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真正的权威应该是内外结合的结果,而非单方面的存在

 凌宗伟 2023-10-01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初步翻了翻陈巍老师翻译的《什么是教育》,确实如李长伟老师所言,比其他版本读起来流畅,更重要的是内容要丰富许多,但从字数上看,是其他版本的两倍。在二甲中学任职时也与老师们讨论过雅斯贝尔斯关于权威的论述,但总是有些疙瘩。这两天翻这个版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论,教育是人类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且,教育必须基于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因此,他认为真实的权威就是真正教育的来源。

雅斯贝尔斯并不是把权威理解为一种压迫和束缚,而是一种引导和激励。真实的权威,是经由知识、经验和深思熟虑等途径获得的。这样的权威并非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激发别人去反思去探索,从而让他们自觉接受真理。

换句话说,真实的权威在于他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激发个体的潜力,引导他们发现和走向真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这样的权威表现为教师或导师的角色,他们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的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行动。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这种引导和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完成由“生”到“存在”的过渡,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所以,雅斯贝尔斯说“真实的权威是真正教育的来源”,意味着真正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信息或者命令。这种教育的过程,需要有真实的权威,即具有深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的教师去引领。

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中,“真实的权威是征服内心的”,主要是指权威的产生应该基于个体内在的认同和接纳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里的“征服内心”实际上是指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得个体自愿遵从并尊重这种权威,是一种内心层面的认同。这种权威更依托于智慧、道德和专业能力等个人素质,而不是依赖外在的权力和强制。

“如果这种内在性停止了,外部的权威也会消失。外部权威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将诉诸暴力。”这主要是指如果权威不能得到真实的内心认同,只靠着外部的强制和权力维持,那么这种权威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遇到挑战,就只能通过权力和暴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时的权威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含义,没有了人性和人格的基础,变成了一种裸露的、强制性的权力。

雅斯贝尔斯强调了权威的真实性和人性化,要求权威者更多地通过道德和智慧来赢得认同,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权力和强制。这对于教育、领导和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生活,就没有维系在一起的精神、教育、军事、秩序,也没有法治和法律的有效性。权威是不可或缺的,权威的丧失导致了人类的去价值化,并通过虚无的恐惧导致人类的暴力秩序。”

这段话明确了权威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权威,社会将会失去统一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进而影响到教育、军事和法律等各方面的运行。

权威作为社会规则和制度的一部分,是确保社会运行正常、保证公众福祉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只有正确理解和行使权威,才能使权威成为积极的社会力量。如前文所见,雅斯贝尔斯认为,权威应当来源于个体内心的认可,而不是简单依赖外部的强制。这就意味着权威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智慧,依靠的是他们的道德人格和专业知识,而不是虚无的恐惧和强制的权力。

若权威的行使离开了这一原则,变成单纯的强制和压迫,那么其负面效应也就随之显现,如乌合之众的失序,个体价值的丧失,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暴力和混乱。

正确的理解和行使权威同样重要。这需要权威者担当起道德引领和智慧引导的责任,让权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压迫和恐惧的源头。

“权威来自外部,同时它也在我的内心中说话。如果外部缺失这样的声音,那么我就是我自己的权威,这是一个矛盾;如果内部缺失这样的声音,当我发现自己站在权威面前,那么它只是一种强制性暴力。只要权威来自外部,它总是产生于人。”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权威的正当性和公认度上:如果权威仅仅是个体自我认定的,而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这样的权威就很难立足;如果权威仅仅是强加给个体的,而没有得到个体的内心认同,那么这样的权威也无法长久。

权威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相统一的状态。如果权威只来自外部,它将变成强制和暴力;如果权威只在内心,那么可能会陷入孤立和自我中心。真正的权威涉及自我及他者之间的平等、尊重和理解,它源于内心的自觉和自愿,同时需要外部的承认和支持。

雅斯贝尔斯的意思是权威并不是一种被强制接受的东西,而是被认同的,因为它来源于真实的人格与智慧。因此,权威的建立有赖于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以及对于道德、智慧以及能力的认同,这就意味着权威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是权力和道德、理性的结合。在这个意义上,当自我可以认同并愿意遵从才是真正的权威。所以权威来自外部但同时也在内心发声,不是矛盾,而是一种平衡。

雅斯贝尔斯强调了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彰显出个体与社会、他人关系的重要性。在教育界,这种理念对于培养独立、自由、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学生具有指导性意义。在社会中,这种理念对于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理性的社会文化,提倡民主和公平具有重大影响。

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看,真正的权威应该是内外结合的结果,而非单方面的存在。它既是由个体的自我认可产生的,也是由社会大众的接受和确认的。

权威并非总是来自于人,它可能来自于科学的理论、宗教的神灵、伦理的原则,或者是古老而深远的传统等各种形式。我们对这些拥有普遍性、绝对性甚至神圣性的东西有着内心的敬畏和顺从,这也是权威的一种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权威的获取不是独立的、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在内外的确认中进行调整和塑造,才能真正地产生和存在。

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只要权威来自外部,它总是产生于人”是雅斯贝尔斯表述权威的社会性质和人性根源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谈论外部权威时,我们通常指的是政府、社区、决策团体、领导或专家给予我们的权威。这些权威,无论其形式如何,其发起和执行者,其制定和维护者,都是人。因此,雅斯贝尔斯认为“只要权威来自外部,它总是产生于人”。

这句话也提示我们要谨慎对待权威。因为权威是由人产生的,因此它既可能积极正面,也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权威可以引导我们前行,但也可能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分辨和应对权威。

这也是雅斯贝尔斯强调内部权威的重要性的原因之一,即个体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认同,让我们在体验和接受外部权威的时候,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实现真正的自由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