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奇方:正气强了,邪毒败了,经络通了,寒湿散了,身体就好了

 神希园 2023-09-26 发布于湖北

这是「神希园的第 289 期原创

作者 l 神希园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纵观中医历代名方,要说与“中医十大名方”失之交臂的一众方剂,其中最为可惜的莫过于桂枝汤与人参败毒散。为什么这么说呢?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剂,且《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方子都与桂枝汤有关。而人参败毒散,是一个既可以扶正、又可以祛邪,既可以治外,又可以治内的一个名方。但由于桂枝汤的将息法与禁忌颇多,导致后世医家虽然都认可桂枝汤的地位,却很少用它。人参败毒散则不一样,后世医家既认可它的地位,也经常用它,唯一可惜的是,目前尚缺广泛的中成药,虽有人参败毒丸、人参败毒胶囊,但是很多药店几乎不曾有。

说到人参败毒散,又叫败毒散,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中方名为人参败毒散,全方十味主药都是各等分,煎煮时加生姜与薄荷,并无加减法。但在《小儿药证直诀》(简称《直诀》),名为败毒散,全方由“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甘草半两”,剂量上有了新变化,还有了加减法。比如加“地骨皮、天麻(㕮咀),又比如加“蝉蜕、防风”,这两个加减法没有说明是治什么的,但是给后世已经加减化裁提供了参考。而后面,接着说了两个加减法,如果是治惊热,可加“芍药、干葛、黄芩;如果无汗,可加“麻黄

《直诀》里的败毒散,与《局方》里的人参败毒散的药物组成一样,但是无论是从方药创方思路、药物剂量,还是药物炮制、功效主治,都有细微的差别。《局方》所载人参败毒散,需要炮制的中药有“柴胡、甘草、人参、枳壳、前胡、羌活、独活,而《直诀》所载败毒散需要炮制的中药只有“柴胡和桔梗”,《局方》人参败毒散是诸药各等分,而《直诀》败毒散却是甘草减半,《局方》人参败毒散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而《直诀》败毒散是用于治疗“伤风、瘟疫、风湿”所致的“头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畏寒咳嗽,鼻塞声重”等病症,虽然有些是重合的,但是还是细微之处见真章。

钱乙所传败毒散原本是为小儿所设,但后世医家常常将它与人参败毒散合二为一,不仅可用于小儿,也可用于成人,如年迈、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原,以及素体虚弱而复感风寒湿邪,如果见于表寒证的,用之多效。《幼幼集成》指出,“此方辛平升散,为咳门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无论内伤饮食,外感风寒,夹湿夹毒,不拘男妇大小,胸紧气急,咽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此方升散之。”并在败毒散的基础上加上荆芥、防风、连翘。总体来说,钱乙所传败毒散,具有发汗、退热、镇痛、去痰止咳、扶正祛邪、升降气机、消散郁结、宽胸理气等作用[1],既是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之良方,也是“调内解外之剂”。

败毒散的奇妙之处,也全在配伍之中。纵观败毒散,全方以羌活、独活为君药,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少阴而理伏风,二药合用,辛温发散,祛湿除痛,通治一身上下治风寒湿邪。以川芎、柴胡为臣药,其中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清热生清;以前胡、枳壳、桔梗、茯苓、人参、甘草为佐药,其中前胡、枳壳降气行痰,桔梗、茯苓渗泄肺热、除湿消肿,人参扶正祛邪,甘草和里发表;以甘草为使药,兼以为使,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败毒散全方既可以益气解表、发散邪毒,所以清代名医陈尧道说,“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曰败毒”;败毒散又可以疏风散寒,宣通百脉,所以清代名医汪昂说,“疏导经络、表散邪滞,故曰败毒”。

败毒散之妙,在于“气虚者法当益气,邪实者法当祛邪”,败毒散既能扶正益气,又能去实祛邪。全方的药物组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祛邪之药,另一大类是扶正药(人参、茯苓、甘草)。尤其妙在人参,《医方发挥》指出,全方妙在人参,主要作用有四,“一是补正气,以驱邪外出,二是资汗源,不致汗之无汗,三是散中有补,不致耗散真元,四是调补正气,防邪复入”[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败毒散是需要有人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医家将败毒散和人参败毒散合二为一的原因了。

由于《汤头歌诀》中有一句“去参名为败毒散”,让人们误以为人参败毒散去掉人参就是败毒散,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历代的方剂中,并未找到去掉人参的败毒散原方,但从《医方集解》中可知,人参败毒散去掉人参后,有几个加减方,都有“败毒散”字样,比如去掉人参加荆芥、防风,叫荆防败毒散;去掉人参加连翘、金银花,叫连翘败毒散;去掉人参加黄芩,叫败毒加黄芩汤;去掉人参加大黄、芒硝,叫硝黄败毒散;去掉人参与消风散相合,叫消风败毒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参败毒散去掉人参就叫败毒散,只是一个文字游戏。

对于败毒散的方源,其实详细考证,主要有三个源头,而且这三个源头都集中在北宋时期,第一个是北宋著名医学家钱乙(1032年-1113年)所传的《小儿药证直诀》(成书于1119年),第二个是北宋医学家朱肱(1050年-1125年)所撰的《南阳活人书》(成书于1108年,简称《活人》),第三个是北宋的《太医局方》(初刊于公元 1028-1085 年,后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并)。所以,中医学术界基本一致认为,人参败毒散最初源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4]。基于《直诀》《活人》《局方》三方意见,可以大概率地说,败毒散又称人参败毒散,而“去参名为败毒散”之说,只是编辑歌诀的需要,并非人参败毒散去掉人参叫败毒散。

对于败毒散的妙用,清代名医徐大椿还有疫邪发热下痢之专方”的说法,并且还成就了一种全新的治法,被誉为“逆流挽舟”法。用败毒散治痢,始于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嘉言,自此之后,备受温病学家青睐,比如清代名医吴鞠通指出,“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清代名医雷少逸也指出,“若有寒热外感之见证者,便推人参败毒散为第一,历尝试之,屡治屡验”。这是因为,败毒散解表散寒可除致病之因,调气活血以疏肠道之滞,益气健脾以匡扶正气,这一系列的操作照顾到了外邪所引起的痢疾的各个方面,所以凡是因风寒所致的痢疾,还是痢疾兼有风寒表证,应用败毒散,大多可随手取效。

败毒散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腹泻、疟疾、皮肤瘙痒症及疮疡初起等疾病,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5]。不得不说,败毒散自创立以来,备受后世医家广泛好评,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加减化裁变化,由于人参败毒散稍作加减就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方剂,因此,对于它的加减化裁就不赘述了。不过在临床运用中,需要记住的是,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形成的痢疾,不要使用人参败毒散,且方中辛燥之药较多,外感风热以及阴虚外感的人群,也不宜使用人参败毒散。除此之外,过敏体质的人群不宜使用,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要慎用;且在服药期间,不要食用萝卜、茶叶等,不得与含有藜芦、五灵脂、皂荚等成分的中药与中成药。

参考文献

[1]刘敏.钱乙传世名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2]傅衍魁,尤荣辑.医方发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苏云章,李永莲.人参败毒散源流考[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2):67-68.
[4]魏英俊,田永衍.败毒散源流与古今临床应用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3):50-53.

[5]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温馨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方药或治疗的推荐,不能代替医疗建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如有诊疗需要,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公众号升级,更改了分发机制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神希园设为星标
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END

——妙用中医,健康人生,精彩内容,广而告之——

正脉正宗正统正版,种下仙桃仙杏
祖传师承学院私淑,培养名医名士
学中医,有前途
走进中医殿堂,必读名著经典

筑基进阶,不要错过!

 不知道如何学习?
关注公众号@神希园

本公众号暂时没有留言功能
留言交流,请关注视频号

视频内策,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