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君此日且为乐,樽前莫话圣贤事——李白《将进酒》解读

 陈会设 2023-09-22 发布于安徽

1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多烦忧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熟悉黄安的这首《新鸳鸯蝴蝶梦》,稍微读点诗的人也都看得出歌词典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不过黄安的痛苦以“温柔同眠”解决,而李白则酒杯浇胸中块垒。
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昨日事,今日事;怀中事,胸中志。
昨日,昨日的青春梦想、岁月豪情,像那东流的黄河之水,一去不回;又如镜中的青丝,薄暮如雪。
         
今日,今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到处都是扰乱人心的烦忧之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李白也无法跳脱。所幸者,好友“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那就登高欢饮,借酒抒怀。
         
《将进酒》,通篇只写了三个字——
一是愁,最末一句“万古愁”中的“愁”字直接点题,而且可以见出其愁情之深广邈远。
二是酒,诗中虽多用“金樽”“对月”代之,但题目“将进酒”已经直接点名主旨。
三是欢或乐,“须尽欢”“且为乐”两句诗已经言明。
         
这里,底层的逻辑如下——
因为人生多有愁苦,所以借酒销愁,以求暂时的解脱与欢乐。
这种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很好的诠释——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十三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十五
         
当然,还有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作者自己在《梁园吟》中也曾这样写道——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问题在于,同样的主题,一样的思想,《将进酒》何以超越了他自己的同类作品,何以成为后世传唱的经典。
         
2
针对前人所写,李白并未改换主题,也未扩大题材,只是在他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把这个主题写深写透,推到极致,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让后来者难以为继,这便是李白的伟大。
来看李白天才式的书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只此两句,便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佩服之处有三:
其一,在于句式整齐中的不整齐。两句对仗,是为整齐;前十言后七言,是为不齐。虽然沿用乐府古体,但能写出这样天风海雨一般扑面而来把你震撼到句子,除李白而外,并不多见。
其二,相比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抽象道理,李白两句全用具象,让人不能不被他夸张对比之下隐含的人生短暂的慨叹所触动。
其三,开篇采用了呼告的形式,两个“君不见”等同作者硬生生地把这残酷的人生真相拖拽到读者面前,让你不得不见。
         
明镜,白发,青丝。
这三组词语,只有当你真的两鬓斑白,对镜独照之时,方才懂得昨日之日如何把你无情的抛弃,而你又无从挽留的悲痛。
这是愁情的极致。
         
写到饮酒,你会发现李白像个孩子——
一饮三百杯:是写饮酒之多,要尽兴尽情;
长醉不复醒:这是痛苦之时最孩子的想法,颇有些“东坡夜饮醒复醉”的味道;
斗酒十千:则有一点欲饮美酒名酒的意思,像无赖的孩子开始挑食了;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且不论这五花之马千金之裘属谁所有,诗人都有些反客为主的意味,而这恰是孩子那般纯粹天真的表现,你看那首《山中与幽人对酌》,亦是这样纯粹率直——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是饮酒的极致。
         
在饮酒的极致之中,诗人似乎抵达了欢乐的极致——
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果从“得行其意,以达目的”的角度解释“得意”,诗人何曾有过得意。从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传说来看,似乎有过,然而更多的却是失意。因此,这里的所谓得意,只是(因失意而)有兴致饮酒罢了。
烹羊宰牛且为乐:一个“且”字便可看出,诗人不过借助疏狂图醉,以得须臾之乐。
         
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并不值得看重,寂寞的圣贤也不愿去做,只愿向饮者“陈王”学习——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曹植于太和六年被封为陈王,其所作《名都篇》有曰:“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古来饮酒之人众多,李白为何偏偏拎出陈王曹植,并借用他的诗句。
         
要知道曹植除去饮酒之外,更有名气的是他之才华,谢灵运说——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无名氏《释常谈》
而这样一个天才,却在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
李白一写古来圣贤,二写陈王曹植,正是借此表达内心的不平不遇之气。
         
回头再看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你——
天生我材未得用,千金散尽尚未来。
言外之意,是李白绝不快乐。
         
3
以上,是深度解读文本的第一层——
即在美酒欢乐之中,挖出诗人深藏心底的悲痛。
         
然而,反复诵读诗句,又会发现始终有一种力量在对抗着在这股不遇不平之气,在消解着他内心的悲痛。
这种力量,首先表现在李白的浪漫与豪放上——
看他饮酒,看他歌曲,看他如孩子般地反客为主,看他想要以美酒同朋友一起消解万古愁情的豪情,你会觉他可怜,也会觉他可爱。
         
当然,驱散这满天愁情的还是那高度的自信——
虽然材大难为用,但他坚信他之才华必有用武之地。
虽然“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但他自信凭借才华可让千金去而重回。
         
因此——
李白的诗歌虽有消极成分,但并不使人消沉;
虽有苦闷愁情,但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其原因在于他心中一直燃烧着激情,手中始终高擎着自信,无论当下怎样痛苦,他都不会丢弃诗歌;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不会放弃信念。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言——
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
         
所谓的纵酒狂歌,不过对愁情的暂时放下和瞬间的忘却;不过把自信的豪情和瞬时的欢乐羼入痛苦的酒杯,使它可以忍受,不再如此难以下咽。
有了暂时的放下与忘却,才有了艺术的创造;
有了这短短的欢乐,才有更多的自信与勇敢去直面依旧不快乐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欧阳修,写下了《醉翁亭记》;
王羲之方能在永和九年的那场雅集之中,于酒酣耳热之际写下《兰亭集序》;
李太白方能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里唱出《将进酒》。
         
作者相关文章:
完美的情人,理想的自我
尺幅千里,流连沉醉——阅读史札记
         
欲知后事,明日请早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