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六单元 10.01《劝学》: (1)通假字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2)古今异义 ①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广博 ③用心一也 用心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 ④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 古义: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形容词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冰,水为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③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10.02《师说》: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6)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一词多义】 (1)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于 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5)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②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③(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④(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6)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七单元 16.1《赤壁赋》: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通“已,”,停止) 2.古今异义(加点字有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2)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亮,发白,(天亮了)) (5)歌 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歌唱)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东: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 下江陵(下:攻占)/ 顺流而东(东:向东进军)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歌:歌唱)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正: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变亮) (6)形容词用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作名,澄澈的江水)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用“皆”表判断;皆:都是,判断副词)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省略句 (苏子)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省略主语) (苏子与客)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省略主语) 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五)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渺渺兮予怀(正确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16.2《登泰山记》: 1.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2.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4.一词多义 (1)当: ①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②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③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2)余: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②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3)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②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4)限: ①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②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5)道: ①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②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6)有: ①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7)及: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②及既上(等到,介词) ③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8)云: ①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9)日: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②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③是日(天,名词) (10)漫: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②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③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2)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3)省略句 ①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③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④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⑤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⑥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⑦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