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巡礼之十二:小楷的代表《乐毅论》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本文收录在我的《书画巡踪》一书中,该书由黑龙江少儿出版社2013年出版。

国宝巡礼之十二:小楷的代表《乐毅论》

梅庆吉

王羲之的小楷《乐毅论》,使我们认识了一位战国时期的著名的将领乐毅。

王羲之

乐毅是中山国人,其族兄乐池是赵武灵王的重臣,是他把乐毅推荐给了赵武灵王。乐毅到赵国时,赵武灵王已经把皇位让给了赵惠文王,他正全力攻击中山国。乐毅对赵惠文王攻灭中山国出了不少力。后来赵武灵王复辟失败,困死沙丘宫,乐毅担心受到牵连,投奔燕国。这个时候,正赶上齐国名将司马穰苴大败燕军,消灭了燕国最精锐的骑兵,燕国的形势岌岌可危。要不是有苏秦的周旋,齐愍王制止了司马穰苴的继续攻燕,燕国很可能就此亡国。乐毅的到来,对苦思良将的燕昭王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给了他亚卿的高职。

乐毅

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燕国空国而出,在上将军乐毅的率领下,与先期集结的赵、魏、韩、秦联军会合,从齐、燕边境进入齐国。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构建坚固的防御体系,联军就已经攻到了黄河西岸的灵丘(今山东茌平西北),并很快拿下,东渡黄河,到达济西,与齐国的都城临淄隔济水相望。齐愍王调集齐军截击联军,在济水西岸发生激战,联军大胜。乐毅独率燕军渡过济水,进逼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愍王在临淄城西面的秦周组织了一场保卫战,结果被乐毅再次击败,齐愍王逃亡卫国,乐毅进入临淄。

乐毅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对这盼望已久而突如其来的胜利,燕昭王异常兴奋,亲自到济上劳军,封乐毅为昌国君,为齐国占领军最高军政长官。

燕军的进展十分顺利,一鼓作气拿下了齐国的首都临淄和七十几座城池,只剩下即墨、莒、聊、麦丘等几座孤城还在齐军手里,灭齐仿佛只在呼吸之间。但是这几座城池的齐军防守十分顽强,攻城的燕军伤亡很大,于是乐毅命令以围为主,以攻为辅,实行困城战术。其中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城坚兵众粮足,防守基础极好,而且城中军民怀有必死之心,求战欲望十分强烈,燕军要想在短时间内攻破二城是十分困难的。齐国著名的将领田单被即墨军民推为首领,主持即墨城的防守。齐愍王被淖齿杀死后,莒城军民共推齐愍王的儿子田法章为新的齐王,莒成为了齐国的临时首都,莒城军民怀着誓死保卫齐王的悲壮信念,抗战的决心大增。

即墨古城

毅破齐给燕国带来的荣誉和财富几乎等于再造一个国家,燕昭王根本无法赏赐乐毅。相反,乐毅的巨功让燕昭王感到了一种威胁。乐毅对此也有所察觉,心里又恐惧又不满。乐毅知道要想保住自己目前的声势和地位,就不能结束与齐国的战争,不能让燕国彻底控制齐国,只有这样,自己才有长期留在齐国的充分理由,才能保住齐国军政一把手,宛如一国国王的地位,否则这眼前的繁华景象就会化为泡影。出于这种心理,乐毅在主观上对攻击齐国残存的即墨、莒等城池也就有所放松了。

莒国古城

这个时候,与乐毅不睦的一些燕国大臣不断在燕昭王的身边诋毁他。在一次燕国君臣的大型宴会上,一位大臣公开抨击乐毅,以为可以讨得燕昭王的欢心,不想被燕昭王当场处死,并发表了一个公开演讲,表明自己对乐毅的信任,不允许任何人再诋毁乐毅。随后,命人亲自到齐国宣布册封乐毅为齐王的决定。对于燕昭王的决定,乐毅颇有些出乎意料,他明白,这是从反面警告他不要做对不起国君的事,知道这个烫手的齐王王冠是接不得的,如果接受了与燕昭王同样高贵的齐王称号,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割据野心,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反叛。既然不愿担负另立山头的叛国恶名,那么就老老实实地做燕国的臣子吧。乐毅坚决地拒绝了燕昭王的封王成命,公开表明自己对燕昭王如此信任的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对目前的待遇已经十分满意,不敢再接受更多的赏赐。燕昭王对乐毅的政治逼迫大获成功。

燕昭王

燕昭王三十三年(前279),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在对待乐毅这个问题上,一改燕昭王的羁縻策略,决定拿下乐毅。燕惠王对乐毅搞了一个突袭,派骑劫不声不响地到了临淄。骑劫对乐毅的夺权干净利落,进入临淄后就立即召集军政要员,宣布了燕惠王的任免命令,没有给乐毅一点喘息的机会。乐毅为免遭不测,未与骑劫谋面就连忙逃离临淄,投奔赵惠文王。燕惠王听说骑劫顺利夺权,非常高兴,对逃跑的乐毅没有再给予追究,也没有太为难乐毅在燕国的家人,只是不准许他们离开燕国。 

田单火牛阵

齐军将领田单注意到骑劫取代乐毅后燕军的四分五裂,果断地对骑劫发起攻击。无能的骑劫被齐军杀死,燕军如潮水般地退回国内。田单收复齐国的七十几座城池几乎就是一眨眼之间的事,比乐毅当初拿下这些城池的速度还要快。燕惠王没有想到强行拿下乐毅竟然造成这样的结果,骑劫死了,乐毅跑了,齐地丢了。

乐毅入赵后,赵惠文王十分高兴,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曰望诸君。乐毅在赵国虽然地位极高,但却没有实权,赵惠文王并不安排乐毅具体的军政职务,只是在遇到一些重大的问题时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对于赵惠文王对自己的空置,乐毅十分理解,也很接受。由于有了被骑劫取代的经历,乐毅在赵国十分低调。最后终老于赵国。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所写的一篇文章,对乐毅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则几于汤武之事矣”。至于最后没攻下的即墨和莒两城,作者也给予了肯定,他说:“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又说:“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拔城乖也,岂不虑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也。由是观之,乐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王羲之的小楷书,全文抄录了这篇文章。他抄录这篇文章,是给他的儿子王献之练字用的。他的这一书迹,在梁朝时就受到了人们的珍爱。当时就已“天下珍之”,“莫不临学”。被认为是王羲之的“正书第一”,唐朝初年入于内府,收在褚遂良编的内府所藏《右军书目》中,被列为第一。唐太宗最看重王羲之的《兰亭序》,其次就是这篇《乐毅论》,当时拓出六本,分赐给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魏征、杨师道、侯君集等六位大臣。到了武则天时期,真迹被太平公主借出去拓写,后来被咸阳的一个老太太偷去,县令发觉后追查,老太太怕惹事非,便将书帖投进灶里,从此真迹永绝于人世。又据沈括《梦溪笔谈》说,这是王羲之唯一亲自书写到石上的作品,“本朝高绅学士家,皇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薄,《乐毅论》在其家,予尝内视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

把此文送给泰山林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