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专注力丧失之前,我决定……

 新用户3455H9dM 2023-09-27 发布于江苏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为“星标”哦!
点击上方“末非”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最近好几个朋友问我:你的公号好像很久不更新了?

惭愧。写文章需要专注力,现在我的专注力有点稀缺

其实这几年,我的专注力曲线是一直下降呈趋势。给你们随手描述一个情景:

某天,我洗碗的时候发现没有洗洁精了,想下单补货,打开手机,看到微信小图标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点了进去,打开朋友圈一看,咦!有人转了一个八卦:又是一个顶流塌房了!点开链接看看……啧啧!劲爆!再搜搜其他号主爆料……此时,水龙头哗哗地流满了整个水槽……顿时发起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神马?……哦!我拿起手机是应该点开京东APP买洗洁精啊!!

这,已经是我生活的常态。我就像一个注意力障碍患者,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思绪从原点不断发散,不是天马行空的遐想,而是被动的、被手机里的信息流牵引着飞到天边。于是,飞着飞着就忘了初心。

手机中无穷尽的信息流,将我们的时间和专注力冲刷、打散、稀释。

现在有个流行的观点认为,电子环境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造成了人类主体性的降低。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百度百科

我同意,智能手机要为我的专注力下降背锅。

这些年,父母肉眼可见的衰老多病,孩子又到了难以管教的年龄,中年人本来琐事就多,占用了不少注意力,人容易变得躁,静下心来干点事真不容易。结果又被手机上的各种信息消耗了很多时间精力,由此产生了无力感和痛苦,又让人依赖手机上唾手可得的碎片化娱乐来消解掉,这又加深了注意力涣散,走上了一个负向循环。

人到中年,岁月一点都不静好,非常浮躁

不止是我,微软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的平均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金鱼的专注时长都有9秒,人现在混的连鱼都不如了

注意力的碎片化导致了思维的碎片化。这全方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我非常讨厌自己的这个状态。因为没有专注力,什么都做不成。我更讨厌被手机控制的感觉。

几年前,抖音刚兴起的时候,我曾大言不惭地说过,这些短视频神马玩意儿,全是信息垃圾,我绝对不会看。现在,脸打的piapia的。

是的,虽然我仍然不怎么看抖音,但是开始看小红书了。要么不打开,打开就要刷半天。对了,还有躲不掉的视频号,因为和微信深度绑定,打开微信就能看到。该死的点赞推荐功能,看到朋友推荐了就想点开看看是什么?

这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你主动点开过什么类型的视频,APP就会没完没了地给你推送同类型视频。有一次,我打开了一个小萌猫的短视频,从此,各种可爱萌宠短视频总是被推送到我面前。我毫无抵抗力,看猫的各种小视频能消耗一个晚上。

大数据算法把我的兴趣点算得明明白白,只要拿起手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追根溯源,我们是怎么被电子环境慢慢改变的?又怎么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记得21世纪初,网络日志刚出现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人怎么会想在网络上写自己的日记?日记不该是私密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然后锁在抽屉里么?!把日记po到网上的人是脑子有病么?

可是后来,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我也开始写新浪博客,认真地写文章,收获朋友的正面点评让我兴致盎然。到了微博时代,随手发个状态写几句,收到反馈更加迅速。时刻被关注的感觉让人上瘾。于是,需要沉下心来发长文的博客被我逐渐抛弃,随手发微博替代了写博客……

当然,我们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都是生活美好的一面,都是我们想被人看到的一面;至于不堪的、阴暗,让人灰心丧气的部分,是上不得台面的。毕竟,大家都只想看华美的袍子,谁想看藏在袍子里的虱子?! 大家看破不说破,互相点赞就对了。

我们就这样被电子环境调教成了一个个表演型人格。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等社交媒体更新迭代到了微信,这个社交APP洞察人性到了极致,不仅满足社交需求,更满足了生活、工作、消费的需求,简直是全方位渗透。我们也对微信形成了高度依赖。戒掉它是不可能的,工作联系也用它,你能戒掉工作么?

当然,为了工作我们必须用微信,可是微信也让我们不能专注于工作。开会的时候、写稿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刷一下朋友圈,或辗转于各种群里看看,不然就莫名产生信息焦虑,总怕自己漏了什么重要信息。

分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拖延症。专注力缺乏之后,人的执行功能会下降。完成一件事情会变得困难,人会产生畏难心理。总是想把该做的事情往后推推,但是越往后,启动越困难,这只能加深无力感。

比如说我总是拖延写文章这件事。拖得时间越久,对文章的要求就越高,越觉得隔了这么久应该憋个大招才对。况且,现在各种平台上粗制滥造的信息垃圾已经那么多了,自己作为内容创作者,总想写点有价值的东西。可是,越想越觉得这事难办。自己都时常被生活的无意义感包围,又能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有好几篇文章写了一半就放弃了,觉得没有必要敷衍读者。 

可是,越不写越不会写,哪有那么多价值需要我来输出?生活原本不易,人们并不想受教育。倒是我自己,再不写怕是主体性更要退化了。

我越来越怀念专注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甚至备战考研刷题时的那种高度忘我的状态,那种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时所产生的心流体验,太美好了!也久违了!心流鼻祖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说得对:对意识的掌控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心流体验中有一个要素是掌控感,也就是说,参与者不仅仅是沉浸其中,还能够把控全局,这里就体现出了自主专注能力的重要性。而玩手机等电子产品时的高度专注,则是一种失去掌控感,被动沉迷的状态。

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荷兰一家医院里,曾有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性患者,住院已超过10年,她思路不清、病况严重,一直以来都情绪淡漠。医生在对她的跟踪记录里发现,她曾出现过两次情绪高亢的时候,而且正巧都是在修剪指甲时。于是医生找来专业人员教她修剪指甲的相关技巧,而她也十分热衷于学习。没过多久,她就开始替病友修整指甲。此后,她的性格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没多久就出院了。

后来,她在家门口挂起招牌,不到一年就能自力更生了。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把注意力投入在一件喜爱的事情上,是有疗愈功效的。它让原本趋于混乱的精神能量变得有秩序(心流),让人重拾生活的热情和意义。

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无法集中注意力是精神病的一个典型特征。所以,咱就算不想提高生活质量,最起码也不能变成精神病。(没有歧视精神病的意思,谁不是潜在的精神病呢?!)虽然此话是开玩笑,但是我这个年龄,的确开始担心脑力的衰退了。

那么,如何夺回专注力呢?我正在或打算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是正念训练。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有效提升专注力的方式。所谓正念,就是把注意放在当下,放在此时此刻,可以先从一呼一吸感受自己的存在。专注力不好的时候通常睡眠也不好,而睡眠不好又会加重注意力问题。所以,保证好的睡眠是第一步。我的睡眠问题曾经有点严重,吃过各种中药、西药助眠。药物虽然有效,但是会形成依赖,而且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加量,吃多了绝对会影响记忆力,那就又进入一个负向循环。所以,最好尝试正念治疗,放一段正念冥想的音乐,让自己随着音乐全身心放松下来,很快就能睡着。亲测有效。

第二是坚持做自己喜爱的或者擅长的事(刷手机除外)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会有愉悦感,比较容易获得心流体验。毛豆看书或者搭乐高的时候就高度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容易获得正面反馈,获得正面反馈又会使自己更加容易坚持,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对我来说,就是坚持写作,每一个阅读量都是我收到的正面反馈,说到这儿,真心感想每一位读者,要不是有你们的阅读、点赞、转发,我可能坚持不到今天。

第三是努力做对自己有挑战的事情。这个有点难度,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心流通常发生在具有挑战性但可实现的任务中。努力地去做对自己有一定挑战的事情,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愉悦。对我来说,有氧运动是比较有挑战的。经过去年底的新冠感染,身体到现在都有点虚弱。开始适度的锻炼也是增强身体素质的内在要求。而且,跑步时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呼吸、心率、跑步姿态等,比较容易达到心流状态。所以,我先立个flag,一周争取跑三次,后续再和大家交流效果。

最后,

这是一篇和自己对话的杂感,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感谢耐心读完的你!

关注我,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