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开荣中医外治法~骨盆错位与修复

 马开荣的图书馆 2023-09-30 发布于福建

骶髂关节紊乱与骨盆修复

(一).骶髂关节紊乱X片看片面对X片,左对左,右对右(此时看到的是背面)

髂骨的四种基本移位方向与画线测量诊断

 

字母表示:髂前上棘(ASIS),髂后上嵴(PSIS); 前S、后P、上S、下I、内IN、外EX’左L、右R)

AS)PSIS向前向上移位,或者理解为ASIS向前向下移位

 

1、X片显示:闭孔面积减小小眼睛,即对角距离减小

2、髂骨高度两侧对比更短。

3、 腰椎前屈幅度减少,即脊柱之腰椎、胸椎、颈椎各正常曲度变直、成强直性脊柱炎

4、股骨头水平相对抬高长腿 

5、骶髂关节的后下缘可摸到关节间隙水肿或者压痛点这是是否需要调整的重要依据。 

PI)PSIS向后向下移位,或者理解为ASIS向后向上移位。

 

1、X片显示:大孔变扁、闭孔立起来面积增大大眼睛

2、耻骨联合、髋臼向前向上,股骨头水平相对降低短腿。L5椎体后旋,

3、腰椎曲度增大,腰椎、胸椎、颈椎曲度加大。

  4、关节间隙水肿或者压痛点位于骶髂关节前上内缘

D~AS两个眼睛都细小成缝,骨盆整个前倾,臀上翘;

 

D~PI)两个眼睛圆大,骨盆整个后倾、臀下垂。

 

向内(IN)PSIS向内移位(即PSIS靠近第二髂椎棘突)

 

1.X片显示髂骨在外侧面的宽度更宽(大耳朵)。闭孔基底部面积减小小眼睛)。

  2、腰椎曲度减小。

  3、股骨头水平抬高。

  4、关节间隙水肿(水肿或者压痛点位于PSIS的外缘)。

向外(EX)PSIS向外移位(即PSIS远离第二髂椎棘突)

 

  1、X片显示髂骨在外侧面的宽度小。闭孔基底部面积增加,看起来更宽。

  2、腰椎曲度增加。

  3、股骨头水平降低。

  4、关节间隙水肿(水肿或者压痛点位于PSIS的内缘)。

动态触诊

  立位

1、双手拇指抵住PSIS,嘱患者做高抬腿原地踏步,触摸发现活动度偏小侧往往为病变侧。

2、双手拇指抵住PSIS,嘱患者做体前屈及后伸动作,触摸发现活动度偏小侧往往为病变侧。

  床边坐位

1、双手拇指抵住PSIS,嘱患者做左右侧屈,触摸发现活动度偏小侧往往为病变侧。

2、双手拇指抵住PSIS,嘱患者做体前屈及后伸动作,触摸发现活动度偏小侧往往为病变侧。

操作方法

  PI

  1、着力点:PSIS稍下方 或坐骨结节;2、发力方向:向头,向前(腹侧)推。

  AS

  1、着力点:PSIS向下3英寸,向内2英寸。大概位于髋臼上方。 2、发力方向:向后带拉同时有一个向下的旋转力。

  IN

  1、着力点:PSIS内侧面 2、发力方向:向前(腹侧)推。或者食中指卡住PSIS内侧面,术者大臂紧贴胸壁,屈肘90度,向后拉髂骨。

  EX

  1、着力点:PSIS外侧面 2、发力方向:向后。(为避免对对侧髂骨造成冲击,一般用俯卧位推或者患侧卧位拉的方法。

我们遇到腰腿痛的患者,甚至具备了腰椎间盘的很多临床表现,和影像分析,当按照腰椎间盘突出去治疗时效果往往不好,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个病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它简直就像腰椎间盘突出的孪生兄弟,它们有如此多共同点。它又叫骶髂关节紊乱症。 骶髂关节紊乱症又叫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过去所谓“骶髂关节滑膜嵌顿”,实际是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 中医对本病有论述,称之为“骶髂骨移位”,近年来有人对本病作了一些报道,但看法颇不一致。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不少病例尚伴有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在诊断上易于混淆,应引起重视。  

二)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表现 

1坐骨神经痛 急性病例表现为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 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 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 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来诊。慢性患者上述症状略缓和, 患者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软、麻胀、怕冷等。如勉强行走,则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 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仰卧伸直下肢时患肢常有牵扯痛或麻胀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临床上常将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髂关节紊乱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是:骶髂关节的疼痛不过膝,腰椎间盘突出症窜麻到小腿脚趾。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 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症症状 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 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则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4体征 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腰脊柱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显受限。 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为了明确诊断下面四点需注意

1病史 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伤史,并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症的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和典型体征者。 

2骶髂关节位置错动的检查 患侧骶后上棘(或下棘)下缘位置较健侧偏下者,为骶髂关节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 对于肥胖患者,髂后上棘下缘触诊不清时,可触摸髂后下棘下缘或髂后上棘最高点,两侧对比。 区分骶髂关节前错位或后错位是手法复位治疗的主要依据,必须详细检查。 据我们观察统计,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位居多,左侧骶髂关节以后错位多见。 

3骨盆扭转的各种试验检查 如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4字征,以及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急性病例以上各种试验检查呈阳性。骨盆前倾或者后仰,与人体肌肉紧缩和松弛有很大的关系:

 

检查骨盆是否紊乱,还可以比对双脚的内踝关节是否在一个点上即是否长短腿长腿是髂骨向前,短腿是髂骨向后调整手法是:手按压短脚的髂骨上沿,另一只手托住健侧大腿外垂与床外,靠患者自身的重量拉开骨盆进行骨盆纠正长短腿自我调整,长的抱一抱,短的撑一撑。

对于骶骨关节紊乱,还可以以筋隆起骨错位的理论作为依据,用摸筋下压的方式按压高出的骶骨关节,使其恢复正常。另外两髂前上处和髂后上处两两比对是否水平线上,高低进行手法正骨调理。 髂骨的错位分成左右侧旋、斜上斜下旋,水平上下旋,前后点头和仰头旋等,需要认真触摸手诊确认,因为是细微的紊乱,拍片还是很难看清楚,这需要经验的累积。骨盆是人体的基础,是人体上下关联的重要环节。骨盆的紊乱,将造成脊柱侧弯,影响其相关的所有病变;骨盆还保护着内在的生殖系统,是孕育生产的重要空间,骨盆紊乱,肌肉紧张,内在器官移位,是造成许多妇科病,男科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是脊椎腰腿病的主要罪魁祸首,需要好好研究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