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八十年代难忘的人和事||李人

 一犁_书馆 2023-09-26 发布于江苏

作者:李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年,我从农村返城工作。我记得刚到单位报到的那一天,我拿着自已写的文稿和发表的诗歌到劳资科报到,希望能按排到办公室做些写写画画的文字工作,那办事员把我的文稿收下后,说你明天来拿介绍信吧。第二天我拿了介绍信去单位报到,被按排到下面了,在基层工作中,我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更谈不上能与他们融合在一起了。后来母亲找了这个单位某位领导夫人说话,我终于在上班的第三天下午,被按排到政工部门做秘书,除了做些抄抄写写,换换画廓里的画,遇到活动写写标语,别的也没什么事。我就看书、跑新华书店,又开始了自己的业余写作和去图书馆看书、借书。

那时候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同一年开始工作工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岗位,只要有关系,你是全民所有制性质,就是调入政府机关都不难。对于我这个八十年代正式工作的人,我已径感受到这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方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和指导方针,使当时的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挣脱枷锁、百废待兴,对外张开怀抱,拥抱一切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这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是一个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年代。

八十年代犹如春回大地,到处都是莺歌燕舞、生机勃勃的景像。那时候我已经热爱文学好几年了,从在学校起热爱语文到喜欢写作,即使在农村插队的艰苦时期,阅读文学名著,坚持写日记,编写文艺演唱材料,那时候大队会演时我会编写三句半、对口词、相声等,平时写些诗歌、散文、直至学写小说,提高了自已的写作水平。我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订阅了好几种文学刊物,如“小说月报、人民文学、当代、雨花、收获” 等,平时回家就常去人民南路的清江市图书馆,对当时的文学思潮略有了解。

应该说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改革开放、包容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我现在回忆起那时候的情景,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文学潮流的时代,文学显示了眼花缭乱的风格。

首先是文学刊物的增加。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都有自已的文学杂志,人民日报和省市党报都出现了每周一期的文艺付刊,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如王蒙、张贤亮、刘心武、贾平凹、谌容、丛维熙、苏童、方方、陆文夫、韩少功、冯骥才、王安忆、张抗抗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过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可谓是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

其次是文学写作班子的普及。当时的清江市文化局写作组在西大街老市委里,我因为写作长诗《毕业之歌》认识了宋延老师,是他介绍我到学校毕业班去体验生活。清江市文化馆写作组在市消防支队西面的一幢小楼里,当时是赵恺老师和马超俊老师负责文艺创作,同时还编辑“清江市文艺演唱材料”,上面登载了各种文艺体裁的稿件。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市文化馆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聚集了当时市区一大批文艺爱好者,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带着对提高写作的欲望,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市文化馆。有各行各业的青年,我至今还记得的有谓青、苏闵、玉峰、足琪、淮波、夏风、少武等,他们分别是医生、工人、老师、机关工作人员等,因为人比较多,后來就分成两个班。每天傍晩我们來到市文化馆听赵恺和马超俊老师讲课。两位老师当时已经是在省内和全国知名的诗人和作家,赵恺老师主要讲诗歌和当代文学,马超俊老师则讲小说写作和文艺理论。

赵恺老师上课的内容,他主要以我们每个人的习作为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何写好一首诗,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诗歌的艺术。我的诗歌习作“大吊车、搅拌机”被赵恺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讲解,老师从诗歌的语言、立意、诗情等给我们讲解了许多知识,联系自己诗歌创作,毫无保留的传授真经,一直到今天仍然使我记忆犹新。针对当时的文学现状,讲解文学名人作品,强调语言在文学作品的作用。至今我还记得一次赵老师授课的情景,当时在市文化馆三楼东面教室,南北朝向,临街的窗户边坐位是最后一排,我们二十多人面朝北坐,赵老师站在北面桌上,每个坐着的凳子是可以移动的,因为把凳子朝墙边摆开,教室中间空下来又是排练文艺节目场地。赵老师那次是讲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从王蒙短篇小说《春之声》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开始说起,讲作品是一段旅程中的所见所感,从中提炼成短篇小说,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师同时还推荐我们阅读王蒙的《海的梦》、《夜的眼》,从中学习作家的创作经验。王蒙小说艺术特色是80年代意识流创作新潮,他小说语言独特的叙述风格,采用散文式的叙述方式,运用大量的描写和反思使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感和时代气息是文学艺术成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感,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作品的生命。老师告诉我们写好一首诗,不仅仅要勤于修改,要多看、多读,因为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是作品具备了很强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性。讲课结束时候,我们几个又去了赵老师办公室,彼此谈了很久,常常是因夜色已深而不忍心离开,回家的路上又盼望下一节课的到來。

赵恺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鼓励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你们有良好的生活基础,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学习优秀文学名著、汲取里面的营养是必修课。老师为了提高我们写作水平,他请来了作家陈登科和诗刊付主编来授课,面对面的讲解,效果确实很好。我记得两位大师的演讲是在交通路上淮阴师专大礼堂,由于通知的早,那天下午师专大礼堂挤满了人,除了我们市区文学爱好者之外,师专里的大学生也和我们坐在一起,连走道都挤满了人。能听到著名作家的声音,在当时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陈登科从一个粗识文字的青年农民、新四军战士起步,从写百十字新闻稿开始,进而创作散文、速写、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巨著,先后出版了十几部、近600万字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祖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从一个业余作者成长为著名作家的经历,值得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借鉴,让我们更加崇拜。人们对大师的敬仰,对文学的热爱,在八十年代形成一股潮流,探索、创新是每个热爱文学人的意识,八十年代的文学是当代文学的复苏,在十年“文革”中遭遇打击的作家们恢复了创作热情,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写出了我国在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人和事,尤其是激发了人们追求知识、热爱学习的热潮。

我们在赵恺老师精心按排下,在淮阴师专先后听了周本谆、于北山、郑乃藏等几位老师文学理论的课,並且系统的学习当代文学概况,使我们的文学知识得到更多的丰富。至今回忆,虽历经岁月缱绻、仍然葳蕤生香,今年五月再听赵恺老师诗歌朗会,看到老师以耄耋之年身体,依然用他那宏亮的声音,朗读自己写作的诗歌《母亲》,老师的声音还是当年那样亲切而充满激情,至今难忘八十年代您给我们的那些教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每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鲜明的烙印,每一个烙印都折射着一部掩卷不完的长长历史画卷。八十年代,又是一个充满感性情怀和理性批判的诗歌年代。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当代诗人们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诗人的梦在八十年代格外浪漫而精典,关于理想,关于爱情,关于生活,读诗的时候,充满激情的声音和昂首挺胸的洒脱。在九十年代物质化没有到来之前,一瓶白酒可以结识一辈子的朋友,一杯清茶可以推心置腹,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有时会和赵恺老师在宿舍里畅怀痛饮,谈诗歌、叙生活,听老师讲当代诗坛。北岛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顾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海子的浪漫和灵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即使到了四十年后的今天, 舒婷、海子、顾城的诗我们依然是奉为诗坛经典

回忆八十年代,我常常是感慨万分。那个时候,清江市城里都能闻到郊区田野里飘来的青草味道,穿着印花般棉祆、扎着两根辫子的女孩走过工厂水泥板小路,脚下布鞋在地叩击出轻快的响声,一群呼啸而来的青工,把自行车转铃摁得叮当当响,那会儿的冰雹都是透明的、那会儿里运河水都是清澈的。我们的城市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置身在这样的岁月里,理当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发挥自已的热和光,我当时先后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法律专业系统的学习。那时候,一些大的单位如清江拖拉机制造厂图书室晚上都是对外开放的,里面灯火辉煌,在阅览室里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报纸、刊物和书籍,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在这里学习,人们对知识的如饥似渴,超过了以前的文革十年。

我记得一次查阅资料时,在当时的清江市科技情报资料室遇到了萧兵老师。他没有在人生的低峰峡峪里跌落,尽管在劳动中不慎失去四个手指,但他依然顽强坚持学习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1977年淮阴师专开始复校,学校领导提出把他调来,还在运输队跑供销的他开出了一个天价 要求:一要学校出钱让他办一个刊物,二要给他一套房子。消息传来,校园里议论纷纷,但当时的学校领导还是力排众议,满足了他的要求:拨款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数十万元)让他办一个刊物;以给刊物编辑部办公室为名给他这个单身汉一套房子。从此,这个由茅盾题写刊名、萧兵主编的《活页文史丛刊》诞生了。它在全国团结了国内一大批文史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和资料,成为国内一个响亮的学术品牌。在淮阴师专学习的日子里,我们就曾经希望听到他的课,但因时间伧促而深感遗憾,在清江市科技情报资料室学习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萧兵老师刻苦学习的情景,他每天晚上第一个到阅览室,我们对面而坐,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又和萧兵老师伴邻而坐,当时的我对文艺理论有兴趣,希望从理论的深度挖掘生活素材,作品给人美的感受;诗歌在强调时代气息的时候,如何给人美。萧兵老师他谈吐不俗的理论让我更加深入理解,常常领略到另一番世界,从他身上感觉到对知识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后来我才得知萧兵老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理论家,他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为中国楚辞学、神话学、美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新文化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去年922日获悉萧兵大师逝世,失去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令我顿足捶胸般的悲伤,老师谆谆教导的情景经常在脑海里浮现……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弹指一挥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早已悄然从我们指尖、脚底溜走,时光犹如秋风扫落叶般掠过思绪的海洋,涌起千层波涛,偶有岁月的雨水跌落海洋里,漾起点点旋涡,沿着人生之路铺展开来,打开记忆的闸门,在落絮纷纷的岁月里,难得那特定、经典的岁月花锦和永恒的一瞬间。

站在历史的长廊里,我们遥望时间的大海,历史车轮推进中的数十年,在渺无人烟的时间大漠里只不过是滚滚沙尘里一粒细砂而已,随风凌戾,风停而息,静如尘埃,也许不会留下长久的岁月印痕。但对于一个特定的我们,趟过那段岁月的一代人来说,转身回望走过的路和那片风光旖旎的风景线,峥嵘岁月依然很美,涛涛波浪催人奋进啊。八十年代是铭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卷历史;风定落花香,青春几何时,唯有心长盛,保存在我们心灵里的,是一盘刻录着我们青春轨迹的人生胶片;积淀在我们骨子里的是一笔跌宕起伏、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受益不尽的宝贵人生财富。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他让我树立起对事业的追求, 扬起理想的翅膀,虽然我没有到达人生的最好境界,但是我做过了、努力奋斗了,我无怨无悔。那段刻骨铭心过的经历,依然在今天使我希望升起夕阳般的霞光。难忘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特別是给我启迪的老师们, 从此而走入了新的生活, 人生从此有了追求。

难忘八十年代,我的青春岁月。一个珍贵的年代,理想,纯粹,向上,所有的追求都令我永久怀念。

2023年9月


作者简介


人,做过农民(知青)、秘书和保卫工作,在公安机关十多年, 媒体从业若干年。平时会写些文字,爱好读书写作,尤其喜爱诗歌。偶尔会有文字见诸报刊和网络平台,曾在<<作家>><<清江浦>><世界名人会>><<作家美文>><<作家驿站>><<长三角先锋文学>>等报纸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闲暇之余涂些文墨,把读书当成快乐,自称为 读书人


期荐读
▼▼▼

知青纪事

大姑

难 忘 那 时 美 好

我的东长街岁月回忆

草 房

我是太阳

母  亲

我的宣传班老同学

我的父亲是铁匠

雄 鹰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