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加速术后康复(ERAS)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并成功用于多种外科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ERAS围术期体系仍需探索和完善。在中华医学会第28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召开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针对ERAS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享,以期促进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 专家介绍 黄宇光 教授 黄宇光教授:ERAS历经20年发展,已经从围术期处理的创新概念逐渐转变为各领域国际公认的围术期管理流程。尽管ERAS的临床管理在不同手术领域、国家地区存在较大异质性,但ERAS加速术后康复的意义是确定而公认的,其实施的精髓是统一的——即减少手术患者在围术期由于伤害性刺激造成的应激反应。目前,ERA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从避免应激,更多地转变为强调维持患者围术期稳态,其核心是维持患者围术期内环境平衡,包括体温、液体、血糖、代谢等。当下,如何形成有效的多学科团队以经济高效地执行ERAS,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黄宇光教授:近5年是ERAS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2021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在2018年共同发表的《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暨路径管理指南(2018)》基础上,结合3年以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再次共同发表了《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指南涵盖基本外科结直肠手术、肝胆手术、胰腺手术、胃及减重手术。该指南的发表是ERAS在中国推广应用道路上里程碑式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ERAS在我国麻醉领域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8年11月筹备建立了ERAS学组,ERAS学组共有41名成员。从2018年至今,学组积极举办了各类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深化ERAS的科普和基层推广。学组以各省市地区的麻醉学组和各个“ERAS规范化培训及示范基地”为依托,坚持面向基层的原则,多次组织精干力量进入基层医院,包括对ERAS理念不甚了解的区县级医院帮扶带教,传经送宝,培训基层医院的骨干力量。学组成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深入基层活动,活动范围包括我国麻醉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ERAS麻醉围术期管理理念和实践的进程。 ERAS相关指南共识的发布及书籍的出版也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2018年2月,《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2018)》和《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发布;2019年11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ERAS学组与PACU及日间手术学组共同发布《成人日间手术加速康复外科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ERAS学组与疼痛管理学组合作推出《ERAS理念下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8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共同发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与2023年分别发布《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和《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2022年6月发布我国首个预康复专家共识——《基于加速术后康复的胸外科手术预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2)》;2020年8月,ERAS学组牵头发行《腹腔镜手术麻醉管理:ERAS临床实践》一书。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落实ERAS在全国尤其是基层的推广与实践,真正践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以人为本,一起强大”的目标。同时,我们也会听取相关建议,简化出核心的5~7个项目作为ERAS的简洁版checklist便于执行。大数据时代,推进ERAS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依从性、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既包括多学科之间的信息化,也包括医患之间的信息化,甚至患者与围术期护理和社区医疗的信息化。今后,ERAS智能应用程序、围术期可穿戴设备及ERAS数字化试点病房等,将不断改变医生的诊疗模式,改善患者的预后和临床诊疗轨迹。 黄宇光教授:麻醉学科作为ERAS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主导了ERAS临床路径中近1/4的环节。在各类手术相关ERAS临床路径中,麻醉医生参与其中一半以上的环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致力于引领全国麻醉医生,与外科同道深入合作,创建多学科合作现代化医疗模式,搭建ERAS多学科合作平台,推进ERAS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麻醉医生应当责无旁贷地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指南、新共识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逐渐从理解——实践指南,到掌握——拆解指南,把握对患者最有意义的环节,学会对于暂时实施困难的内容找到替代或次选的方法,灵活应用ERAS,让手术患者尽早受益、加速康复! 黄宇光教授:患者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增加失血量和手术部位感染率,以往指南提倡术中患者核心体温不低于36 ℃。2022年,我们与克利夫兰医学中心DanielI.Sessler教授合作,在《柳叶刀》发表了关于术中低体温风险防治的国际多中心研究成果:术中低体温(35.5 ℃)与正常体温(37 ℃)患者的结局性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轻度低体温不影响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提示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35.5 ℃是安全的。2023年8月,《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协和医学杂志》发布,更新提出了体温保护应具有动态连续性并涵盖整个围术期的观点,明确围术期低体温风险概率Predictors评分的意义,并给出更为简洁可行的围术期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为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提供了新的推荐指导。 近年来,肠道稳态也是围术期稳态的重要内容,包括容量与电解质、肠道菌群与内环境等内容,可能与术后并发症和老年患者的感染相关,有待我们去开拓认知。此外,数字化ERAS应用、术前营养免疫治疗、多模式预康复、剖宫产手术ERAS、急诊手术ERAS快速流程,以及ERAS对肿瘤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等研究都需要继续推进,未来ERAS将大有可为。 黄宇光教授:ERAS管理已成为国际上围术期医学的主导思维,也应该是现代住院医生和医学必备的医学管理理念,但ERAS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我们已率先做出一些尝试。ERAS学组着力推进将ERAS理念应用于临床教学,学组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邀请ERAS领域麻醉专家针对《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及其他国内外ERAS指南进行深入解读。2022年初,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公众号,连续推出了9期ERAS指南系列解读,累计点击阅读3万次以上。2022年,我们率先在北京协和医院试点开展《快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研究生选修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培养临床思维为核心。课程集合了19位来自不同科室且ERAS临床经验丰富的协和教授进行联合教学。 ERAS教学未来将纳入ERAS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尝试初步开创了ERAS多学科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未来还应继续摸索如何从麻醉-外科-营养-康复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围术期管理能力。 |
|
来自: lnkd刘88888l8 > 《评审及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