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伤下的分离障碍有哪些表现?

 仰羊 2023-09-21

◎  张天布

创伤

Trauma


图片

01

何为人格的分离状态?

为了形象的理解解离状态,我们用“蒜”来比喻个体的人格状态

“独头蒜”

陕西人常用“独头蒜”形容个体的内在自我功能和整合能力非常强,里面不分瓣儿,非常有主见、有力量,非常稳定和独到,自我独立性、能力、情感高度整合。

“多瓣蒜”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多瓣蒜”,由蒜衣包裹,显得健康完整,有滋有味,日子能过得差不多,事情也能做得比较优秀,这就已经很好了

“瓣蒜松散”

而有些人把日子过得“稀里哗啦”的,好像也没过“砸”,只是不精彩,就像是蒜瓣还是完好的,没有散落,但已经露出来了,整合能力有点差

原本这样的孩子就已经很脆弱了,但部分父母养育时,还会使很大的劲,希望孩子发展成“独头蒜”,不断给孩子加压

“瓣蒜散架”

孩子的心理功能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就发展成“蒜瓣散架”了

父母认为孩子是“多瓣蒜”,加把劲能让TA变成“独头蒜”,实际上弄错了

父母需要考量的是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可以和老师沟通悠着点劲儿,凑凑活活就行,不用出人头地,对孩子而言可能还更安全一点

有些人把日子过得“东倒西歪的”,那就相对于“蒜瓣散架”了,七零八落。

自我功能七零八落的人,做事肯定也不靠谱

咨询或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种人,对对方就不要有太高的期待,能让他们把自己管住、不惹事就已经足够了,不要指望TA成龙成凤。

我们常说的水平分裂,是正常情况下,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隔绝,有一道墙——压抑的功能,潜意识内容是曾经有过的经验内容,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这不属于解离。

垂直分裂就像蒜瓣一样,是纵向、垂直面的分割、破裂,这属于解离,解离的部分包含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成分

我用这个比喻是想让大家理解,创伤最后形成的解离症状是千奇百怪,有轻有重的

02

分离障碍的表现

情感隔离

情感与理智的分离,个体要么任性妄为,要么无动于衷,说话特别头头是道、句句在理、抬死杠、较死劲

这会让别人很无奈,虽然说得都对,但是总让人觉得别扭、不舒服,是因为这样的个体不通情感的“气”,也是一种解离。

分离性漫游

意志与行为之间的分离,言行不一致,梦游也是分离性漫游的一种。

个体的行为好像不受自己支配,没有主见,实际上是心猿意马,意志力不起作用,任由自己在行为上漫无目的地晃荡

做事漫无边际、散漫无章,给人恍恍惚惚的感觉

转换障碍

转换障碍或躯体化障碍指身体与感受、情绪、思维之间的解离,严格而言,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的解离

我们会把躯体疼痛障碍也归到躯体化障碍里。

很多时候,来访者老是说这儿疼、那儿疼,这个时候的疼意味着什么?到底是哪儿疼?什么在疼?

来访者是说不清楚的。

如果仔细去区分的时候,会发现它不是一种身体的疼痛,是一种心理的痛苦

来访者不能体验、不能表达心里的痛苦、酸楚和委屈,就把它表达在身体的疼痛上,所以发生了偏差。

心痛的感觉也会产生躯体反应,心里酸痛、悲伤,有时说不出口,就会积累、转换变成身体的疼痛,这是非常常见的

疼痛科的主任和我关系比较好,他常常跟我说:“我们科的病人有70%-80%都是你们心理科的病人”

患者疼得没有办法,不知道看哪个科,于是挂了疼痛科。

实际上通过询问,他们好像是身体疼痛,但躯体检查是没有问题的,是心痛因而出现的解离

如果身体与情感表达之间的链接是通畅的,自然就不会把这些内容停留在身体表达层面,而是在交流中表达

现实解体

指自体与环境之间的分离,典型特点是不真实感,觉得恍若隔世

来访者对此感到非常恐惧和难受,尤其是第一次出现时,这也是部分个体惊恐发作的原因。

周围的人看着都认识,但感觉很陌生,像是假的。

感觉自己与环境之间隔着一层玻璃,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中断了,能看见,但摸不着,不真切。

人格解体

指自体内部的人格成分之间的分离

没那么严重时,即表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未达到解体后互相不认识的程度,但身份不稳定。

较为严重的是解体后,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相互不认识,即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

举例而言,从一棵树上分了不同的树枝,属于“分离性身份障碍”

而从同一个根上长出很多树干,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就属于“多重人格”好像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临床上,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个体内心对自己的状态较为清楚

例如觉得自己今天变了个人,变得不管不顾,好像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样子,做事特别荒唐;或感到有点悲伤、有点顾虑

有时他们会描述说“这是我的A,这是我的B,这是我的C”,ABC相互之间是的认识。

我们常说的人格解体,大部分都是分离性身份障碍,内部是互相认识的。

而多重人格的ABC之间相互不认识

儿童状态与成人状态间解体

一个正常的成人也会和朋友们开玩笑、耍怪,像小朋友一样。

如果遇到了其他的情况,例如领导来了,TA也能够很快地切换,这是一种整合的状态

但如果一个成年人持续处在小孩子的状态中,不能根据场合和情境进行调整,看起来呆萌、傻乎乎的,这就处于退行状态而回不来了。

分裂样幻想

现实和幻想之间失去联系,天马行空,个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非病理性的分离状态

除了以上表现,还有一种不在创伤情境下发生的特殊分离状态

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做到演谁像谁:演戏时失去了原本的人格,进入到角色的人格中,并且十分贴切、到位。

这种状态,貌似解离,实际上是在人格状态间收放自如的切换,属于高功能的,这种分离状态不属于病态

解离状态完全是病态吗?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与信息文明时代

在常态的生活状态下,我们的人格已经发生了很多的解离状态

例如,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你常常不是完全一致的

现实中看上去一本正经的人,可能在网上肆意骂人;现实中很搞笑的人,在网上可能变得义正词严。

这一点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所谓的精神心理现象与障碍,是否能够将它们当作是一种病态,这需要将时间、历史阶段、文化背景等作为考虑因素

有些症状在某个时代是病,但在另一个时代就不能称之为病了

例如我们谈到的解离,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未来我们将要面临的世界中,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有好几个身份。

元宇宙是人类在虚拟的世界里,有更多的自我存在状态,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体验衣食住行,而在网上任意逍遥

以现在的策略而言,创伤解离后我们需要对个体进行整合,使其恢复正常。

而未来心理卫生的重要任务很可能不是将人整合,因为解离的状态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形式,是难以整合的。

未来我们要做的可能是帮助个体学会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从而维持心理健康状态。

我们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不同的社会文明发展阶段,不同的文明阶段会存在一个总体的、背景性的心理主题或心理困惑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