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风 | 戒律是规范自己的

 罪障凡夫 2023-09-22
图片

戒  律

是规范自己的

图片
图片

学了戒律,了解戒律之后,我们对自己要有所要求。全无要求的话,出家人就容易随世间的习俗,染污的习性就很难改变。前面讲“沙弥五德”之一是“息慈”,息世间染污、息世间恶习。如何来“息”呢?念佛也可以,打坐参禅也可以,学教理也可以。戒律也是一种方法,戒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较直截了当,比如不杀生,就明确规定不能杀生。教理方面只是告诉我们要慈悲众生,众生平等;戒律就直接禁止,所以戒律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从自我要求方面来说,戒律更清晰。

戒律规范谁呢?规范自我。我们要认识到,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拿来律人的,这是学戒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学戒律不是为别人学,不是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人,看对方持多少戒,犯多少戒。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戒回来什么都看不惯,看别人都有问题,都不如法,原因就是用戒律衡量别人去了。戒律是衡量自己的,是用来检查自己的。包括佛法所有的理论,乃至念佛法门,也是一样的,都是先利益自己的。念佛也是要求自己念,不是要求别人念多少。当然,为了弘法度化他人,是另一回事。

我们首先要知道,佛法是一种自我要求。自己做到了,才能够去要求别人。对别人也不能过于指责、苛求,而应善意呵护,善意关心,善意提携,互相帮助。

图片

我们对戒律就要有这种基本认知,要律己不律人。对己对人的态度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可以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就要宽容一点。现在的人往往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对自己很宽松,凡夫的习气都这样。这种宽容也有点好处,就是心态比较安稳,犯了过失也能够心安理得地念佛。不足之处就是严以律人,把别人的是非、过失看得很重要,拿别人的过失来折磨自己。

很多居士也会这样,到道场首先就看出家人有没有过失、持不持戒、修行好不好,这就是心态没摆正。信众到佛门来是求忏悔、培福报的,结果倒成了到佛门来求过失、找是非,看到这里不好,那里不如法,那样就糟糕了。

佛门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因为修行人都是众生,是众生就有问题,有问题才需要佛法,需要出家修行。佛为什么要让出家人远离尘世,就是要保护我们的道心,让我们慢慢地改进。

身为出家人,我们做得好不好,受不受居士尊重,也要接受别人的检查。很多人想找一个可信任的师父作依靠,或者找一个清净的道场、团队,他们必然要观察了解,他们的责任恐怕就是监督、检查我们。这个很难免,也正常,我们不能去责怪他人,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要宽厚,这是佛门的慈悲包容。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要有一个基本认知。要去教化别人,言教不如身教好,自己做到了,自然会影响他人,让别人能够依循佛法的道理、戒律来自我要求。

图片

既然是自我要求,态度上要认真对待戒律,不能轻视。当然,在认真的过程中有一点要注意:不能过于执着。学佛法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不要执着。不执着并不是让我们不认真,而是在认真当中不能太执着。这就要有一点中道的精神。不持戒,不是中道。“我不执着,肉也可以吃,酒也可以喝,反正酒肉穿肠过。”这不叫不执着,这叫放任。不执着就是我们做到了还不执着它,那才是高明的。当然,在有些做不到的情况下,就需要另一种心态来处理。

不过于执着,是说不要执着于一些事相上。可能有些戒条确实做不到,或者大环境下,大家都做不到了,比如托钵乞食、持不捉银钱戒等,现在整个佛教界都做不到,大家都要接受这一事实。

戒持得好一点,也不要标榜。不要认为我持得很好,我就怎么样了(其实还是凡夫)。看到别人不如法,就过于去看重别人的是非。我们不能在这个相上看得太认真,心态上要摆平、放下。事相上能做到的尽量做,理论上还要一些通途的教理来指导,如般若智慧,要知道一切皆空,对戒律的事相也要看空点,看淡一点。譬如《金刚经》讲: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没有这些相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戒律是非之分了,也就没有持戒破戒之分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持戒,另一方面还要超越持戒破戒的观念,这就比较难了,要靠智慧来超越。持戒的人,适当地要有一点智慧,不然就把戒律看得很死板,这种现象在居士身上比较明显。绝大多数居士,把规矩看得很重要,犯了一点点错误,就胆战心惊,这就是把事相看得太重要,好像自己罪大恶极一样。进大殿,脚出错了,就紧张,“师父我又犯错误了。”这种规矩性的过失不是多大的过失,即使错了也不是很严重,我们要淡而化之。

图片

我们身为出家人也要知道这些,后面会慢慢来说明。戒律威仪有轻重,重的要注意;轻的,不是原则问题,错了就错了,错了改正就行,不需要背上心理包袱,好像犯了严重过失一样,像犯法一样。这样过于执着戒相,就会徒增是非,徒增烦恼。

本来持戒是好事,结果有很多人越持越烦恼。为什么持戒会持出烦恼来呢?就是因为把戒相看得太重要了,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结果又做不到,心理压力也很大,有烦恼也消化不了。

我们学习戒律威仪,既要认真对待,心态上也要超越一点。无论是能持戒、不能持戒,都要超越一点。能持的人要认真持戒,持戒还不执着于戒,也不标榜自己持戒;不能持的,要用教理来淡化它,也要知道戒律的轻重,然后还可以念佛往生。这样,我们的心态就可以趋于稳定,不会说自己持不了戒而心理压力大、烦恼重、罪恶观强,业障深重。

我们经常讲业障深重。越学戒,越会发现业障深重;越是业障深重,越要有惭愧心,只要一回头,回到净土来,心态就可以相对地稳妥。

(来源 | 《浅谈学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