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神赋图》是曹植思念甄氏所作,还是崔氏的怀恋?

 wsyqn 2023-09-22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

中国历史文化中,最有名的就是诗词歌赋,其中,诗词很常见,人们对赋的了解并不深。赋这种题材介于诗与文之间。不歌而诵谓之赋。而且赋的渊源是上溯屈原的骚体,在两汉兴盛的似乎是古赋或者大赋,到了曹植的三国两晋,已经逐步趋向于骈赋。

《洛神赋图》的诞生

《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爱甄氏,曹操却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众人都认为,《洛神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所作。有一说是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追想宋玉所讲的神女故事,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以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有名的一篇韵文。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但实际上,曹植在黄初三年的时候,正是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的时节。这么明目张胆的思念大哥的亡妻不大可能。古文里,甄可为鄄的异体字,所以说东归封地之时,作赋感怀一下自己的封地似乎是比较讨喜的,也是容易被盯着自己的文帝所接受的。而文中的洛神美人,不可能是甄氏,倒是似乎有可能是之前被父亲赐死的前妻崔氏。《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在此之后,曹植一直未再续弦。而这么看来,洛神赋就有了些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味道。

这幅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们在归途中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

《洛神赋图》的真实含义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因为整幅图太过出众,是中国图文里的瑰宝,所以,它的一部分还成为了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彩色插图,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画面上身穿红色长衣,坐在洛水边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宫扇,二名侍者手捧诗书。曹植面对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爱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旷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恋之情望着曹植,他们好似在互相交谈。画面左边有风神在收风。创作中,作者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像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无皴擦,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是我国画史上最早的诗画结合的典范。

具象化的《洛神赋》

在《洛神赋图》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那就是下马车休息。如何表现下马车休息呢?顾恺之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一个动作——马匹在草地上打滚,长途跋涉之后,它没办法像人一样休息洗澡,所以马就在地上打滚,用沙土来吸附身上的汗水,它起来后就会觉得精神抖擞。这给了其他人一个蓝本,所以,后世画家也经常会用打滚的马来表达:漫漫旅途中的暂歇。

为了把《洛神赋》具象化,顾恺之用一支画笔不断地更换场景和衣衫。洛神和她的“宇宙最强仙女团”执扇而行,一会儿在清流里面嬉戏,一会在林间漫步。因为洛神是神,作者用这样一种方式,为人神永隔的怅惘结尾做了铺垫。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白衣红裙、白衣绿裙、绿衣红裙,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 “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正是这种飘忽不定,才构成了文学里极度的缠绵。洛神也眷恋着在水边遇见的曹植,她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升温,才子配佳人,他们相恋了,这就是故事的核心。

这种一见钟情的倾心,画家要怎么去烘托它呢?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半空中,河伯正在击鼓;中间这位正在高歌的人身龙爪的形象就是传说中的女娲。这些重要的神仙亲友团都赶来“加持”这段爱情,在他们的助威下,这场贵族和神仙的爱恋变得与众不同。“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由于洛神是神,曹植是人,人神殊途,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好年华,却依然难偿所愿。快乐很短暂且永不再来,洛神第一次垂下眉眼,面沉似水。曹植则强忍悲痛,无言以对。

洛神要坐神的车子走了,她坐上云车向曹植告别了。她的车子是有六匹龙拉着,有翅膀的文鱼、白色的蛟龙、双头神兽,都来做她的护卫,整个仪仗队很漂亮,凡人不敢靠近。其实这里也有一个隐喻,在古代,车辆的建制有森严的等级,在人间,只有天子可乘六马车。洛水女神乘坐六龙云车,旌旗飘飘,云水翻腾,这里预示着洛水女神地位之高。

洛神走后,曹植并不死心,急命随从驾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波涛奔涌,正如曹植心中急切的心情契合。值得注意的是,洛神一直不曾离手的羽扇,出现在曹植手中。《洛神赋》的原文里没有这一段文字描述,这是顾恺之根据文字想象的画面特意安排得小细节。或许他们还交流了什么,可能女神说:“我还是要走,不过呢,可以把这个小扇子送给你。”这把小扇子就变成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爱情的信物。画面继续往左看,曹植回到了岸上,他坐在岸边,通宵不眠,夜不成寐,画中的蜡烛明晃晃的说明了这一点。最后,天亮了,此情难尽的曹植万般无奈,只得乘车离去,但心存一线希望,不时回头张望。手上还紧紧地拿着那个小扇子。我想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放手,因为这是洛神留给他的唯一信物,画卷就到这里结束了。

或许,《洛神赋图》的出现,就是提醒人们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看《洛神赋》:生命的爱与美是混合在一起的。恋爱能使生命丰富、扩展,扩大到可以去欣赏整个大自然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