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课堂内容设置及学习方法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9 发布于甘肃

听了一堂语文课,学习篇目是文言文《卖油翁》。整堂课除了开头十几分钟学生参与朗读外,剩余时间都是教师在逐字逐句讲授,学生状态是“听+记笔记”。课堂氛围整体比较沉闷,学生大多眼中无光、表情呆板,呼应度差。最后抽测情况看,整体效率不高,优秀率不理想,两极分化严重一一好的固然好,差的却太差,有几位学生几近零分。

      设想及建议

       (一)初中低学段文言文教学现状。

      受时间所限,日常一篇文言的学习一般两到三课时,至多四五课。乍听似不少,但对艰深晦涩又一部分篇幅超长的文言文,这点时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既要疏通字音、熟读课文,又要释意理解,还有高阶层面的领悟文意、品析人物等环节。假使有背诵要求的话,督促熟记和默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任务尤其艰巨复杂。杂七杂八累积下来,三五节课就只能是急行军状态。急行军给人的的感觉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但该向哪个(些)环节倾斜,又颇费人心智。过度倾向“言”吧,就等于只教到了现代文的起点,文言中的手法、思想等精髓大半被抛之一边。这明显不可取。今天这位老师的课明显属此种倾向。

       将“言”一略而过(实际上,许多公开课就是这样处理的),更多关注“文”和“意”吧,碰到现实问题一一试卷上的“字句翻译”类题又很尴尬:此类题答案刻板僵硬,批卷又卡得死,稍有出入就不能得满分。学生如单靠已有知识临场发挥,要么不完整,要么纰漏连连,甚至南辕北辙,失分是必然。这样以来,就与平日死抓记忆的平行班级有了分差。再者,如不在初中起始阶段打好“言”的地基,任由学生“臆测”字词义(实际教学中,这种现象还是相当突出的。初一学生的习惯是,碰到一句话,先靠直觉理解大致意思,然后按照自身理解的这个句意反推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因其句意的推测就相当随意,所以这种情况下得出的词意也大都不靠谱,有些甚至是离谱到让啼笑皆非的程度。)长期看,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也会助长学生“大约”“差不多”的不良学习习惯,不利于培养古文严谨的学风。短期看影响成绩的取得,成绩的不理想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打击师生积极性,使后续教、学乏力;学生丧失古文学习兴趣等。

      综合考量我觉得应:主打“地基”(抓实言的学习),辅之文,轻抓意。以此种“不变”应万种变化。

      当然一线教师很期待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让我们不再摸着石头过河,而是驶入学习的“快车道”的。

        其次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个人认为可通过“预习→小组讨论→确定疑难点→班级展示疑难→招募解答者”流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最后的解答环节,可采取奖励机制,让会者出面、能者出头解决。这样的设置,在解答学习的过程中,既吸牢了学生的注意,又给予解答者以成就感,增强优者自信,增加其学习文言的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