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按照内外对象区分,对自己是“表达看法,不求认同”,对别人是“表达共情,主动认同”。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说的“描述观察,表达感受,说出需要,提出请求”。什么是共情?就是看到发生什么事,替代说出感受,猜测别人需要,帮助说出诉求,好似假设自己就是当事人。人的心理活动多是伴随环境出现的,比如遇到烦心事,成人总是试图掩饰,装作正常,不过被压抑心理能量需要释放,因此说出感受、需要、诉求是最佳方式。如果是火山,“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灭亡”,对于情绪管理来说,还有一个方式,那就慢慢引导说出来,这就是“说出诉求”或者“表达共情”。年轻父亲在修剪花园草坪,接电话功夫,4、5岁的小孩子不小心开动了剪草机,剪掉了好多玫瑰花,父亲看到后勃然大怒,扬起巴掌就要打孩子,这时候妻子急忙大喊,“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这位父亲猛然惊醒,高高扬起的手臂变成了拥抱,他蹲下去抱着惊恐的孩子说,“你刚才不下心开动了机器,很害怕是不是?”这句话就是处理孩子情绪,让心理能量流动起来,用共情“表达感受主动认同”,通过描述事情经过,替代说出害怕心情,说出来就是安全感恢复。问题在于,处理了孩子心情,自己喜欢的花被剪掉了,心情也不舒服,怎么办?这时候就用自我情绪管理方式,“表达看法不求认同”。“我的花被剪掉了,我好难过呢。”这里的感受也是看法,希望花儿继续存在多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其看法”,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思说过类似话,“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年轻父亲先是要打孩子,一念之转成为关心孩子,这个以谁为中心如何转化的?当然是认知的力量,当我们转变看事情角度,思维一变,方法无限,效果顿现。其实,这也是适应环境控制理论告诉我们的,“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什么?当然是认知,认知决定情绪,认知决定行为,改变认知才会事半功倍,认知合理才有情绪稳定、行为适当。因此,无论是自我情绪管理,还是共情管理处理别人情绪,首先是改变认知,佛学说的“破执”,心理学说的“以谁为中心”,国学说的“阴阳变化”,哲学说的“辩证法”,如不去改变别人只是表达自己看法,不是自我为中心而是主动共情别人一点点,这就是情绪管理第三招,“适应环境,改变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