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记忆 ‖ 老家的肉合(二)

 二高园地 2023-09-23 发布于河南

《老家记忆》序

大海,原名刁海洋,曾用名崔刚,祖籍偃师市府店镇参驾店村人。
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看过山,挖过渠。拉过脚,种过地。练过摊,唱过戏。做学生时就当过老师,做老师后又当过学生。
七七高考,走出农门,苦读三年,教坛混日。忽悠过大雅之堂,主持过文艺晚会;解说过体育赛事,担当过婚礼司仪。喜舞文弄墨,好胡乱涂鸦。啥都会,其实啥也不会;啥都懂,其实啥都不懂。
尽管离家几十年,过着小县城生活,但我这农民的后代,注定了永远不会丢失那些老家记忆。因为乡村多彩,泥土芬芳;乡情往事,醇厚悠长。尽管乡村生活是辛苦的,乡村的劳作是劳累的,但回忆起来是甜美的。正是有了这样的甜美,那些原本单调的劳作里,就弥漫着一种情味,就像空气一样既无所不在,又不被格外的注意,却最终会在记忆里成为一种淡淡的旋律,飘荡在老家的原野上。
老家的记忆,有许多风俗画。在这些风俗画里,有些看似不和谐、不高雅的画面,但放长远了看,里面又隐藏着更大的和谐和高雅,从中体现出一种传之久远的精神,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乡情因为记忆而绵长,记忆因为乡情而醇厚。
老家记忆,常常把我带回到一个并不陌生、却已模糊的情境之中。那些记忆把一些乡村的历史碎片进行了复原,并使之具有了保存的价值、借鉴的意义。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很多老家的信息,也可以嗅到一种老家的味道。
所以大海打开老家记忆的“日记”,搜索老家记忆的“碎片”,动笔记下那“即将消逝的电波”,留下那“斑斑驳驳几行陈迹”,因而便有了《老家记忆》。
《老家记忆》分为五部分:《老家风情》《老家小吃》《老家物件》《老家土话》《老家规矩》。希望你喜欢,希望你吐槽;希望你指瑕,希望你评点。是为序。


老家的肉合(二)

刁海洋

老家的肉合,流传到今天,几百年了,但你如果走进操作间,就会发现依然是传统的老工艺,老设备,因为这样才能保障老家肉合的口感不变。

打烧饼的煤火上放一个高半尺、直径大约尺五的铁煤火壳栏儿,铁煤火壳栏儿上放一个平面光鏊子。打烧饼的工具,还是一根半尺长的小擀仗,一个中间拳头粗细、两头大拇指粗细烧饼专用擀仗儿。

老家肉合用的烧饼还是先放在鏊子上烙,先后翻两番;然后放进煤火壳栏儿里烤,先后两面烧。

要做好老家的瓷面肉合,首先得和好三水面,三水面就是和面时手蘸三次水用大力气反复砸面三次,做到“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

砸好“三水面”,接着搓成长条,均匀地拽成一个一个的馍剂儿,省一会儿。再团成火烧,火烧边上还要搓出几根细条,盘绕一圈,等烧饼烙熟了,烧饼圆圈那些细条条,根根干蹦蹦,翠生生,欲掉而不掉,欲折而不折。吃老家肉合的第一步就是“咯呗儿,咯呗儿”的品味这些干烧饼条儿!

第三步,就是放光鏊子上烙饼,烙出的硬面烧饼形如黄色小金饼,又如青蛙鼓肚皮,中心膨起,外焦内软,喷香酥脆,咬开一个角,一股白气冲天而起,香气四溢,最后填肉加菜。

大唐武则天时期,硬面火烧是行宫的御膳,不外传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缑山行宫逐渐衰落了,但硬面火烧的技艺,一直在老家人中间悄悄流传。

清代到民国,卖肉合的都是一头担着小火炉,一头担着案板和肉、菜、面,在府店街上摆个小摊卖肉合。五六十年代,府店公社有了供销社食堂,府店肉合成了里面的一道主食。

改革开放后,府店肉合走上了发展的新历程,从单纯的硬面肉合,还推出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大众化的“杂烩菜”、“鸡蛋汤”、“ 加鸡蛋茶”等。

肉合中夹的肉,也有过去的单一卤猪头肉,增添了肚丝、耳丝、牛肉、豆腐皮、青椒炒菜等。随着人们“吃素”养生意识的提高,又有了清淡的菜夹馍。

凡是到过我们老家吃过老家肉合的客人,都忘不了我们老家肉合的特有的老家味道。现在的偃师人都知道,甚至是洛阳人都知道,到我们府店不吃肉合,就等于没有到过府店!现在在外工作的老家人,回老家不吃肉合,就感觉好像没有回过老家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