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临床,头胸背部易出汗可能是由于“气血不足”、“肾阴虚”、“肝阳上亢”等原因导致。 气血不足: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和胸背部容易出汗。肾阴虚:是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可能导致头胸背部易出汗。肝阳上亢:是指肝肾阴亏,肝阳偏盛,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等为主要表现,也可能导致头胸背部易出汗。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这些情况都包含了一个重要关键“气”俗话说:气为五脏肺脾心肝肾之气。 ![]() 重点内容肺气主皮毛、脾气主水谷运化、心气主心血循环、肝气主疏泄条畅气机、肾气主藏精主水和纳气,所以无论是那种类型(自汗、盗汗、吃饭大汗、天气正常温度也出汗)都要把补气放第一位。 气血不足型出汗 方组:黄芪、防风、川穹、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西洋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煅牡蛎。 黄芪:有益气固表、生津止渴、养护脾胃的功效,对气虚乏力、出汗过多有较好的缓解作用。白术:有健脾开胃、补中益气的功效,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身体对食物的吸收,提高身体免疫力。当归和熟地黄:是养血补血的重要成分,可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出汗问题。防风和浮小麦:有止汗的作用,可以解决出汗过多的问题。煅牡蛎: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收敛止汗的作用。 ![]() 之前患者反馈说自己的乏力、出汗的情况有明显的改善。如果需要进一步调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方的加减,如去掉茯苓和浮小麦,加上龙眼肉和远志,方可解症。 肾阴虚型出汗 方组: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酸枣仁、五味子 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针对肾阴虚起到根本性的治疗作用。山萸肉为臣药:可补养肝肾,涩精作用,辅助君药加强治疗。山药为臣药: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与山萸肉共同辅助君药。牡丹皮为佐药:可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的温涩,减轻熟地黄的滋腻。茯苓为佐药:可淡渗脾湿,帮助山药健运。泽泻:为佐药,可利湿泄浊,防止熟地黄滋腻恋邪。酸枣仁和五味子:为使药,可养心安神,敛汗生津。 ![]() 方子虽然治疗肾阴虚型出汗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不建议患者自行用药,对于肾虚严重的患者,还是需要做出加减比如:怀牛膝、桑寄生以增加益肾壮骨。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的患者则应增加玄参、火麻仁以达到润肠通便的效果。(不要自行判断!) 肝阳上亢型出汗 方组: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桑寄生、川牛膝、夜交藤、益母草、杜仲、朱茯神。 天麻具有平肝熄风,钩藤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平肝熄风潜阳,缓解头痛、目赤的症状。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可以增强钩藤的平肝潜阳效果。杜仲、牛膝:杜仲具有补肾强腰的作用,牛膝可以引药下行,增强补肾的效果。 黄芩、益母草、夜交藤、茯神、桑寄生: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安神利尿的作用,可以增强平肝熄风潜阳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善睡眠和利尿的效果。 ![]() 总的来说天麻钩藤饮比较适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出汗,但同样需要进行个体的辩证才能做出加减。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也不用担心,我来为你辩证,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让我们一起践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