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药,没讲究不行。今天看看中医第一方--桂枝汤。 如今,中医热,好多人想试试中医,但中医有很多讲究,从药材加工,炮制,组方,熬药,喝药,讲究很多。 ![]() 桂枝汤,医圣经方第一方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名方,也有说在辅行决就有,但因为伤寒而闻名。会这个方,可以成为半个名医。想搞中医,不会桂枝汤不行。古往今来,治疗用方因桂枝汤而声名鹊起的医生很多。 我有感觉。有个病人,每天下午就发热,几年了看不好,吃了好多药。偶然觉得是内分泌不调而来找我。问了症状,发热,出汗,怕冷怕风。就这几句,我立即有个印象 --桂枝汤。后来喝了一周,竟然好了。 桂枝汤就是这么有趣,有用。临床经常用,妇科病,外感病,内科病,儿科病,都可以用,而且对证就有效。 疗效,不服不行。 桂枝汤的组成:简便效廉药的典范桂枝汤,伤寒论第12,在太阳病篇,立方在于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名为中风。 由此桂枝汤隆重出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就这么几句话,看懂的中医。看不懂的胡文言文,但其中修辞描写绝对上乘笔法。啬啬?淅淅?翕翕?这几个谁描述的清楚?恐怕高中语文老师是不行。恶寒?恶风?发热?这个理如何,简单一说老百姓就懂,怕冷怕风发热。 但说方药,几味药?有没有大方子?没有。简单五味: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按传统生姜大枣可以不算,其实就三味。三味药能治病,许多人笑了。如今去医院开个药方,一看三味药,医生没信心,病人也不信。能开三味药的大夫,不多也!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 这个方子如何? 是不是简便效廉药?是不是民心药? 是不是好药? 全中国中医都喜欢开这样方子,如何? 桂枝汤,讲究真多桂枝汤,药不多,讲究多。看看下文:上(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能读下来这段的小学语文不行,中学也不行,大学也未必。不信中文系博士可以挑战一下。 中医有容易简单,也有非常难。就伤寒论水平,中文教授不一定能读全,能顺利读下来。那些挖苦中医,蔑视中医,辱骂中医的,真能顺利读下来,就是怀疑中医,也说明真有水平。但现实中,半瓶子晃荡的太多。所以学中医,中医人越学越谦虚,越不好说话。但凡夸夸其谈的,难有一见。 ![]() 就说上文的讲究。三味药加上生姜大枣,五种药怎么用?
一张古方,千秋文章,治病无数,后人敬仰。 今天,做医生容易,别人的书上的太多,那个古时候,不容易。返璞归真求真理,治病救人还需要简单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