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中杂思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当疲惫的身体终于拖到了放假的前夕,每一天,每一时,甚至每一刻,我都在内心深深的渴望,有一个静下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忙碌了整整一个秋天,再加一个漫长的冬天的身体好好休息。
终于,放假了!
终于,有了自己的时空!
但,出乎意料,身心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比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时更深的焦虑。当时间出现了真正的虚空,我才发现了一个更加空虚的自己!忙碌的时候,忙里偷闲,锻炼身体,生怕生病,耽误了高三的孩子们!真正有了时间,锻炼一下子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似乎,这才明白,巨大的虚空才是生活对人更严格的考验。
当外力推动着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凭借一种职业惯性或职业良知在运行。当一切如惯性一般的外力消失的时候,人是需要调动自身的驱动力前行的。这驱动力或许与功利无关,但却体现了生命更大的自觉、尊严、高贵。
时间像静静的月光划过平整的冰面,悄无声息。起床,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一样一样做着年前主妇们应该做的事情,却又不禁哑然失笑。
时光如果能够倒流,三十年前,我最渴望的就是离开农村,摆脱母亲一天三顿饭围着锅台转的单调而辛苦的生活,那时候的理想就是走出去,离家远远的,这样的愿望就像一座采虹桥,连接着现实与梦想,照亮了内心的每一个旮旯角儿。
三十年后,当我挎着一个竹条的水果篮子走向菜市场的时候,我忽然感觉,三十年的时光似乎只是划了一个圆圈。我们一路奔跑,甚至弯道超车,最终却回到了终点。四十多岁了,忽然被这样一个发现吓住了,愣愣地走过一个又一个摊点。篮子里逐渐装满了白的、绿的、红的、黄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蔬菜,沉甸甸的,但似乎每一样蔬菜都泛着光彩。每一样蔬菜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不知不觉的想起了上大学的时候陈越先生开设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他讲人对生活的审美观照时,列举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个例子。他说,一个农妇早晨迎着第一缕阳光,走向田野,开始了一日的劳作,日落西山,牛羊归来的时候,她扛着锄头,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里,在温暖的火炉旁烤着沾满泥土的鞋子,吃着简单的食物,看着炉子上的水壶冒着热气,听着壶发出的滋滋滋滋的声音,她的眼角荡漾着微笑。先生说,这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人就这样栖居在自己辛劳的生活里,在自己辛劳里,人观照了自己。在二十多年的生活里,我时常想起这一个故事。但,似乎,这几天,我才体味到这里面的些许意思。生活之外没有诗意,烟火里升腾的才是人间最美的诗意。
“人劬劳满绩,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这句话说得多好!
人生有很多的形式,很多的选择,但是万象归一,不都是为了在自己的有声之年做更多的功业吗?“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家国,功利的,无功利的,伟大的,平凡的......,”当我们用形式各异的“功绩”填满了自己的人生,内心里才可能升腾起更多的对生的希望、热爱、眷恋,珍惜,执着或者释然。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有凋零的时候,而它的凋零之所以令人叹息是因为它曾经绽放过。
尽管用历史的尺度去丈量一个人的人生,似乎太过短暂。但是在每一个向死而生的人那里,哪怕生命之花如苔花那么不起眼,也是同样的惊艳!因为我们在观照自己的人生里获得了对生命价值观照,而且我们坚信,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会把一一些微不足道的力量连接起来,使他足以撼动地球!
年轻的诗人海子温情地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但诗人却没有在喂马劈柴中寻找到诗意的栖居之地,甚至当他跑到了西海固,那个边远而荒凉的地方,也没有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说没有寻找到诗意的栖居之所。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始终是寂寞着的,虚空着的。
我时常在想,如果诗人能都在梦想中的房子栖息几日哪怕一日,面对无限的虚空,也许,最终会生出几份对滚滚红尘的眷顾。
在静虚的世界里,我感受到生命的虚空,也同时感受到身体的充盈。于是,锅碗瓢盆的碰撞里流淌着幸福,阴沉天空里我听到了青鸟飞回的声音,在沾满尘埃的眼睫毛上,阳光跳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