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心室 在正常心脏解剖中,右室位于心脏最前方,在胸骨后面。同时,也是整个心影轮廓的下缘标志。从前面观,右室呈三角形。从心尖观看,右室右缘尖锐,形成心缘的锐边。从纵截面观,右室腔呈新月形,与室间隔相邻(图9.1)。 
右室腔由在其入口的三尖瓣环和在其出口的肺动脉瓣叶的附属物所界定。从解剖角度讲,右室被分成3个部分:流入道、心尖部和流出道,相邻部位无显著的分隔界线(图9.2)。流入道从三尖瓣环延伸至乳头肌,乳头肌通过锚状的腱索和瓣叶与心室壁相连。三尖瓣分成隔侧瓣、前瓣和后瓣。隔侧瓣腱索直接延伸入室间隔为三尖瓣的特征。 
中乳头肌—间隔的一个小突出,支持隔瓣和前瓣之间的连接(图9.2)。与该连接处相邻的室间隔部为膜部室间隔,可作为房室传导束的标志(图9.3)。三尖瓣环跨过膜部间隔,将间隔部分成房间隔和室间隔两部分,但偶尔,该区域可能无瓣膜组织与隔瓣相连而呈裂缝状。中乳头肌在间隔的插入点是右束支在间隔部的起源点,下延至隔缘肉柱的心内膜下(见第5章)。较大的乳头肌—前乳头肌,支撑固定前瓣及其与后瓣的连接。前瓣和后瓣的连接由一组小乳头肌即后乳头肌支撑固定。 
粗大的隔缘肉柱在心尖部交叉,即所谓的肌小梁部分。尽管右室体部顶壁的心肌总体厚度为3~5mm,除外肌小梁,心尖大部分的厚度约1.5mm。节制索是一种肌小梁,为右室的特征(见图9.1和图9.2)。节制索桥接隔缘肉柱体部和顶壁之间的心室腔,沿此途径一直向上延伸至前乳头肌。右束支主要传导束行走于节制索内。隔缘肉柱呈“Y”字形,附着于间隔表面。其分支之间位于心室壁的皱褶中,构成了心室顶壁,其中一部分为室上嵴(图9.2),将右室的两个瓣膜区分开来,同时也是右室流程的整体组成部分。 右室流出道(RVOT)向上、向头部跨过左室流出道,两个流出道呈十字交叉关系。右室的室上嵴延伸为独立管状且内壁光滑的肌性肺动脉瓣下漏斗部,其支撑着肺动脉瓣(图9.4)。 
心室壁厚度多为3~5mm,向上逐渐变薄至远端的肺动脉瓣连接处,在那里厚度约1~2mm。尽管消融术者常提到RVOT的间隔和游离壁两个概念,但必须注意到漏斗部并无真正的间隔成分,出口处的间隔延伸成心外组织,与主动脉窦直接相连(图9.5)。间隔部分的任何处的穿孔更可能直接穿出至心脏外而不是左室内。因此,解剖上,定义为间隔旁将更准确描述漏斗部的这部分,从而将其区别于游离壁或侧壁(见图9.5)。间隔旁部分跨过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近段(图9.6)。肺动脉瓣的半月瓣结构使其呈新月形线,跨过心室肌和动脉壁之间的解剖连接,被主动脉窦底的小部分心肌包绕(图9.4)。肺动脉瓣平面相对高,几乎呈水平形,而主动脉瓣相对低,与中间平面呈45°(图9.5)。两者的动脉瓣膜平面之间的差异可能因漏斗部的长度被夸大了。肺动脉瓣漏斗部后下壁覆盖在左、右冠窦的前壁,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给人以肌袖覆盖主动脉窦的印象。两个肺动脉瓣邻近两个主动脉窦,主动脉窦发出右冠状动脉和左主干(图9.6)。冠状动脉经房室沟往下延伸,在心外膜几毫米内跨过漏斗部区域。 

从左前斜位看,右室(RV)形成右室游离壁的阴影。使用多极导管标示完整的房室结,也可以描述方向和轴位,因为导管经前间隔部跨越三尖瓣环,通过远端导管管身将其稳定在室间隔处。在右前斜位,希氏束导管可作为房室瓣膜或主动脉的标志(图9.7)。 
右室造影可以将右室体部清晰显影,同时也将肺动脉瓣显影(图9.8)。在瓣环的水平位置根据局部电位消失来界定房室瓣的位置与采用顺序标测(传统或三维标测系统)同样有效。对于右室流出道,最容易的标测入路为前送标测导管使其先朝向右室心尖部在右前斜位,在右室心尖部阴影1/3至中间的位置,顺时针180°旋转导管头端,使其朝向流出道。在右前斜位的心脏阴影中,小心前送导管,进一步弯曲可前送至RVOT的后壁(邻近右冠窦),继续顺时针旋转导管可朝向RVOT的游离壁,若逆时针旋转可朝向间隔部。导管完全伸直可以标测前壁部分(大多数位于腹侧)。最安全有效的标测RVOT的方法为,将导管前送更远些,使其位于肺动脉瓣下,然后朝向右室体部逐渐下拉,并不提倡导管伸直往上送至RVOT,因为右室壁很薄,特别是前壁,很容易导致穿孔。当标测右室心腔时,第一个标记为三尖瓣环,包括记录到His束的位置(左前斜位大约1点钟位置)。借助上述技巧,相应地进行RVOT标测。在右前斜位最容易看右室心尖部,主要组成影像上的阴影。然而,左室心尖部在上面重叠,必须注意到右室心尖部的壁非常薄,避免穿孔(图9.9)。同样,在右室心尖部放置永久起搏或除颤电极时也可致其穿孔。 

大部分室间隔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标测。提前局部V波的高频电位可用于描绘生理传导系统。大量节制索或丰富的肌小梁阻碍导管的旋转。即使无任何阻力,术者也应轻柔回撤导管和重新往更高或更低位置标测靶点。在右室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导管,或在RVOT顺时针旋转也可到达游离壁。最后,右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从心外膜确定三尖瓣环位置。将较细小导管放置在右冠状动脉也可以作为解剖指引,例如放至旁道心外膜连接处。 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时,最常见的室速为RVOT起源室速。借助肺动脉瓣下漏斗部的间隔部和游离壁以及右前斜位下的前后位置[实际上分别反映朝左(朝向患者左侧)和朝右]来描述局灶的部位容易使人混淆。大部分RVOT局灶起源可在漏斗部远端标测到,靠近肺动脉瓣(图9.10)。
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室速大多围绕着梗死区域或心室瘢痕折返。梗死区域通常呈现组织异质性,特别是存活心肌束散布在坏死区域边缘带。缝隙连接密度或分布的改变、存活心肌束被大量纤维组织分隔、初始破坏后交感神经再生也可致心律失常。在远离梗死区域的肥厚或扩张心肌处,也可见增加的间质纤维化和缝隙连接分布的适应性变化。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为桥粒疾病(图9.11)。尽管左室也可受累,结构异常更多见于右室。病变主要见于三个部位,下壁、心尖部和漏斗部,以及所谓发育不全的三角区。心室肌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遗留散布在纤维和脂肪组织之间的存活心肌细胞岛。病变从右室心外膜心系膜开始逐渐渗透至整个心肌壁。相比于左室壁,右室壁很薄,受累区域逐渐出现瘤样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