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好咏物诗?一首诗读懂杜甫的伟大与寂寞,王和尚解诗,细讲杜甫诗法

 六不和尚 2023-10-01 发布于河南

如何写好咏物诗?

细解杜甫的悲凉与寂寞

初月 

弦初上,影未安

升古塞外,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菊花团。

公元759年夏,关中大旱,灾荒严重,史思明在范阳称帝,准备进攻河南。48岁的杜甫为躲避天灾人祸,辞掉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避地秦州。这首诗即写于此年秋季。

杜甫写诗于题目不肯轻下一字,亦不轻漏一意。标题“初月”,即月初之月,新月如钩,纤小轻盈,月尚未圆,光不甚明,细看这首诗句句紧扣“初”意。这是杜甫诗法严谨之处。

 首联“光细弦初上,影斜轮未安”,此联对仗。杜甫写诗,对仗成癖,对仗能使得诗句整饬精巧,杜甫写诗呕心沥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箴,其偏好对仗,也能反应其性格和文风。

“光细”,形容月光熹微,用“细”来写月光,显得新颖,类似手法杜甫还有句:“野船明细火”,“冻泉依细石”,“春台引细风”等。“细”字本平常,但新颖的搭配,就彰显别出心裁而有韵味了。再者,新月如弓,摇摇初升,露出微弱的光芒,一个“细”字就把新月写得小巧瘦弱。杜甫很善于写月,如“林风纤月落”之月着一“纤”字,就写出月之轻盈纤巧之态。

 新月初上,明光微弱,花竹树亭之影也就显得“倾斜”了。下句之“影斜”,刻画细腻神妙。而“轮未安”即扣准月之“初”,且这句暗用拟人手法,好像新月有羞怯之态,初升于天空而感觉不安。写诗要移情于物,将物象拟人化,就有了生命和感知,杜甫尤精于此道。

最典型莫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好像花也感叹世乱而落泪,鸟也因怀别恨而叫得凄凉惊心。再如杜甫从长安窜逃凤翔的路上,“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作者匆忙赶路,一路担惊受怕,好像一行行大树都在为雾中行走的作者引路,连绵不绝的山岭,也给作者让开了道路,把作者紧张、匆忙又充满希望的心境刻画出来了。

王和尚曾说过:杜甫诗之意象绝不是机械地并列,更非生硬地堆砌,而是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这联,因弦初上故光细,因轮未安故影斜,这又倒装,先出结果而后揭示原因,使得句有力量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因雨细密故鱼儿出水,因微风习习故燕飞倾斜;再如“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东楼檐角因临风而更显高迥,城墙背阴之处因河水映衬而更显昏冥;还有“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味苦故而夏虫避之不及,因竹丛低矮而春鸟迟疑不敢栖落;“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这句则梢更复杂,前句叶子本就稀少,因风吹而落得更多,夕阳落下,反衬得山更加高迥。杜甫诗中此类例子很多,其句法结构之严密特别值得学诗者留意。

 上联“光细,影斜”写月之形色,二联“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这联写初月之行迹。若细加分析,则“光细”写月光,“影斜”写月影,“微升”写月初升,“已隐”则写月之移动。尤其“微,已”二字连用,微写其升未高,“已”写其刚升起来就很快隐藏在云端了。这就是杜甫诗之细密严整之处,有光有影,有静有动。

值得指出的是,杜甫此刻身在秦州,秦州汉夷杂处,已经颇接近唐朝边塞,作者远离京华,面对茫茫边塞,更容易滋生身世之悲,忧患之痛,故而他长对月抒怀,以诗寄情。比如杜甫还有诗“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后来杜甫暂居夔州,也时常在诗中出现月与关塞的句子,如“明河绕塞微……月细鹊休飞”,“(明月)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等句子。可见,关塞雄峻空阔更能衬托月亮的皎洁与纯粹,也更能反应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孤独,我们常说杜甫诗悲凉而雄壮,这跟其意象选择亦有关系。

 初月纤小无力,刚升到天空就被暮云遮蔽,夜色朦胧,作者的心境也摇荡不定。在此要补充几点。其一,作者为何要写这首诗?写诗要讲究发端,要注意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景物,会触发作者写这首诗。杜甫避地秦州,远离京华,抛弃官职,携妻子漂泊,前路茫茫,心情惶惑,故而以诗寄怀。偏偏今晚新月瘦小,光辉微弱,这就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茫然与凄凉。诗之创作,景与情会,理与意合,如此才能借景写心,以诗遣忧。

其二、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非止要求“摹形状色”,而要有所寄托,要能达到“一击两鸣”之效。诗人多爱明月,试想若黑夜中没有明月,那夜就显得更加寂寞,若诗人不见明月,则怎么寄托情思排遣愁肠?因此诗人写景,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描写景物,景物也都附着诗人心情之色彩。比如杜甫笔下之月,如此朦胧纤弱,如此摇晃不定,就不象征他微茫的希望和潜伏不定的忧虑么?

 前两联诗之主体在“初月”,第三联则开始转笔,开始写月下之景了。这也是诗法之要。其一,诗之写景贵精不贵多,细腻之刻画一联已足,不必连篇累牍。其二,诗之写景要分清层次,主客相应,彼此生发,如此写诗则显得丰富而不累赘。试想,若后文继续围绕月来直笔刻画,则成何文章?其三,律诗要讲究承转,第三联要注意转换笔法和角度,如此写诗才不呆板。

第三联“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这一联承接上文“月隐”而发。月亮隐藏在云层之后,银河并不因此稍改光泽。为何这样说?我们都知“月明星稀”,满月之时其光辉灿烂,映衬得星星都显得稀少了。满月之下,银河也将失去色彩,若月亮隐藏在云后,银色反而会显得更加明亮。而这句“河汉不改色”,恰恰反应出初月光辉之弱,即便其明亮之时,也不能与银河争辉,更遑论其隐藏在云层之后了。这句依然暗写月之初。

 更妙的是下句“关山空自寒”之“空自”二字。此夜月小,不能给关山以光辉,山川河岳显得萧索寒冷。月光隐没之后,关山依然自顾自地感觉寒冷,月光不能改变其丝毫境遇。“空自”属虚字,诗用虚字能表达出更幽微曲折的情感。再看这联的视角,河汉属于仰望,关山属于遥望,都属于远景,使得视角宏阔辽远,更增苍茫之感。

尾联“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这联则属于近景。时已入秋,白露纷纷,在月光下也暗暗发出光辉,这些白露悄悄地沾满了菊花的花瓣。这一联有两重深意值得留意。

其一,“暗”字用得神妙。暗,看不见也,悄悄也。虽然看不清楚,但是菊花上已经暗暗地沾满了白露。杜甫很善于用“暗”字,比如“暗水流花径”,虽看不到,但汩汩水声悄悄流过花径,想来刻画入神;再如“接叶暗巢莺”,树叶厚密,彼此交葛,使得营巢之莺也变得模糊晦暗了;再如“暗飞萤自照”,萤火虫在草丛中上下飞动,在晦暗中微微闪着光亮,把夜刻画得非常精细;再如“暗树依岩落”,在夜里树木看不那么清晰,只是黑黝黝一团掩映在岩石之后。如此写景真有“如在目前”之感。

 其二、杜甫此联用了“白露”与“菊花”两个意象。秋意萧条,人亦萧索,白露滋生,使心生凉,杜甫笔下的白露多是摧蚀事物的象征。比如“玉露凋伤枫树林”,竟然用到“凋伤”如此钝厚有力的字眼;“兰摧白露下”白露摧折兰花,消残如此高洁美好的意象;“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名贵的西域异花也被雨露折磨得一片荒芜了;蒹葭也害怕“丛长夜露多”等等。由此可见,秋夜凄凉,滴滴白露使得杜甫的心境更加荒凉寂寞。

菊花这个意象有什么含义?菊花傲霜挺立,隐逸不名,如此充满根骨的意象,不就是杜甫性格的象征么?但是菊花能够扛住风霜么?即便能够,那看似轻柔但却沁凉的露珠,不也正悄悄消磨掉其美丽的生命么?如此暗夜之下,身在异地他乡,秋风萧索,白露重重,杜甫又能坚持多久呢?可怕的是,露珠是暗暗地消磨,悄悄地侵袭,不知不觉人已变老,不知不觉壮心已灰!

 说到这,还有两个要点需要补充。

其一,杜甫之所以辞官去秦州,并非仅仅因为战乱与灾荒,更由于其政治上的绝望。杜甫少有大志,适逢乱世更想建立功业,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杜甫在官场上与房琯为友,在唐肃宗贬斥房琯时杜甫又据理力争,以至于失去皇帝的信任。他和严武,刘秩都算是房琯一党。“站错队伍”而又死性不改,如此岂能在政治上有前途?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已经算是避祸了,但是官场争斗从来都是不死不休的,杜甫之所以辞职赴秦,也存在着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因此杜甫心情才会如此灰暗,这也是杜甫写到露侵菊花,王和尚说其“壮心渐灰”的缘故。

其二,若从政治角度解读这首诗,则更有深意了。有古人认为此诗乃是为唐肃宗而作,有对君抒写怀抱之意。比如,“光细”暗暗讽刺肃宗德行有亏(杜甫很崇拜唐玄宗,对其继承者唐肃宗则每每多有腹诽),肃宗自立为帝,但是他处理安史之乱每每失措。“影斜”讥讽围绕肃宗周围的宠臣心术不正,“升古塞”则暗指唐肃宗当初在灵武被近臣武将拥立即位,“微升”则有暗讽其根基不稳之意;“隐云端”,则指唐肃宗很快被李辅国,杜良娣等蒙蔽,以至于威令不行。前两联作者借写景感叹时事,表达了对肃宗的不满,和对国事的担忧。

 而后两联则着重抒发自己滞留秦州的不甘与哀叹。“河汉不改”指此刻安史叛军依然猖獗,国家残破依旧;“关山自寒”,则暗指作者身处陇外处境凄凉,特别是作者身处秦州更担心外族乘虚入侵,故而内心凄凉无比。“露暗菊团”则有自伤远离,难蒙光被之意。作者渴望回到京城辅佐皇帝,但是以目前来看,恐怕不会被皇帝原谅,也不会有再被起复的希望了。

严格而言,王和尚并不赞同如此解读杜诗,这就把杜甫诗的含义窄化了。但可聊备一说,如此也更能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与境遇了。诸君以为,如此解读有其合理性么?

头条推荐

无诗词不中秋!思念中的月光更有情,史上最美写月诗词

王和尚论杜甫诗法,三招写出深刻雄壮诗句

王和尚论诗:细说律诗血脉三要点,沧浪诗壁,细评30首佳作

唐朝和尚关于写诗的五条论述,字字经典,给学诗指明道路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