在我国许多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都发现了陶器。

泗水的柘沟,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陶土资源十分丰富,其储存量有12.2亿立方米之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明中叶泗水贡生,曾任过河北三河、衡水两县知县的贺逢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今考本县历山之东,有费县冯诸村,是舜所生处也;兖州古瑕邱,即负夏地,是所迁处也;历山沃饶,是所耕处也;泗河之滨有上涧柘沟,称为名陶,是所陶处也。”明确指出,舜所陶之“河滨”,就是泗水。历史上柘沟所产的陶器,还曾专供孔府使用。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与陶有过密切接触,我查到了以下三件孔子与陶有关的记载。

俎豆礼容

俎豆礼容 图

“俎豆礼容”四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首先,需要对文中的几个字词进行一下解释。“陈”的意思是摆放。“俎豆”二字,一般解释为“礼器”,清人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说:“'俎豆’者,朝聘礼所用也。”这就是说,“俎豆”是古代祭祀或朝聘时用的礼器。不过“俎”与“豆”是有区别的,俎的原意为切肉用的案板,后演变为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摆放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物品。“豆”类似高脚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一般用于存放黍稷等粮食作物。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在明正统九年(1444)刊行的《圣迹图》上,就有《俎豆礼容》图。庭院里放了张案子,案子上放着礼器,中间的就是俎,两边的是豆。接下来的“设”字,有演习、表演等意思。“礼容”指的就是古代祭祀时的程序。

俎图

这就是孔子小时候玩的游戏。孔子从小表现出了与从不同的物质,连玩游戏都别具一格。他用泥巴捏出了各种礼器,将这些礼器放在案子上,然后对着这些礼器,举行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等仪式。孔子这种独特的游戏活动,吸引了周围的小朋友,都来跟他玩这种游戏。在上边所说的《俎豆礼容》图上,还有一篇赞文说:“圣父儿戏,俎豆是持。登降俯仰,有容有仪。不学而能,不闻而识。化治群童,名传列国。”我不赞成文中“不学而能,不闻而识”的说法,孔子“俎豆礼容”的知识是有来路的,那就是周公庙。小时候的他,经常溜进周公庙,观看在那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用泥巴捏礼器,在制陶工序上还属于半成品,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拉坯。

应该说孔子的圣人之路,是他的母亲颜征在给铺就的。她带着三岁的孔子来到鲁国都城曲阜,是孔子向圣人之路迈出的第一步,而周公庙,则是孔子这位圣人起航的地方。颜母的伟大,不仅营造了孔子成为圣人的环境,而且她本人也是这位圣人的培养者,是孔子的第一位老师。

豆图

前面说过,孔子从小就喜欢玩“俎豆礼容”的游戏,那么颜母是什么态度呢?显然是支持的,不然司马迁不会用一个“常”字。我们再回头看看司马迁说的那段话: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如果颜母反对,孔子的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很可能就会把一个人间的圣人扼杀在摇篮里。颜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对儿子的这种爱好,是欣赏的,也许有时还跟着一起做游戏。她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他。颜母不但支持孔子玩“俎豆礼容”的游戏,而且还拿出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钱,给儿子买礼器玩具。清人郑环《孔子世家考》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这就是现在教育理论中所说的兴趣教育,或者叫因材施教。是指孩子兴趣、爱好和志向。要知道,兴趣是人生的最好老师,只有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培养,才能够使之成才。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可以被引导或纠正的,但千万不可把父母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强加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有人把因材施教列为教育的第一原则,而两千多年前的颜母,就给我们做出了光辉典范。与颜母一比,就看出了差距,现在的许多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蛮横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就是颜母能培养出圣人,而我们培养不出来的原因之所在。

如果说孔子用泥巴捏礼器还是半成品的话,那么颜母所“豫市礼器”,就应该是烧制后的陶制成品了。

                  孔子观欹器     

孔子观欹器

欹器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空瓶时倾斜,半瓶时直立,满瓶时倾覆。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水半时立正,循环往复。早期的欹器一般为陶质。本来是普通的日用器具,经孔子观后,则赋予了人生哲理。

此事最早载于《荀子·宥坐》,汉韩婴《韩诗外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孔子观于周庙(《荀子》作'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

孔子带着弟子到鲁桓公庙,看到有个倾斜的器物。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东西?守庙人回答:是放在座位右侧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这个放在右座的器物,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直立,盛满水就会倾覆。贤明的君主把它当作最好的告诫之物,所以经常放在座位的右侧。孔子让弟子取水试一下,果然屡试不爽。孔子很有感触地说:怎么会有满了却不颠覆的器物呢?子路请问有让它一直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人,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人,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人,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而失传。《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曾经过反复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继杜预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1965年9月在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又一件镇馆之宝。

故宫博物院陈设着1895年光绪御制的一对高45.5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的铜质鎏金欹器。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框架上面横框的正面錾刻有篆体的光绪御制4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杯状容器。

宥坐就是右座,在我国古代将欹置于坐右,有警戒、提醒自己的作用。后发展为座右铭。宥坐的含义很深:对一个人来说,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立得稳、站得直学无止境,不能自满,自满就会跌倒,前功尽弃。要知道物极必反,应时常居安思危,与时进,不可安于享乐,停滞不前。

孔子说觚

《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一说为二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觚,音孤,酒爵也,容二升。”觚的形体修长,口部和底部呈喇叭状,中间向里收缩,细腰。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有的无棱,如临淄齐都镇薛家大庄出土的陶觚,还有兖州王因出土的彩陶觚;有的有棱,如天觚、羊父丁觚、亚鸟出戟觚等。陶觚初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文化遗存,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铜觚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西周早期仍有人使用,但已不是主流。

孔子关于觚之感叹,有多种解释:

一说为戒酗酒。皇侃《论语义疏》载:“《礼》云:'觚酌酒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此则明有觚之用也。当于尔时,用觚酌酒,而沉湎无度,故孔子曰'觚不觚’也。”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韩婴《诗说》云:“一升曰爵。爵,尽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三升曰觶。觶,适也,饮当自适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讪也,饮不省节,为人谤讪。”接着毛氏说道:“今淫酗之家,饮常过多,虽复持觚,亦不寡少,故夫子借觚以叹之。”

二说变棱为圆。朱熹《四书集注》云:“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接着他引程子的话,把此事又引向政治,引向社会:“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不臣。”皇侃也引褚中都的话说:“作觚而不用觚法,觚终不成,犹为政而不用政法,岂成哉?疾世为政不用政法,故再言焉。”

三说为木简。朱熹注曰“或曰木简”。史游《急就章》:“急就奇觚与众异。”颜师古注曰:“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孔子叹觚,即此之谓。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黄式三在《论语后案》中,则对此说表示反对,他说:“《集注》有木简名觚之说,先儒谓以简为觚起于秦汉以后,当以觚为酒器也。”

按孔子之说,应为酒器。最早为陶质,从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的觚来看,应该无棱。有棱之觚,多见于青铜器,因此变棱为圆之说不成立。黄怀信说:“此孔子以觚为例,叹一切名失其实之事。”当是。

梅庆吉简介:

 著名孔子研究专家,跟着孔子去游学项目创始人。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梅庆吉跟着孔子去旅行展览专刊》《跟着孔子去游学·曲阜七日》等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