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才是语文课的“真实情境”

 大奔h1wmjlcm1r 2023-09-30 发布于江西
图片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情境”“实践”是2022年版课标中出现的高频词。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旨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新课标的相关表述中可以看出,“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指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真实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打通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有意义”则是指学习情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亲历运用语文的方法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我创设了以下情境: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73周年。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划于蒋英楼一楼军事长廊处举办“谁是最可爱的人”展览,请你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帮助学校策划此次展览。

然后学生在此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和任务。上完这节课,我自认为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气氛热烈。但是课后,一群孩子围住了我,异口同声地问:“柴老师,学校真的会举办展览吗?”我一下子呆住了,哑口无言,我无法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我突然意识到,看似“真实”的情境却无法真正落地实施。于是我翻开《教师成长力》,书中提到:“增强反思意识,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怀疑。”我开始对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个名词——“真实情境”产生了疑惑,到底怎样的情境算是真实情境?有没有一种可能,文本本身就是极好的情境?如果将不切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情境生搬硬套至课堂中,是否不如不设置情境?

于是,我开始沉入到文本深处,在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下功夫,努力建立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真实联接。

图片

在教学《老王》时,我设计了想象表演、换位思考、还原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精读。例如在分析“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一处细节时,进行想象表演,一位扮演老王,两位扮演乘客。在课堂演绎中,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切实感受到了他人的冷漠与嫌弃,深入体会到老王的艰难处境。

再如解读“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一句时,学生常常对“单干户”存在疑惑。于是我设置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期中考试结束,学校要组织外出春游,年级规定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全班同学各自分组,可是过了好久,也没有同学主动邀请你进组,你尝试想加入别人的小组,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要你。直到春游开始,其他同学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只有你一个人形单影只,谁都不要。此时此刻,你是什么感受?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被群体抛弃、遭别人嫌弃的孤独感受。文中老王与自己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单干户”的词语解释,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在品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一段时,我和学生一起还原了老王与杨绛的对话。

杨绛说:“老王,那里是不是你的家呀?”

老王答:“住那儿多年了。”

在真实对话情境中,学生立刻发现了语言中的反常之处。有学生说:“别人问自己'那儿是不是你的家?’,一般都会回答'是’或'不是’,可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说明他没有把那个地方当成自己的家,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家。”有学生说:“家,应该是家人团聚,和和美美的,是一个温暖可靠的港湾。可是老王孤身一人,没有亲人,所以他只有住的地方,而没有温暖的家。”有学生说:“老王用'那儿’形容自己的住所,仿佛在说跟自己无关的地方,给人一种很遥远的距离感,而家带给人的感觉不应该是如此冷冰冰的。”还有学生说:“'住那儿多年’的'多年’二字,说明老王住在这个破落的大院已经很久了,但是他却没有能力换一个住所,说明老王生活窘迫,收入微薄。”如此简单的一个对话,学生却品出了话外丰富的意蕴。

由此,我知道了:能将学生的语文经验与人生经验结合的情境才真实。

图片

在教学古诗文名句默写专题复习课时,班级里存在一个问题:学期即将结束,班主任杨老师始终觉得班级里的古典文学气息不够浓厚,很想在教室后面的展板处设立一个“文学角”,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实施。因此,我以此为切口,设置了驱动性任务:请同学们帮助杨老师完成班级“古诗文园地”的布置。

具体分为三个子任务:

1.“古诗文园地”资料搜集整理;

2.“思乡”专栏介绍语撰写;

3.“诗画小悟”明信片制作。

为班级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孩子们自然兴趣颇浓,因此呈现出了许多精妙绝伦的创意表达和明信片成果。之后,我、杨老师还有孩子们一起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美化、装订、塑封,最终形成“诗情画意”古诗文园地。

由此,我知道了:以学生身边的问题为切口,最终能够回到他们生活中的情境才真实。

图片

在教学《春》时,一开始我依据单元情境任务,把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置为“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于是我按照课文顺序,让学生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朗读,带着他们逐字逐句地品析。但在课堂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也能将“美点”品析出来,但把春天的美“肢解”了,把整体的美弄得支离破碎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必须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在上完第一节课的课间10分钟,我开始了快速的反思。下一堂课,我临时改变了设计,将品析语言的环节更换成另一个主问题:春风是最难写的,如果你来写春风,你会怎么写?

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王子墨说,我会写柳枝在风中摇曳的形态。

娄馨雨说,我会写我明明离花很远,却闻到了阵阵花香。

王梓润说,我会写天上的风筝,因为有风,风筝才能飞起来。

余致远说,我会写湖面的波纹涟漪,还有花瓣飘落在水面。

黄淼玉说,我会写蒲公英被吹散,还有叮咚作响的风铃和山间缥缈的雾气……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景,细细品味,画面感十足。   

此时,我才明白,朱自清先生用他真诚的审美感知到了春草、春花、春雨和春风的美,最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春光图。主体感知最重要,心灵的感受最关键,这也是朱自清先生独特的审美观。

由此我知道了:“课堂对话”中能引发学生联想、启发学生思考的情境才真实。

图片

文字:杭州市钱学森学校  柴若楠 

编辑:杭州市采荷中学     郑婕

审核:杭州市钱学森学校  乔诗琪 

终审:杭州市钱学森学校  沈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