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不调(中医学人卫8版)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10-01 发布于海南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凡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方面发生异常现象者,称为“月经不调”。《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其范围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证。本节介绍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及月经先后无定期。



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   素性抑郁,或思虑过度 ,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安行,遂致月经提前。肝气逆乱,疏泄失常,血海蓄溢紊乱,遂成月经先后无定期。
2.脾气虚弱  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 ,饮食失节,损伤脾气,以致中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统摄经血,导致月经先期。脾虚统摄失司,以致血海蓄溢失常,导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3.肝肾不足  房劳过度 、多孕多产,肝肾精血亏损,冲任不足则经期延后。肾气虚则冲任不固,导致月经提前;肾虚则封藏失职,血海蓄溢失常,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4.痰湿阻滞  体质肥胖.素多痰湿,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伤及脾气,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皆能下注冲任,壅滯胞脉,阻碍血行,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行经延后。
5.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禁房事,或感受寒邪,冒雨涉水,寒凝血瘀,冲任受阻,经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经期延后。
6.热扰冲任  包括阴虚血热和阳盛血热等。阴虚血热常由索体阴虚,或失血伤阴,内生虚热,热迫冲任,冲任不固,月经提前而至。阳盛血热,乃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即月经周期不足21天,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
  月经先期属于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月经病,常与月经过多并见,严重者可发展为崩漏。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病出现月经提前符合本病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作为辨证的依据。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为脾气虚弱;月经提前.量多,经色深红,质稠者为阳盛血热;量少,脉细数为阴脆血热;量或多或少,排出不畅,胁腹胀满,脉弦数为肝郁化热。
  临床上常见气不摄血证、阴虚血热证、阳盛血热证、肝郁化热证。
1.气不摄血
证候   经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 神疲肢倦, 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  中气虚弱,脾不统血,冲任不固,则经期提前;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则色淡质稀;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脾虚失健,则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气虚之象。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当归、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甘草)加减。
  经量过多者,去当归之辛温行血,加乌贼骨、龙骨、牡蛎以固涩止血。食少便溏者,加砂仁、怀山药、悲苡仁以运脾实脾。气虚不能运血,以致经行不畅,或有瘀块者,加茜草、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若心脾两虚,症见月经提前,怔忡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固冲调经,方选归脾汤(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气海、足三里、地机、脾俞,用补法,脾俞加灸。

2.血热妄行
(1)阴虚血热
证候  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  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则经期提前;阴液不足,虚火内盛,则量少,色红,质稠;阴虛虚阳上浮,则颧赤唇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两地汤(生地黄、玄参、白芍、麦冬、阿胶、地骨皮)加减。经量多者,可加女贞子、墨旱莲、炒地榆以滋阴清热止血。若阴虚阳亢,兼见头晕、耳鸣者,酌加夏枯草、刺蒺藜、钩藤、石决明、龙骨等平肝潜阳。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血海、地机、然谷、太溪,用补法。
(2)阳盛血热
证候  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或夹血块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  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则经期提前,量多;血为热灼,则色紫红,质稠或夹血块;热灼津液,则渴喜冷饮,便燥溲黄;热扰冲任,累及心肝,则心烦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阳盛血热之象。
治法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生地黄、青蒿、茯苓、黄柏)加减。经色紫黯夹血块者。为热邪灼血成瘀,酌加益母草茜草以活血化瘀。若经量多者,去茯苓以免渗利伤阴,酌加炒地榆、炒槐花、仙鹤草等凉血止血。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血海、地机、曲池,用泻法。
(3)肝郁化热
证候  经期提前,经色紫红,质稠有块,伴有经前乳房及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  情志不畅,肝郁化热,热迫血行,则经期提前;热灼血枯,则经色紫红,质稠有块;肝郁经脉不畅,则乳房及少腹胀痛;肝火上扰,火邪伤津,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法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加减。煨姜辛热,非血热者所宜,故去而不用。两胁或乳房、少腹胀痛,可加郁金川辣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气滞血瘀,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者.可加泽兰益母草、丹参以活血化瘀。经量过多者去当归,因其辛温活血,血热量多者用之不宜。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血海、地机、行间、太冲,用泻法。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西医学的月经稀少,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
  本病辨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结合舌脉,辨其虚实。月经色淡质稀,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为肾精亏虚;色淡量少,质稀,小腹冷痛,喜温喜按为阳虚寒凝;经色黯而量少,夹血块,小腹冷痛拒按为寒滞冲任;色黯红,量少,小腹胀痛为肝郁气滞;色淡,质黏稠,脘闷呕恶为痰湿阻滞。临床上常见肾精亏虚证、阳虚寒凝证、寒滞冲任证、肝郁气滞证、痰湿阻滞证。
1.肾精亏虚
证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带下量多,质清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  肾虚精亏,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精血亏少,无以上荣头目,则头晕耳鸣;肾虚,气化失常,带脉失约,则带下量多,清稀;肾虚外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肾虚则肾色上泛,面色晦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肾精亏虚之象。
治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加减。肾气不足,日久伤阳,症见腰膝酸冷者,可加菟丝子、巴戟天、淫羊霍以温肾阳,强腰膝。带下量多清稀者,加鹿角霜、金樱子温肾固涩止带。月经过少者,可加丹参、川芎以活血调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膈俞、三阴交、关元、太溪,用补法,可加灸。

2.寒凝血瘀
(1)阳虚寒凝
证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阳虚无以温煦脏腑,寒凝冲任,气血凝滯,运行不畅,血海满溢延迟,则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胞脉失养,则小腹隐痛喜按;肾阳不足,外府失养,则腰酸无力;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则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阳虚寒凝之象。
治法   温肾扶阳,养血调经。
方药  大营煎(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加减。畏寒肢冷较甚者,可加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以温补阳气;脾虚乏力明显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健脾。
针灸治疗  可选取关元、命门、膈俞、血海、三阴交,用补法,关元、命门加灸。
(2)寒滞冲任
证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  血为寒凝,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寒凝血滞,不通则痛,则小腹冷痛,得热后血行稍畅,则痛减;寒邪伤阳,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象。
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  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牡丹皮、牛膝、甘草)加减。月经量少者,可加鸡血藤丹参以活血调经。腹痛拒按者,酌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以化瘀止痛。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等破血逐瘀之品,加炮姜、焦艾叶以温经止血。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阴交膈俞、肾俞、关元、气海、血海,用补法,膈俞、肾俞、关元、气海加灸。

3.肝郁气滞
证候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胸闷不舒,舌黯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证候分析  气滞血凝,冲任不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气滞经脉不畅,则小腹胀痛,胸闷不舒,舌黯红,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
治法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药  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加减。小腹胀痛甚者,加牡丹皮、延胡索以理气行滞止痛。胸胁、乳房胀痛者,酌加柴胡、郁金、王不留行、川棟子以疏肝解郁,理气通络止痛。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支沟、行间、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

4.痰湿阻滞
证候  经期延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稠,或平时带多质稠,形体肥胖,头晕心悸,脘闷呕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  痰湿塑滞冲任,气血不畅,血海不能按期满溢,则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黏稠;湿重脂满,则形体肥胖;痰湿滞于心下,气机升降失常,则头晕,心悸,脘闷呕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为痰湿阻滞之象。
治法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  芎归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川芎、当归)加减。经量少者,加泽兰、牛膝以活血调经。带下量多者,加苍术、车前子、薏苡仁以健脾利水,燥湿止带。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用平补平泻法。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延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因经乱之甚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参考本节辩证治疗。
   本病辨证除月经周期紊乱外,还应从月经的量、色、质等结合兼症、舌、脉辨其在肝、在脾、在肾。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有块,胁腹胀痛者为肝郁;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者为肾虚;经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稀,气短神疲,纳少便溏者为脾虚。临床上常见肝气郁滞、肾气不足、脾气虚弱等证。
1.肝气郁滞
证候  经期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红有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纳呆,善太息,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则经期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红有块;肝郁经行不利,则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肝郁乘脾,脾气不舒,则院闷纳呆;气机不利,则善太息。苔薄白,脉弦,为肝郁脾虚之象。
治法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加减。肝血不足,肝阳偏亢而致头晕目眩者,可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小腹胀痛甚者,可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行滞活血止痛。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者,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行血之品,加牡丹皮、栀子、茜草炭、贯众炭以清热止血。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支沟、太冲、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

2.肾气不足
证候  经期不定,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血海蓄溢失常,则经期不定,量少,色淡,质稀;肾虚外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肾虚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虚之象。
治法  补益肾气,调固冲任。
方药  固阴煎(人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加减。腰冷痛者,加肉桂、菟丝子、巴载天以温补肾阳。经血量少者,加丹参鸡血藤以活血调经。经血量多者,加乌贼骨、龙骨、牡蛎以固涩止血。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或有块;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加减(当归、白芍、熟地黄、柴胡、山药、茯苓、菟丝子、炒荆芥)。
  若肾阳虛,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多见延后,经色黯淡,质清稀;面色白,畏寒肢冷,小腹不温,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益肾调经,方用右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气海、中极、肾俞、太溪、关元、三阴交,用补法。偏肾阳虚,加关元、命门;偏肾阴虛,加三阴交、然谷。

3.脾气虚弱
证候  经来时先时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稀,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心悸失眠,四肢倦怠,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  脾气虚弱,生化不足,血海不充,统摄无权,血海不固,故经来时先时后,经量或多或少。生化不足,气血俱虚,故经色淡而质稀,面色萎黄不华。四肢肌肉无以充养,故四肢倦息。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气血不足,故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归脾汤(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如生化不足,月经多见延后,经量过少者,加熟地黄枸杞以养血调经。经量过多者,加升麻、乌贼骨以固气摄血。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地机足三里、气海,用补法,脾俞加灸。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月经先期的概念及辨证要点。
2.试述月经先期各证型的临床表现。
3.试述月经后期的概念及辩证要点。
4.试述月经后期各证型的临床表现。
5.试述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及排证要点。
6.试述月经先后无定期各证型的临床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