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青年教师(19):教师如何与自己进行“同课异构”

 leeechen64 2023-09-25 发布于重庆

一、什么叫同课异构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同课异构适用于个别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如果以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研究,则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教研方式,能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同课异构强调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多样性和灵活性。同课异构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生个体差异。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学思路和创造空间。

三是团队合作。同课异构可以以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备课、教学和反思,分享经验和教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是全方位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不仅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还是一种培训方式和交流平台。它可以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展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课异构既可以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也可以指一名教师在同一课程中,针对不同的班级或学生群体进行相似或相同内容的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后者进行探讨,即教师自己跟自己进行同课异构。

二、同课异构的“同”与“异
(一)同课异构中的“同”
首先,课异构中的“同”,是指以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些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和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实施策略,但这些活动和策略都应该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并且应该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反冲力的性质和大小,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讨论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冲力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

其次,“同课异构”中的“同”是指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贯穿始终,这些问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驱动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一堂课的核心问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贯穿整个课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述中国近代史时,可以设置一个驱动性问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这些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理解各个阶段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三,“同课异构”中的“同”是指两堂课中针对学生的主体活动是相同的,这些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实践的主要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主体活动是指在课堂上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一节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同课异构中的“异”
同课异构中的“异”建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础之上,教师结合自身风格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第一次执教的对比与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和学生的优缺点,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提升,强化和提升教学效果。
1.“异”在突破传统常规
同课异构中的“异”指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异于常规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同课异构中的“异”也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突破自己的常规局限,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一堂关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探究课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设计并完成一系列实验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反应速度。为了使实验更精确,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各种实验材料,包括不同大小的试管、不同种类的催化剂等。然而,在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材料本身和使用方法的限制,学生们在实验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试管大小不匹配、催化剂种类不适合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数据误差较大,甚至影响了实验的完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他重新设计了实验流程,并准备了更合适的试管和催化剂等材料,将试管和催化剂等材料的特性与实验目标结合起来,同时优化了实验操作流程,更详细地指导学生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材料。

通过这些改进,学生们在实验中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数据,也更容易地完成了实验。这些隐含的不同大小的喷嘴(试管和催化剂等材料)促进了学生们对探究实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2.“异”在改进教法
异于教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有效地传达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某教师在教授初中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这一章节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第一次执教时,老师可能会直接给出实验步骤和答案,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研讨的机会。在第二次执教时,老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给出问题和实验步骤后,不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和讨论,并尝试自己找出答案。
(2)在每个小组中进行研讨时,老师可以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3)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研讨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批改作业,让学生通过互相学习来逐渐完善自己的答案。
(4)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解释,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并通过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
3.“异”在深度思考
在教授小学科学中的“沉与浮”这一单元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探索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在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提供的物体相对较轻,实验结果比较一致,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的结论。在第二次教学前,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质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的相同材料物体(如木块和铁块)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2)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和材料的物体,如橡皮泥团、木块、铁块、石头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3)数据分析和结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记录各个物体的沉浮状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比如相同重量的木块和铁块,木块反而浮起来而铁块沉底。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以及水的特性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沉浮状态。
(4)深化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同样重的木块和铁块在水中会有不同的沉浮状态?”“水的密度与沉浮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再质疑”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探讨物体沉浮的原因和影响因材料、大小、形状以及水特性的关系等复杂的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力。
三、教师如何与自己进行同课异构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阶段与自己进行“同课异构”:
(一)准备阶段。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并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以便在备课时使用。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等,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
(二)设计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针对同一知识点,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形式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试讲阶段。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试讲中实践,并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四)反思阶段。完成试讲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表现、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
(五)总结阶段。教师需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便获得更多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与自己进行“同课异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异构不仅体现在形式和教学主体上,它的真正内涵在于教学设计上的差异。不同的教学设计会使相同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而这种设计的“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教学方法异构。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唯一目标。因此,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是教学目标异构
(1)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因材施教的“材”可以指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二是学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课堂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2)因“智”施教。“智”是指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由于教师的理念和素养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教材的把握、知识的侧重点、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不同。
三是教学氛围异构。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尊严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体验到轻松的活力和自主的意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依赖和支持,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
四是教学风格异构。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乐趣和启发。
五是教学评价异构。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理念。因此,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评价取向和措施。
例如某数学老师针对甲班学生能说会道,但落实到解题常常“眼高手低”的情况,采用了侧重于学生书面表达的评价方式;而针对乙班学生缺少交流和展示的机会,采用了侧重于课堂主动交流的评价方式。同时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措施,例如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