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区分正常哀伤与病理性哀伤?

 仰羊 2023-09-21

◎  张天布

哀伤

Distress

图片

从重要客体的丧失角度而言,丧失会引起我们的创伤反应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

失去重要客体时,个体一定会出现应激,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应激反应的过程,个体就经历了正常的哀伤反应;否则就会僵持、沉浸其中,成为病理性哀伤

对于正常的哀伤反应,也会存在情绪较低的阶段,但并不会持续;病理性哀伤则是持续处于其中难以自拔

正常的哀伤反应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当经历重要的丧失时,通常是某个亲密客体的丧失,或离开重要的客体如家乡、群体等,个体会陷入情绪低落、悲伤、痛苦的状态。

而病理性哀伤以严重创伤后的抑郁为特征,是正常哀伤没有顺利展开的一种病态反应,也可以视为哀伤的能力不够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正常哀伤与病理性哀伤进行对比。

01

自我主体感

身自我与心自我

自体即自我的主体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集合,包括身体的感受、想象、情感、动机和行为等内容,可以分为“身自我”与“心自我”两部分。

身自我常常与现实性相关,而心自我常常与个体的想象、象征、体验、概念性相关。

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上有自我的表征、客体的表征,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内涵,这三个部分相互融合,形成自我的整体。

在整体的内在,各部分间的连接与互动既可以是坚韧、有形的,也可以是松散、破碎的

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

内在的客体和外在的客体既相关,又各自不同。

例如,家中有七八位兄弟姐妹,当询问T们对父母的评价和印象时,会得到七八个不同的回答,而他们的父母是相同的。

这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有各自对父母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不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外在的客体形象,与他人内心对这个客体的形象相关但不完全一致。

进一步引申,当我们在现实层面丧失外在客体时,这个客体在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呢?有没有丧失呢?

外在的丧失和内心的丧失,哪个对人的影响和冲击会更重一些呢?

正常哀伤与病理性哀伤

在正常的哀伤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自我的主体感

比如,家人去世使得个体很痛苦,觉得很空。

在哭泣时,主体知道是自己这个人在哭,能感觉到是TA自己在痛苦

但抑郁时,个体会与痛苦、哭泣混为一谈,好像没了自己、没了神、没了主心骨、软成一滩

当有朋友来吊唁时,正常哀伤的个体能够一边偷偷擦眼泪,一边起身接待,因为TA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并有功能去做到这件事。

但病理性哀伤的人在这种情境下是没有反应的,人已经垮了,没神了,主体感被剥夺了

02

客体丧失

有正常哀伤能力的人认为,客体虽然从现实里消失了,但在内心客体没有完全消失,TA的形象依然存在

对于他们而言,人生只是丧失了一个部分

而病理性哀伤的人与客体之间没有清晰分化的界限,是混沌不清的,融合的

现实层面客体的消失,犹如内在的客体也被抽走了,似乎连'我'也被带走了。

对于正常哀伤来说,部分的缺失是一种硬伤,但其它部分保留的仍然较好;而病理性哀伤的个体则是“内伤”,内部“变质”了,质感不好。

亲戚中的老人去世后,我曾访问他们的下一代最近的心理感受。

正常哀伤的个体会说:“唉,看这人说没就没了,觉得人活在世界上也没什么意思,就这么匆匆来匆匆走了。过去回来叫妈有人答应,以后回来,我去哪里叫妈呢?感觉回到家里扑空了”。

虽然他们有悲伤、痛苦、情绪低落,但内在自体感还是饱满、稳定的,TA表达了人活在世界上的无常

而抑郁的人会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像是没了魂、抽了筋,整个人抽空了,这与'扑空'是不同的。

“扑空”意味着外在客体的消失,但自己还能有劲、有活力、有力气,保留了主体感;而“抽空”则是内心某个部分的坍塌、干瘪、提不起劲了,主体感消失

如果遇到这样的病人,可以问问TA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当你不能再握TA的手,不能再找到TA,你会感觉到茫然,还是没有力气了,自己抽空了?

所以,从描述上来看都是情绪低落,但对于客体丧失的反应、内在的感受,以及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03

自我价值感

在正常哀伤中伴有自我价值的降低,但自我感觉仍保持完整。

可能出现精神的极度痛苦体验,以至于失去对外界的兴趣,但TA的主动功能并未丧失

病理性哀伤的人对外界的兴趣减弱、爱的能力丧失,所有能力均受限

自我价值感也丧失,伴随着自责和自怨,甚至出现带有妄想性的惩罚期待——这件事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有罪、有责任,不能原谅自己

例如,在医院中,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疾病缠身几年后离世,有些家属觉得心痛、遗憾,但仍能够向医护表达感谢,知道老人大限将至

但有些家属会情绪十分激动,难以接受老人离世的事实:“活人进来为什么抬着出去”

有点“犯浑”,哭天抢地,觉得这不应该,内心难以承受,因为没有留住老人而觉得亏欠、亏心,并将这部分投射给医护,难以看到医护对老人的付出。

04

自我功能

正常哀伤的人,能通过现实检验知道爱的客体不再存在,他们能够承认丧失,并将以往所有的相关力比多从客体身上转移出来

例如父亲去世后更加关注如何照顾母亲。

而病理性哀伤的个体不能接受客体丧失的事实,甚至在现实层面加以阻挠,并且在现实关系中出现严重的混乱。

例如,可能沉浸在哭闹中,忘记照顾另一位亲人的情绪。

他们很难离开原来的力比多位置,以至于替代性客体转换存在困难,出现严重的对现实的偏离,以及对客体的执着,可能导致妄想性的精神病状态,力比多被自我用于建立对丧失客体的认同

05

愤怒和攻击性

正常哀伤

正常哀伤的人对丧失的客体怀有悲伤和怨恨

有时大家不愿意这样说,认为死者为大,这样说不恭敬。

但实际个体心理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TA为什么这么狠心,这么不够意思,把自己撂下不管了,为什么不打招呼就去世了?为什么不能陪着我在人生的路上再多走走?”

这是正常的心理,但这也需要个体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表达,且并不害怕冒犯客体或对客体不恭敬。

这种表达是真诚的、真情的,他们对丧失的客体投注的力比多可以转移,攻击针对内在的客体表象——“冤有头,债有主”。

病理性哀伤

但是病理性哀伤的个体不会、不敢这样表达,他们难以分辨清楚并划清与客体的界限,而是纠缠为一团

虽然实际也是攻击指向客体,但表达方式却是将攻击性转向自身

病理性哀伤的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客体投注虽然没有阻遏,但力比多并没有自由地被转移至其他客体上去,而是转向了自我,重复对自己的指责

这种指责与自身并不符合,而与其描述的所爱的、或爱TA的、或应该爱的人的特征相符。

对自己的指责实际上是关于TA所爱的客体的,却以指向自我的形式呈现出来,攻击针对内在混合的自体与客体表象。

若对客体的爱不能放弃,而客体自己却放弃了爱(死亡),爱就只能逃入自恋性认同中。

06

转归

正常的哀伤反应会激发自我放弃客体,解释客体的死亡,并鼓励自我继续生存,通过将客体贬低、甚至杀死客体这样针对矛盾的斗争,来解除固着在客体上的力比多

在TA发泄完愤怒后,或在认为客体毫无价值后,潜意识中这一过程结束。

经历一次哀悼,一次悲恸,或一个祭奠后断然放下,这样的个体能够保留现实感,区分现实与内心,有能力放下对这个客体的依赖和需要,并在内心保留对方的形象。

他们需要去认可、接受个体的丧失,重新开始

当悲伤期结束,抑郁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病理性哀伤的个体抑郁存在三个前提,即客体的丧失、力比多退行到自我、以及矛盾的情感

我们可以在死亡事件后的强迫自责中发现前两者。

他们情感表达的方式模糊、矛盾,常唉声叹气、萎靡不振、噩梦连连、一阵阵发呆,一直沉浸在伤心和悲伤中,引起一系列持续的抑郁症状。

这些反应会在个体内心反复纠缠、纠结,久久不能释怀。

咨询需要提供一些有助于正常哀伤表达的过程和机会,如告别、祭奠和丧葬仪式,目的是让哀伤反应逐次、逐点的消退。

中国文化里,丧葬祭奠仪式中包括头七直到七七、百日、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在此之后,亲朋好友在仪式上就不再祭奠了,之后的纪念过程由家人完成

实际上,这么多的仪式是以文化的形式疗愈心理创伤的一种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