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41:汝河南岸的子路问津台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汝河南岸的子路问津台

                     梅庆吉

98日下午一点多,我们离开湖北新洲问津书院,沿昨天走的大广高速路往河南方向回返。这条路要从大别山上翻过,群山起伏,绵延不断,要比太行山平缓多了。快到河南地界的时候,下起雨来,持续了好长时间。我们从息县北出口下了高速,驱上106国道,然后就到了新蔡县的关津,子路问津台就在关津乡。我们到达关津的时候,已经快到下午6点钟了。雨虽然停了,但路上很湿,空气很潮。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打听子路问津台,有位村民指着村里向西的一条路说,从这里走过去就能看见,有3位村民也跟我们一起走过来。很快就看到了那通立在菜地里的碑,碑有框,上有檐,碑上刻有“子路问津处”5个楷体字,高2米,宽0.5米。明显能够看出来分成上下两截,下截较旧,应该是原来的,上截较新,应该是后接的,上下两截从“问”字分开。碑的上款隐约可见“新蔡知事安邑王廷俊”等字,下款则看不清楚。

后来我查了一下王廷俊的资料,他是明万历时期人,曾任过新蔡知事。期间他曾访得子路问津台遗址,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对问津台进行重修,在台上建祠立碑,此碑就是他当时所立。

到了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王大吕来到新蔡,他看到的问津台已经破旧不堪,王廷俊所立的碑还在,台子还在,只是庙宇已经片瓦无存,他决意按原样重修。王大吕所重修的问津台呈方形,边长3丈,高约数丈,周围砌以围墙,台上修有殿坊亭阁,拱桥泮池,台内外遍植花草。民国年间,台上还有几处景致尚存,可建国以后经过“文革破四旧”,问津台上的建筑被一扫而空,台子也被村民取土盖了房子。

村民说,当时问津被破坏后,碑还在,但被推倒了,扔在了前面的水边,剩了半截,有时人们在碑上洗衣服。打倒“四人帮”后,当地政府才又把碑找出来,补上被折断的上半截,重新立在这里。现在只有这通孤独凄凉的石碑立在这里,让人还能仿佛忆起当年在此发生过的一切。

我问他们,前边那片水域是汝河吗?他们说不是,那不是一条河,像个大的水塘,村民都叫它大(jiang),我问,是长江的江吗?他们说不是,但发音就是江,我想不出除了江字,还有哪个jiang字与水有关。我问这个字怎么写,他们都说不知道,但他们一直就这么叫。

在跟3位村民分手的时候,我每人送了一张名片。其中一位看了我的名片,吃惊地说了句:“姓梅?”我紧接着问了句:“这里也有姓梅的吗?”他们说,不但有,而且还很多,关津几乎90%的人都姓梅。他们指着其中的高个说:“他就姓梅。”他乡遇到了一家子,我很高兴,赶紧让他签下名字,他在我们的登记薄上,写下了“梅书全”3个字,另两位的名字叫赵新建、董顺平。往前走不远,看到一个村牌上写着“梅小湾”,估计这个村的人也都姓梅。

沿着105国道北行不远,就看见了汝河,此河从襄城县城南流过,我们由襄入叶曾路过一次汝河。汝河向东流到新蔡,也在县城南流过。据说在过去,这里是著名的水陆码头,车船云集,商贾如云,店铺林立,因此“关津渡口”成为新蔡古八景之一。我想,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码头的话,子路也就用不着费劲向长沮、桀溺打听渡口了。现在河上有座桥,名“关津桥”。

关于问津台的始建时间,按照《孔子足迹遍河南》一书的说法,历史十分的悠久。书中写道:“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蔡国,忙派人去迎接孔子入楚,引起陈、蔡两国大夫担心,怕孔子入楚后不利于两国,所以当孔子一行到陈、蔡边界的郊野(今天上蔡蔡沟)时,为当地人所困,滞留达三年之久。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年)子贡逃出包围到楚国,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孔子世家》)。次年(前496年)在这里修筑了问津台。”认为是“楚昭为纪念孔子自楚(国)返蔡(国)途中,使子路问津于此而筑”。我对此说表示强烈质疑。

如果说昭王给子路问津处建问津台,那孔子一定是他心目中十分景仰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铁杆粉丝。事实真是这样吗?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觉得孔子入楚将会对自己不利,因此将孔子一行包围,“厄于陈蔡”七日,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三年。后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时楚昭王想起用孔子,并“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结果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的,“昭王乃止”。从以上的记载可知,孔子与楚昭王的地位不是对等的,虽然昭王对孔子有好感,并想起用他,但他们的关系很脆弱,所以子西一反对,昭王便打消了念头。昭王之所以能这样轻易地打消念头,说明孔子在他心目中并不重要,所以他不可能为孔子建问津台。再者,当时昭王“军于城父”,城父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在蔡国的西边,没有记载昭王曾到过新蔡,更不可能在此建问津台。第三,据《孔子世家》:“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这一年为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而文中却说昭王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96)年筑问津台,而此时昭王已经去世了4个年头,他要想给孔子建问津台,只能是在阴间了。

过了汝河大桥,再北行不远,就到了新蔡县城,我们晚上住在新蔡,也住进了一段历史。

历史上的蔡国,曾三次迁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周,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朝歌,又派管叔驻卫、蔡叔驻墉、霍叔驻邶,围绕在朝歌周围,来监视武庚,历史上被称为“三监”。墉应为蔡国的第一次都城。

后来蔡叔参与了“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将叛乱平定,诛武庚、管叔鲜于殷,囚蔡叔于郭邻,废霍叔为庶人。蔡叔被囚于郭邻(在今河南上蔡附近),不久死去。周公封其子胡于蔡,是为蔡仲,即今河南上蔡。

汝河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蔡仲传到18代蔡灵侯,被楚灵王所杀,是年11月灭蔡。第二年楚平王使蔡国复国,迎蔡景侯的少子庐归国,是为蔡平侯。蔡平侯为靠近楚,将国都南迁至吕,即我们今晚下榻的新蔡。在此传了两代。新蔡蔡国故城遗址至今尚存,位于今县城西北部。故城周长3215米,面积51825.67平方米,现存城墙最高处10米,宽50米,低处2.7米,夯土层厚14厘米,夯窝清晰可见。

周敬王二年(前518),蔡昭侯在吴国的胁迫下,迁都州来,称下蔡,即今安徽省凤台县一带。到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蔡国被楚所灭。蔡国共历2325君,计599年。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与蔡国的这三个都城都有过很密切的关系。

              2014226日第一稿

              2014年6月6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