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广孝撺掇朱棣造反,自己却不要权也不要利,这个和尚到底图啥?

 昵称14934981 2023-10-03 发布于辽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深厚的造神传统,明代也不例外。在那个时代,有两位杰出的人物,被传颂为能够预测国运、洞悉天机的神秘存在。

一位是备受尊崇的青田刘伯温,另一位则是不嗜名利、被尊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图片

姚广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活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事情。然而,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既不追求名声,也不追逐利益,但却曾鼓动朱棣发动反叛。这令人感到困惑,不禁让人思考,他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答案并不复杂,归结为一主一次。

一、医门世家出俊杰

1335年,当元至顺四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县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姚氏祖上原籍汴梁,后迁居至此,以医为业。

姚广孝的父亲姚震卿是这一代的当家人,他有两个儿子,姚广孝是幼子。兄长姚慎继承父业,而姚广孝便有了闲暇随心所欲的空间。

少年时的姚广孝聪慧过人,也颇有抱负。他想要在这个乱世里建功立业,以医家子弟的身份进入仕途,可惜时运不济。

图片

元末天下大乱,蒙古贵族内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姚广孝见识到了乱世的残酷,也因此萌生了另一个念头——改头换面,或许能打开新天地。

姚广孝生在乱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志向。他不甘心沦为时势的奴隶,而是想要驾驭乱世,成为开创新局的人。仅仅依靠一个医家子弟的身份,显然难以实现他的心愿。

于是,聪明的姚广孝选择了出家。在那个佛教盛行的时代,僧人也可以通过应试入仕。这无疑为姚广孝打开了新的门路,让他有机会通过别的途径进入政界。

当然,出家对姚广孝来说,不仅是进入仕途的跳板,也是积蓄人生阅历、锻炼内心的过程。或许,正是经过在寺院的修行生活,姚广孝才建立起过人的定力与深邃的内心世界。这为他日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操控全局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图片

二、剃度出家,积蓄人生阅历

1349年,15岁的姚广孝离家数里,来到镇上的妙智庵,剃度出家为僧。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会选择半途而废或还俗,但姚广孝却一心向佛,度日如年修行。

出家后的姚广孝取了个好听的法名——道衍。他还拜名僧席应真为师,学习占卜、星象、兵法等方面的知识,积蓄人生阅历。

道衍并不迂腐固执,他酷爱诗词,写下许多抒发哲思的诗篇。他既是一个虔诚的僧人,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文人。

这时的道衍表面看来已经抛弃俗世,但心中依然怀揣着宏图大志。他明白,自己需要更多时间积淀实力,等待历史的机遇。

15岁便出家的道衍,经历了漫长的寺院生活,这无疑锻炼了他过人的毅力和定力。当其他人还沉浸在家庭琐事时,他已经在苦思生命的意义。

图片

道衍选择了名师指点,广泛学习各门学问。他明白,要在乱世中成事,单一的专长远远不够,需要在策略、谋划各方面都具备优势,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道衍还不忘涵养性情,以诗会友。他具备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质——既精通世故,又怀有诗书气质。这也奠定了他日后能在朝堂上运筹帷幄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道衍已然是个深藏不露的高僧;但实际上,他只是蛰伏积蓄力量,等待着凭借自己的智慧改变乱世的机遇。

三、红尘再入,投奔燕王府

1351年,元顺帝在起义军的攻击下逃离大都,元朝开始走向覆灭。

图片

此时,道衍本可以出山助战,但他并未选择身边的张士诚或朱元璋,而是继续在寺中修行。

或许,这正是道衍聪明之处。他明白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龙象,至多也就成为一方诸侯,终究要被更强大的力量取代。

1382年,道衍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基业稳固,他下诏征召高僧入京为官。

道衍本想趁此机会扬名立万,但因患病而错过。他对朱元璋心生不满,转而结识了燕王朱棣的心腹宗泐。

1388年,在宗泐引荐下,道衍离开江南老家,远赴北平,担任燕王府的庆寿寺住持。

此时的燕王朱棣已经对夺嫡志在必得,道衍的加入正好雪中送炭。两人开始密谋,商讨夺取帝位的大业。

图片

道衍深谙大势所趋,他判断张士诚和朱元璋都不是真正的龙象,最终只会被更有作为的人所取代。所以他选择继续蛰伏寺院,等待真正可以托大的人物出现。

朱元璋开国之初,道衍曾想依附他建功立业。但因缘不济,这成为了道衍心中一桩憾事。后来朱元璋没有重用道衍,更使他对朱元璋充满不满。

在宗泐引荐下,道衍前往北平的燕王府。他意识到,朱棣的野心与他不谋而合。于是,道衍决心辅佐这位燕王,实现夺取天下的宏图大业。

他们商讨得到天命的计策,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发动政变。道衍明白,自己终于等来了人生的大好机会。

四、军师助燕王,出谋划策

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時年67岁的道衍也随军出征,为燕军出谋划策。

图片

其时天色黯淡,燕军将士心生疑虑,担心是天兆。道衍立即声称那是真龙天子现象,果然稳定了军心。

此后,道衍时刻助燕王决策,他主张直取南京,建议燕军不要耽误在路上小城池,一鼓作气夺取帝都。

在漫长的征战中,道衍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1407年,燕王入主金陵,即皇帝位,是为永乐。

67岁高龄的道衍并没有选择退隐,而是努力以老当益壮,为燕军出谋划策。

他在兵家谋略方面造诣极深,每每可以巧妙化解燕军将士们的疑虑,稳定军心。道衍也总是能给出运筹帷幄的策略,让朱棣一步步向帝位进发。

图片

在四年的漫长征战中,道衍始终如一地支持燕王,他不仅政务初定,还时常与将士同甘共苦,以老骥伏枥的精神鼓舞军心。

终于,在道衍的谋划下,朱棣的大业得以实现。当燕王登基为帝时,可以说没有道衍就没有永乐的盛世。

五、功成身退,重归普通

成就大业后的朱棣已非往日之朱棣,他变得多疑残忍,诛杀大儒方孝孺,令道衍大为失望。

道衍发现,自己入世助燕王夺权的初衷也逐渐模糊。他是时候金盆洗手,重拾简单的生活了。

于是,道衍拒绝了朱棣赐予的官职和금银珠宝,选择告老还乡。

图片

他分发财富济贫,并和老友解缙一同编撰《永乐大典》。编撰字典对他来说,不啻是治疗心灵的良药。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道衍重新披上僧袍,过起了远离纷扰的淡泊生活。他将一生的心血全部奉献给了佛家,最终圆寂于禅宗。

夺权成功后,道衍发现朱棣性格大变,已非当年他支持的那个燕王。朱棣对文人的打压让道衍失望不已。

他也意识到,自己辅佐朱棣的初衷已经达成。现在朱棣对他不再重要,继续留在朝堂于事无补。

图片

于是,道衍选择退隐江湖,回到故乡。他把朱棣赏赐的财富分给乡亲,投入编撰字典的工作,以灵魂的平静抚慰多年风浪的心灵创伤。

在生命最后的阶段,年迈的道衍再次披上僧衣,过起淡泊的生活。他返回了出家以来的本心,将余生献给佛法,最终圆寂于禅宗的怀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