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为改变一点点,到底有什么奇迹发生?

 解凝心理 2017-11-30

作者:解凝


有一个抑郁的老太太,去看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是:每天傍晚下楼遛狗一次,其余时间都呆在楼上。整日悲观消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疏懒,意志力减退……

 

心理咨询师了解完有关资料后只要求她做一件事情,以后早饭、午饭和晚饭后都要下楼遛一次狗,并要求她在遛狗的过程中把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一个礼拜之后,她再次来到咨询室,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这一个礼拜来那些有趣的事情。

 

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找出并纠正了她那些不合理的认知因素,抑郁情绪逐渐消失了,变得乐观自信,之后还参加了社区志愿者的一些活动。

 

这个案例中,老太太抑郁了,这是情绪表现,行为方面除了每天遛狗一次,对其它事情不感兴趣。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她之所以有这样消极的情绪和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合理的认知在支配着。只有改变这个不合理的认知,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才会消失。

 

但是这位咨询师一开始并没有与之探索和纠正她的不合理认知,而是要求她的行为做一点点改变。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三者关系中,认知起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认知一旦成为一种观念,就好比在你大脑中植入一片芯片而根深蒂固了。所有与这个观念相联系的情绪和行为,都会受到它的支配影响。

 

在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三者中最难改变的是认知,因为有些认知成分可能是你“与生俱来”的,是长期感知觉、分析判断、思维的结果。

 

但是行为的改变,能引起情绪的变化,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改变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看法,也就是有利于改变认知。

 

在上述这个案例中,老太太的行为发生了一点点变化,由一天遛狗一次变成三次。这个行为结果导致了她整个人发生变化。因为每天多出两次遛狗的机会,就等于她主动与周边环境多互动了两次,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她会捕捉很多有趣的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影响到她的心情,进而影响到她对环境的感受和看法。


改变行为,从而改变情绪和认知这个道理,对改善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效果。


婚姻家庭

夫妻关系出现战争,这肯定在某些方面两人的意见不一致,也就是存在认知差异,由于没有一方愿意妥协,冲突到一定程度,战争爆发了。


要平息这场战争,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恢复正常关系。你可以这么做:马上跟对方辩论,有理有据地驳倒对方的看法。这是一个改变对方认知的过程。我想,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很可能这场冲突升级为“核战争”,具有毁灭性的结果。


你也可以这么做,冲突爆发后,别急于去辩论,而且自己在行为上做出一点改变,可以去拖拖地、洗洗碗。你这一小小的举动,对方可能很快平息情绪。然后你再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这个想法的意义说给对方听,也许对方就容易接受了。


亲子关系

如果亲子关系中出现了问题,如其急着去说服孩子,不如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让孩子觉得你是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接纳你。只有接纳了你,孩子才有可能接受你的那些要求和看法。


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误解引发了冲突,和解的最好办法不是去解释你的初心想法和动机,而是用具体的行动去传递你对他的信任和宽容,你可以主动跟他打电话,主动约他一起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