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二学生笔下的杜甫(其二)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尝尽人生苦,满襟英雄泪

高二文二  王世杰

    开元盛唐,中华五千年历史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中华文化之精粹——唐诗也在那个时代熠熠生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盛唐的繁华中诞生,时代给予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生,让他最终成为名传千古的一代诗圣。他,就是杜甫。

    杜甫的一生,用两个字概括,便是“苦难”,这是他人生的不幸,却也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童年时期的杜甫,是无忧无虑的。显赫的家世对杜甫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朝庭显官,也是著名的诗人;父亲杜闲虽名声远不及杜审言,但亦是政府官员。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没有贫困之忧。他七岁写诗,九岁练字,记忆力过人。杜甫后来回忆童年时也自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苦难,在这个时候还和杜甫没有任何交集,童年单纯的快乐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这是杜甫晚年在《百优集行》中回忆往事的文字,一个活泼开朗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杜甫凭借不错的家境也有幸早早感受到一些顶级的艺术。他自述“往西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不仅如此,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画圣吴道子的画作他都曾耳濡目染,艺术的熏陶对他的诗文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若没有童年的美好,对于人生的苦难,杜甫又怎会如此刻骨铭心的感受。

    待到弱冠之年,杜甫离家漫游天下,四年的江南之行令他感到愉悦,回乡科举未中后,他再次漫游齐赵之间,正值年少轻狂的杜甫,在这段时期感受着世界的美好。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满腔热血,朝气蓬勃,这在他的诗作中亦不难看出: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多么逍遥自在,游荡在齐赵大地之间纵情狩猎的喜悦洋溢其中。还有他登泰山有感而发留下的传世名篇《望岳》,称之为泰山第一诗恐怕毫不为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所抒发的,不光是对泰山的赞叹,更是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二十五岁的杜甫,心怀壮志,站在泰山之巅遥望祖国大地,憧憬着属于他的未来。杜甫二十九回乡成亲,又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添上了一段温馨时光,妻儿在他日后的人生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直到三十二岁,他再度漫游,家境的逐渐衰败让他求官之心开始急切。先后跟随偶像李白和北海太守李归漫游一年多,积攒名声,为自己进入长安做准备。

    可以说,进入长安,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在往后的人生中,苦难一词,便伴随了杜甫的一生。十年长安时光,让离开了家族温室的杜甫开始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官场的复杂远非他所能想象,而最为不幸的便是他赶上了科举史上的一次弥天大谎,时任左丞相李林甫的一句谗言“野无遗贤”让天下考生全军覆灭,蒙蔽了皇上的双眼,也让杜甫的为官梦想化为泡影,时代,给杜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仕途不顺的杜甫开始感受到了人生不得意的苦闷,苦守长安的他写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将自己长期郁积的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悲愤全部宣泄出来,言曰: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已今昔对比、他人与自己对比,把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情倾诉出来,同时也述说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结尾一句诗人自比白鸥,自在地游荡于世间,任何人都不能束缚他放荡不羁的心,反问作结,语气更显铿锵有力。此诗本是一首求人援引的社交诗,但杜甫丝毫没有常人的阿谀奉承和低声下气,他不卑不亢,一代诗圣,确有如此气魄。同样的对比手法在同期作品《贫交行》中亦有体现: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人用呼告的手法,以古今之对比,突显当今之世风浇薄、人情冷淡、交情势力,抒发诗人对此的憎恶与悲愤之情。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给了沉浸在盛世繁华中的唐王朝重重一击。彼时的杜甫刚刚升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回奉先探望妻子孩子,闻此消息,也不得不又开始了逃难之路,其间他曾想投奔在宁夏称帝的太子李亨,却不幸被胡兵所抓,押送长安。杜甫困居长安近一年,留下数篇传世杰作。唐军在丞相房琯的指挥下与叛军在陈陶激战,四万大军全军覆没,杜甫悲愤至极,提笔写下《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诗人把面对胡人的仇恨、对官军的同情、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融入到了陈陶战场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当中,融情于景,引得天地同悲。将士们血流成河,胡人却得胜归来饮酒作乐,诗人的内心被深深刺痛,而妻子儿女也不在身边,生死未卜,孤独与悲凉缠绕着杜甫。一篇《月夜》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思念与伤感,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借看月抒情,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回忆着妻子的模样,却只能独自流泪,字里行间流露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情之真意之切,令人动容。与此诗的对比写法相比,《春望》的直抒胸臆则更让人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深切悲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作为感时伤怀的爱国诗中之经典,时至今日仍常常被人们所提及,寥寥四十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清代陈衍评价:“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其地位和价值,无需多言。

    待到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连续收复失地,肃宗也迁至凤翔,心中仍怀报国理想的杜甫只身离开长安城前去追随唐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为官之路仿佛重现光明。然而,上疏救房琯一事却再次毁了他的政治前途,皇帝因此震怒,幸得宰相张镐说情才保住官职。杜甫的性格让他注定无法在官场中生存,他不懂得官场规则,当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终究将是一场空。同年八月,杜甫被早已对他不满的肃宗赐放长假,政治生涯基本宣告终结,他回到了鄜州探望多年未见的妻儿。《羌村三首》记录了他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人场景,其一云: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人历尽艰险,历经了无数变故,故此番回到家中,不禁感慨万千,“归客千里至”一句在平实之中蕴含着一种“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一句更是包含了这多年来生活坎坷的辛酸悲苦。在这等乱世中幸得生还实属不易,千言万语想要诉说,但刻的团圆仍叫人难以置信,正是“相对如梦寐”。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仍在继续,史思明率叛军再次攻破洛阳,战局大变,六十万唐军全线溃退。这一次,杜甫的双眼看到了人间的苦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他都看在眼里。著名的“三吏三别”也在这一时期诞生。而他自己也居无定所,一次次举家迁徙,兜兜转转,一直走到了成都,才在友人严武的资助下度过了一段难得安宁的时光,闲居草堂的杜甫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不少佳作,《江村》《客至》《江畔独步寻花》等皆为后世所称道,这些也是他当时生活和心境的真实写照。当然,不论走到哪里,不论什么时候,杜甫始终不会忘记国家。借游武侯祠的机会,他写下了《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向来对诸葛亮充满崇敬,此番通过对诸葛亮的凭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情感。笔试安史之乱尚未停息,诗人目睹国势衰微,百姓四处流亡,战乱频仍,而自己虽依旧满心壮志,却报国无门,想到诸葛亮开创蜀汉基业、挽救时局,一生为国而战,不禁感慨万千。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九岁,大半辈子光阴已悄然逝去,却仍一事无成,叫人唏嘘不已。

    七年安史之乱结束后,破败不堪的唐王朝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而疲惫的杜甫却不能,生活再次了他重重一击,友人严武、房琯、高适相继去世,他的生活失去了最后的依凭,他只能无奈踏上了最后的人生旅途。在最后几年的漂泊中,他先后到达夔州、江陵等地,留下了数百篇凝聚了他一生阅历的千古名篇,最终在湘江之上的孤舟中悄然离世,终年五十九岁。,直到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最牵挂的,还是一生挚爱的国家: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是一代诗圣留给世人的最后言语。杜甫苦难的一生结束了,他未能圆梦朝廷、尽忠报国,但他也因此而更加伟大,纵观数百年的大唐王朝,又有几人堪比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早已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座永远的丰碑。

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无疑也是杜甫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开元盛世的繁华,安史之乱的破败,正是杜甫人生的两端,是苦难的人生造就了杜甫,一个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独一无二的杜甫。他阅尽人生的苦难,看过人世间的繁华和冷漠,留下满襟的热泪,那泪水,是对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

               文章垂世,忠义凛凛

高二文科二班:吴佳怡

我们从小便开始学杜甫的诗歌,总觉得其中充满无限愁绪和悲伤,可他这一生的经历却更加地催人泪下

仕途不顺

“七龄思岁壮,开口咏凤凰”这是杜甫对自己儿时的评价,可谓是少年天才,家中也是世代为官的望族,虽家道中落,但条件并不是很差。受着良好教育且拥有天赋的杜甫逐渐到了参加科举的年龄,满怀信心的他开始向京城出发,但由于朝中奸相横行,杜甫这块金子,最终未能被人发现。虽遭落榜,但他信心犹存,决心像自己的偶像李白一样,走被朝中官员举荐的这条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求职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顺利,总是吃闭门羹的杜甫,却依旧毅然地选择留在长安。

战乱饥荒

正在长安为自己谋出路的杜甫,突然收到家乡传来的噩耗—父亲去世了。这一下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更加窘迫,还常遭受世家子弟的白眼,“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是他对这种人情冷淡,交情势利现象的嘲讽。可自身的情况却依旧没有什么改变,家中越来越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雪上加霜的是,安史之乱暴发了,杜甫举家逃难,本已躲过一劫,可杜甫听闻肃宗即位,便前去投奔,以表忠心,在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因为官小,没有被严加看管,得以逃脱,保住了性命,也成功向肃宗谋得了官职。

 为官时期

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工作,却因为为房琯辩解,触怒肃宗而被贬谪,虽有当时宰相张镐为他求情,但从此肃宗不再重用杜甫,让他暂离朝堂,回家省亲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以为杜甫早已死于战乱的妻子突然看到归家的丈夫,泪如雨下,虽感到惊喜,却仍不敢相信自己的丈夫真的回来了,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动荡,许多家庭支离破碎,杜甫一家虽幸运的得以团聚,却再次没有了经济来源。

老年漂泊

在这乱世中几经辗转,杜甫一家来到了成都,在故友严武的帮助下,杜甫拥有了官职,一家人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饱经风霜的一家人很容易感到满足,可这美好生活还谓过多久,好友严武去世了,失去了依靠的杜甫一家又再次开始漂泊,人到老年,想要落叶归根,便决心回到老家,一路上,妻子、孩子、昔日旧友都相继去世,最终只剩下杜甫孤零零一个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小船。

杜甫这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有志青年,在经历了战乱和人生不得志的种种挫折之后,最终变成了一个只希望生活安稳的老人,报效国家的豪情才气,也只能在自己的诗作中抒发,一代诗圣,令人唏嘘。

俯视的杜甫

文科二班:陈思函


  “我们眼里除了平视和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俯视疾苦和病痛,俯视角落和夹缝。我们眼中看到的除了繁花盛景,还应该有世间冷暖。”杜甫做到了。

                                                                        烂漫童年角峥嵘
     “七龄思岁壮,开口咏凤凰。”俗活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想杜甫在日后是多么才气过人,落笔即诗,但这并不代表他老成。正值童年,孩子顽皮贪玩是天性。“健如黄犊走复来”“一日上树能个回”,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上树打枣。这是童年的杜甫,这是他一生中的烂漫时光。

                                                                    裘马轻狂壮浪行
    鲜衣怒马,游历四方,对世界满怀期许。人不轻狂在少年,杜甫“放荡齐赵间,袋马颇轻狂,春歌从台上,冬猎青丘旁。”年少气盛,俗物茫茫,在登岳时,面对大好河山,抑不住心中豪壮开阔,吟出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满腔家国情,以诗激励房兵曹,以马喻人,以寄己愿,期望房兵曹驰骋疆场,为国立功。这时,杜甫的机会也到了。

                                                                     野无遗贤误终生

天宝六年,入长安应科举,本是崭露头角,却遭李林贤“野无遗贤”。一句轻飘飘的话断送了太多人,包括杜甫的前途,正所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自小到大颇为平顺,这是第一次受到如此沉重的现实打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的大唐,入仕需人举荐,年少气盛的杜甫,只得低下头来。

    十年困居悲贫交
     杜甫困居长安,仕途艰辛,生活贫苦,开始从仰视平视变为俯视,关注现实生活和百姓疾苦。以《贫交行》为例,“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古今对比,可见当时世风下,人情冷谈,交情势利。黑暗的不仅是社会风气,还有官场。一个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的文人,生搬硬套古之战法,唐军大败,良家子血作泽中水,四万义军同日战死,杜甫笔下的《悲陈陶》是悲,是恨,更是盼。

                                                                                                   耿直犯上遭赐放
    杜甫为救房馆,三次上书,耿直陈情,皇上震怒,赐放长假。此时的杜甫没有担忧自身,反倒心系家园“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便体现杜甫活着还乡是奇迹,因为太多人死于战乱,这是他要警示朝廷的。到此年岁杜甫真当是“男儿生不成名身己老”,
 深山中偶遇旧相识的儒生,是同病相怜,却只能愤慨地回忆往昔,痛苦地哀叹穷悲。

                                                                                                    安闲度日草堂里
     迁蜀,借友草堂,生活相对安闲,诗中略窥得一二,“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景美人淡,一片静好,却透出几分单调寂寞。《江村》的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更让人无端的心酸,堂堂才子竟在此受着清闲罪。同在巴蜀,敬仰诸葛的杜甫去寻了丞相祠堂,只是英雄长眠,遗迹荒凉。一代名士都是如此,何况自己?安身之处只有草堂一隅,陋室也一语成谶,风大破屋,暴雨倾盆,老无力的杜甫,无法对抗自然和人事。他的难堪颓丧只堪堪隐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令人旁观也含泪,安闲琐碎的日子没有湮没他的大爱。

杜甫一生大多在俯视,尽管英雄气短,对苍生的深情关怀依旧。

                      少陵野老

                     西大附中文科二班: 杨欣烨

杜甫此人,在世人来看是个忧国忧民的古板形象,鲜少听说过此人的潇洒浪荡事迹,大约知道晚年落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凄苦但心系百姓。我们从他一生的信笺中,得以窥视到一二不同的他。

                                                                                               初生牛犊
   “比龄思岁壮,开口咏风凰。”小时的杜甫早早显示出他与常人的天资之差。老话说“七岁看老”杜甫的一生注定不平凡,年少的他哪知这些,小孩通性都是玩闹,十四、五的青少年更是意气风发。烈日炎炎,人心燥动,杜甫待不住,庭前的枣树硕果累累,看得少年一番心痒,三下五下攀上树去,这么一摇,枣子就掉到地下。正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这样的杜甫和每个人一样,在青春期里并没有整日寒窗苦读,反倒在人眼前鲜活的有血有肉。
                                                                                                  心事拿云
    杜甫胸中是有大梦的,人人都有英雄梦,他也不例外。游历天下,骑马叱咤,“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又是一年春风至,杜甫登山去了,登顶望岳的时候他心中有所动,巍巍高山尽收眼底,豪情荡于胸中,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如此气魄,一个年轻人去朝中定能成大事。于是三十而立的杜甫进京求取功名。
                                  

                         京城茫茫
    杜甫在科举中考了一个很好的名次,但李林甫从中作梗,那年杜甫落榜了。他心中意难平,从此京城漫漫求官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其间他转走权贵之门,想着以我才华,这些大臣们肯定青睐于我。但事实如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杳无音信,他没有谋得一官半职 ,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字字透露着他长安十年的困顿潦倒,心酸血泪,他的骄傲被打击在泥土里。

心                              心有河山

安史之乱,战火纷飞。杜甫连年躲避战乱,许久都未见过家人一面,生死未卜。在这几年中,杜甫平生第一次真止意义上的当官了,他看到军队到处蛮横无礼的抓壮丁,看到百姓的饥苦,民不聊生;种种让他心生悲痛,却无能为力。“三吏三别”即诞生于此时期,还有人们熟知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以我诗写我心。杜甫曾写过一首《悲陈陶》,他诗中写道:“孟东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战争消耗掉了多少人命,铁蹄踏过,尸横遍野。他本来应高官厚禄,去实现他的宏图大志,但现在,多年的流离失所让他目睹了最底层百姓的生活之苦,他要为他们发声,他的诗是对这个时代的喑哑咆哮。

杜甫其实也思念家人。在月夜中,杜甫写过:“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他因战事困于长安城中,无法书信告知亲人,望着今夜的月亮,心中愁绪浮起,不禁落泪“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须                            须臾安宁

对于杜甫,成都在他生命中大概是唯一片乐土了。他在江边搭起一间茅草屋,门前流水,鸥鸟游戏,这里没有烽火狼烟,一切都清闲无比。靠着故友严武的接济,每天的温饱不成问题,杜甫的心平静下来,《江村》是他对这短暂的真正的生活的一个概括。正是:
             
清江一曲抱林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一幅宁静惬意的生活图,其中表达的意思却与之前不同了,杜甫说只要有饭可以吃,除此之外我再无所求了,我们不禁回忆起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的青年满怀壮志,如今让人泛起心酸。

终                         迟暮零落

    杜甫人生的最后几年,是在船上漂泊度过的。他目送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逝去,秋风起,离别生。杜甫平生第一次登岳阳楼,感其吞吐日月,宏伟壮阔,挥笔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我恍惚中又看到那位曾说“一览在山小”的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年少风骨,原来并未改变什么。
    江上波涛涌,一叶扁舟似浮萍浮浮沉沉,老年杜甫身边无人陪伴。“老病有独舟”,也唯有狂舟是他最后的居所。一生的坎坷,人至老年,豪情逐年消磨,壮志犹在。
    少年轻狂,心比天高;十年迷茫,不忘志向;老年漂迫,愉得浮生几日闲;苦中作乐,心系家国。杜甫死前还一直望看到大唐平息战乱,重回盛世。也许这位诗人走的那天,他隐约看见唐皇再次召八方拜服。

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西大附中文科二班:胡雅馨

小荷初露,烂漫童年

    杜甫给我们的印象,大都是一幅忧心忡忡,自己都一贫如洗两手空空了却还关心着家国天下。但他也并非从出生起便如此,他也有看那如春光一般明媚的童年,“七龄恩岁忙,开口咏凤凰。”小小年纪便才华出众,七岁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相比而言七岁的我们却只是看着动画片什么都不想的“巨婴”。但他也并非每天坐在桌案前“一心只读圣贤书”,十五岁了依旧心尚孩,“一日上树能千回”,古人没有手机,没有电子设备,但他们的快乐比我们要纯粹,思考要比我们更深沉。这便是杜甫一生最快乐的时光--童年。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青壮年的杜甫满腔豪情,飞扬骄傲的神色易于言表,他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远大,诗中所含的情感也是欢快浓烈的,“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骄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一时期的诗作中透露出的欢快许是他人生中最为自满的青春年华。

野无遗贤,终生误

     这时的杜甫进入社会已有了一段时间,他也在这段时光中感知感悟迅速的成长了起来,他参考科举,却不幸碰上了奸人,误了他的终生仕途。因为没有背景,他饱受了人的白眼。“朝扣富尔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深刻明白了社会现实有多么残忍冷酷,令人绝望。“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权力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战争打响了,哀魂遍野,悲啼不绝。陈陶之战,血都做了陈陶湖中的水,旷野为什么没有战声呢,不是因为未打完,是四万义军都战亡了呀!战争无情,他与妻儿分居两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什么让一个刚步入社会没多久的人如此悲哀?至此,杜甫人生中的快乐日子已寥寥无几了。

赐放长假,骑驴回羌村

     杜甫为了救好友房琯勇上疏,却未料到上震怒。皇上赐放长假,是一种变相的免官。杜甫便骑了一只毛驴回了家乡,可却发现“柴门鸟雀噪,”鸟叫怎么会噪呢,原来是因为村中人已剩的不多了,所以鸟叫都见得聒噪。妻子见了杜甫却“惊见还拭泪”,为什么会惊?为什么惊完了又拭泪?那只不过是因为从未奢望有一天杜甫竟能从长安生还!邻人站满了墙头“感叹也唏嘘”,他们的内心是有着深切的羡慕了。到了夜晚,妻子甚至仍举着灯,想看清枕边人到底是否存在,战争令一个正当年的人,一夜之间衰老了。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年华已经飞快流逝了,杜甫却仍未有什么作为,甚或“三年饥走荒山道”,他的人生已陷入了深切的困顿之中。可即使如此,他仍怀了一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那颗心始终支持着他于逆境中坚持下去。仍怀有坚定的信念去努力,活在当下与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并再也不放手的人最值得尊重。

成都草堂宁度日

     在经历了俗世漂泊后,杜甫来到了成都草堂,度过了人生后期相对平静的最后一两年岁月,可平静中又充斥了悲哀。“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他何来这种生活,只靠的不过是朋友的接济而已了,人生路漫漫,要如何才得以自宽呢?

      杜甫,天纵奇才,只可惜生不逢时,终郁郁而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