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脉粥样硬化

 上池汤液 2023-09-25 发布于山西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非炎性、退行性、及增生性病变,最终形成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以及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主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肠系膜动脉硬化及四肢动脉硬化等类。本文仅讨论临床最常见的脑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西医学认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主要与年龄、性别、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肥胖、遗传因素以及某些疾病,如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血压持续增高因素等有关。在中医古典文献中,虽无动脉粥样硬化之词语,但据其病机分析,属于瘀血,痰饮的病理范畴。故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祛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疗效。

【病因】

  本病主要见于中医的头痛、中风、胸癣等疾病,其病因病机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气虚、阴虚)、痰、瘀血、气滞、火(肝火)等方面,其中以血瘀、痰阻为其根本所在。病变过程中,瘀血既是重要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瘀血与痰浊、风、火互相影响,致使病情复杂缠绵。中年以上,或房劳过度,肾水不足,肾气亏虚,髓海失养,血脉不充,心失所养,血行缓慢,久而成瘀,或肾水内亏,水不涵木,气血逆乱成瘀。或七情伤肝,忧思恼怒,致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或过食肥甘,饮食不节,脾胃受伤,痰浊内生,痰滞络中,血行不利,瘀血随生,瘀血内阻,津液失运,聚而为痰,痰瘀互结,病势胶固难解。火能生风,风可助火,风火相煽,炼津为痰,阻血为瘀。气虚血运无力,聚而成瘀;气血两虚,血脉失养,血流迟缓而为瘀。总之,各种原因形成瘀血阻滞,均可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1.中年以上,脑力及体力渐衰退,缓慢出现眩晕、头痛、健忘,或逐渐发生痴呆、行为失常,瘫痪失语;或劳票后心前区发生闷痛不适,典型者发生心绞痛。

2.舌质紫暗,有瘀班或瘀点;或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浊腻,脉涩或弦细或结代或弦滑。  

3.根据各种病因所致瘀血不同以及起病急慢,其兼夹证有所偏重。

 

 【辨证要点】

  1.辨瘀血的寒热虚实:依临床所见,脑动脉硬化症以平时症见眩晕、耳鸣,虚烦,咽干,少寐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者为阴虚证,属热。病情加重时,眩晕剧烈,头部胀痛或跳痛,四肢发麻,肢体震颤,行步不稳,甚至出现神昏、偏瘫及失语等症,此属肝阳化风,为本虚标实,属热。而表现为刺痛固定不移,表情淡漠,胸闷泛恶,耳鸣耳聋,重者可见痴呆,健忘、沉默寡言,或喜怒无常,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等属痰浊、瘀血闭阻清窍者属实证,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健忘,神疲气短,乏力,纳呆,便;舌谈,脉细或细涩等症,属气血两虚,为虚证。若证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面浮肢肿,健忘痴,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淡胖,脉沉迟或细弱,为肾阳虚衰,当属虚证,寒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为胸部胀闷不适或上腹部痞满不舒,气短心悸,倦息乏力,劳则加重,心烦口干,舌淡红或红,苔薄或少津,脉弦细或细数者,属虚证,热证。以心胸刺痛、短气,舌质偏暗,有瘀点,脉弦或结代,属瘀血,属实证。若心痛短气,心悸自汗,畏寒肢冷,舌淡或胖,脉沉细或结代,属心肾阳虚证,属寒。

2.瘀血轻重缓急:脑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可症状不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亦同,均属轻证,缓证。而当前者突发神昏,偏瘫者,属急证、重证,可按照“急性脑血管病”处理。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病情发展,有心纹痛及心肌梗塞发生时,属急证,重证,宜急救。

3.辨病变部位:中医认为,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脑、肝、肾等脏腑组织。如平时症见眩晕、耳鸣、虚烦咽干,少寐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属肝肾阴虚。头晕眼花,畏寒肢冷,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淡胖有齿痕,或有瘀斑瘀点,脉沉迟或细弱,为肾阳虚血瘀。而情志不舒,忧思恼怒等情志异常导致胸闷、头痛等症为肝郁气滞血瘀。  

【分型施洽】

  1心血瘀阻型:胸部疼痛如针刺状。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而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6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0克,积壳12克,生地15克,丹参9克,炙甘草6克。

2.痰浊按瘀型:胸闷如室而痛,或时刺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舌质淡或紫暗,或有瘀点,舌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治则:通阳宣痹,化痰祛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法夏各12克,枳壳、茯苓各10克,桂枝6克,丹参15克,郁金、延胡索各9克。

3.阴寒挟瘀型: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天冷发作频繁,胸闷气短,时而刺痛,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厥冷,舌苔白,脉沉细。治则:辛温通阳,散寒通脉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瓜蒌、薤白、枳壳各10克,熟附片、桂枝、檀香各6克,丹参15克,白酒10毫升

4.气阴两虚瘀型:胸闷不适,隐隐作痛,时作时止,气短心悸、倦息乏力,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心烦口干,舌淡红或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或少津,脉细无力,或细数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人参(或西洋参)10克,黄芪、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五味子、远志、丹参、郁金、五灵脂各12克,麦冬、地黄各15克。

5.阳虚血瘀型:心痛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自汗,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或胖,有瘀点,脉沉细或微。治则: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人参10克、熟附子、肉桂各8克,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各12克,丹参、红花各9克。

6.气血两虚瘀型: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神疲气短,疲倦乏力,纳呆,腹胀便。舌淡或紫暗,脉细或细涩。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脉。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首乌、当归各15克,白术、白芍、阿胶、川芎、丹参各12克,龙眼肉、山楂各10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