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变证-肾阳虚之茯苓四逆汤【32】

 花无缺3myj1j3d 2023-09-30 发布于江苏

一、条文

論第69条: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二、注解

1、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

本方由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

2、药证

方中四逆汤回阳救逆;

人参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安精神,定魂魄,既助干姜、附子回阳救逆,又能养心阴、安心神;

重用茯苓宁心安神。

诸药合用,回阳之中能益阴,益阴之中能助阳。

3、茯苓四逆汤治太阳病汗下后,阴阳两虚烦躁证

症见发汗,或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太阳病发汗不当则伤阳,误下则损阴,造成阴阳两虚。汗下之后,病仍不解者,是汗下后疾病已发生变化。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病治疗不当,易伤及少阴,结果形成少阴阴阳俱虚的变证。

因汗下后阴阳俱损,阳损则神气浮越,阴损则不敛神,故神不守舍则烦躁。治疗用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安神宁心。

4、现代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阵发性心动过缓、肺心病、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雷诺综合征等。

5、金·成无己注解

发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6、清·柯琴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

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

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

姜、附以回阳,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7、清·曹颖甫

发汗,若下后,病仍不解,津液之不足,要为理所必至。使津液不足而胃中燥热,是必渴欲饮冷而为白虎汤证。惟胃液燥于中,水气寒于下,绝无蒸气以相济,则胃中燥气,上薄心藏,而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啼哭,或忽喜观看书籍,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阳气在上,下焦水液不能不与之相接,谓之火水未济。水不得阳热蒸化则不温,不温则阳热独抗于上,此时欲卧不得,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燥。此时用茯苓人参增胃液以濡上燥,合四逆汤以温下寒,而发其蒸气,使蒸气与胃液相液相接,则水火既济而烦燥愈矣。

愚按烦燥不定,系少阴阴虚,阳气外浮,故烦燥。

此与上文“昼曰烦燥,夜而安静者”,并责之虚。

但前证阴虚不甚,故不用人参,而但用干姜附子汤。

此证阴虚太甚,故用人参,为小异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