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称帝后,为何不能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有三个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 2023-10-06 发布于湖北

对于开国之君来说,赵匡胤和朱元璋是两个极端,赵匡胤称帝后,善待了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对于武将,赵匡胤让他们交出兵权,永享富贵,对于文臣,赵匡胤承诺有宋一朝,永不迫害士大夫,尽管宋朝重文轻武,对外战绩一塌糊涂,但深得士大夫与功臣阶层的爱戴。

朱元璋称帝后,选择了残酷对待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不论功绩有多大,不论地位有多高,只要是朱元璋打击的对象,几乎三族被灭,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诛杀了4.5万人,大多数是功臣及其族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韩国公李善长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定远侯王弼、丞相胡惟庸等人。

为什么朱元璋不能像赵匡胤那样以柔和的手段对待功臣,反而以残酷的杀伐来对待功臣呢?

赵匡胤

总有人把朱元璋杀功臣与刘邦混为一谈,实际上两人完全不同,刘邦比朱元璋仁厚多了,也宽容多了,刘邦杀的都是造反的异姓王,这些人手握独立的兵权、领土,而且都是异姓王先起兵反叛,刘邦才率军平定的。

朱元璋杀的是手下的功臣,这些功臣的确嚣张跋扈,但是并没有实际的谋反的罪证,所谓的罪证都是有争议的,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牵连面太广,两个案子就杀了4.5万人,比战场上死的人还多,刘邦杀的都是首恶,朱元璋则是肆意扩大打击面。

刘邦手底下的大臣敢当着刘邦的面说他是暴君,朱元璋手下肯定没有这样的人,刘邦能容人,知错就改,朱元璋记仇,可能会当面不说你,背后下杀手,这是完全不同的,至于朱元璋为何不采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来对待功臣,主要有以下原因:

刘邦

一、功臣阶层不同。

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投靠郭威之后,赵匡胤一直就是职业军人,凭借战功一路高升,郭威建立后周政权时,赵匡胤已经是禁军高级将领,郭威去世后,赵匡胤跟随后周世宗柴荣一路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首都首都卫戍部队总司令。

柴荣去世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那些守卫京城的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部下、同事或者亲信,比如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人。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都是北周的中高级将领,同时还是职业军人,更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赵匡胤为了达到收回兵权的目的,把自己的想法跟这些将领说了之后,这些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路,纷纷主动放弃兵权,告老还乡。

朱元璋

这些人都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们的出身与地位决定了这样的选择,继续留在军队中已经有杀身之祸了,不如放弃兵权,以换取富贵,这对功臣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

相对来说,朱元璋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朱元璋出身贫苦的农民,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在元末农民起义时,为了有口饭吃,参加了反元起义军,最终一步步做大,消灭了其他对手,统一了华夏,朱元璋是华夏历史上少有的阶层飞跃之人,从普通平民到天子,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低。

那些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多也是出身底层平民,比如傅友德、蓝玉等人,跟朱元璋出身差不多,大多没读过书,也没懂得历史典故,估计也不太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就算是朱元璋学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弄不好这班人还可能不懂,或者不愿意放弃。

朱元璋手下功臣大多出自红巾军

越是底层的人物,通过一系列的奋斗实现阶层飞跃的人物,越是不容易放弃现在的地位,自古以来一直如此,像秦朝的李斯,从小吏一跃成为大秦帝国的丞相,居然听信赵高的忽悠,合谋害死扶苏,背后原因就是李斯担心自己的荣华地位被取代,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算是挺而走险赌上性命,只怕也不愿意放弃。

功臣不愿意放弃现在权力,朱元璋能怎么办,只能用杀的办法,既有被逼无奈的意味,也有朱元璋手段残酷的原因。

二、功臣的表面不同。

赵匡胤手下的功臣,比如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人,这些人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并没有特别的违法行为,被剥夺兵权之后,这些人干的最多的事就是敛财和兼并土地。

比如石守信克扣工人工钱,王审琦则为官清廉,没有记载贪腐败行为,其他的人连记载都很少,说明赵匡胤并不在乎,或者这些功臣的不法行为并不严重,相对来说,朱元璋手下的功臣简直是目无法纪。

杯酒释兵权

就拿胡惟庸来说,作为丞相,他敢私自扣留地方送上的奏章,还敢不报告朱元璋,自己全权处理,这在皇权社会是不可相像的,除非皇帝是个傀儡,否则就是重罪,胡惟庸还在朝廷之中结党营私,打击不同政见者,毒死刘伯温,谋害徐达,这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杀头的大事,而且严重威胁了朱元璋的皇权,属于谋逆的重罪。

再比如蓝玉,也是嚣张跋扈,蓝玉北征返回进,晚上到达喜峰关,因为守关官吏没有及时开门,蓝玉就敢纵兵毁关,这是什么行为?往小了说,是滥用职权,往大了说,就是谋反,蓝玉还强占民田,被朝廷御史查问时,蓝玉直接将御史赶走,这是藐视朝廷法律。

蓝玉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目中无人,敢向朱元璋要官,朱元璋封了官他还嫌弃,朱元璋在的时候,蓝玉就敢如此目中无人,要是朱元璋去世,儿子孙子接班了,那谁能约束蓝玉呢,根本没人,逼得朱元璋只能杀了他。

朱元璋与胡惟庸

胡惟庸也好,蓝玉也罢,都是威胁到政治稳定的人,不像赵匡胤的功臣只是贪财,没有威胁到统治,胡惟庸专权,时刻威胁到皇权,朱元璋在位时,胡惟庸都如此猖狂,要是朱元璋去世,同样没人治得了胡惟庸,在这种情况下,逼得朱元璋只能用最残酷的手段来解决威胁,就是族灭,然后把同党连根拔起,但这其中造成了很多冤案错案,朱元璋也不在乎。

三、朱元璋与赵匡胤的为人性格不同。

朱元璋跟赵匡胤的为人、性格完全不一样,赵匡胤宽厚仁慈,几乎没杀过大臣,名臣范仲淹曾经评价赵匡胤:“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仁慈之名跟汉文帝有得一比。

朱元璋为人多疑、残暴,明初的洪武四大案就杀了9万多人,牵连之广,杀人之多,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清朝官员学者赵翼评价朱元璋:“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朱元璋与蓝玉

意思是说朱元璋是帝王、豪杰、盗贼的复合体,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喜欢杀人的性格,朱元璋与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都担心手下将领会对自己形成威胁,但他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是性格与为人的差异。

《皇明祖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

并影响了两人的治国理念,朱元璋的很多制度被认为是错误的,比如分封制,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朱元璋的分封制一防外敌,二防奸臣,他留下的《皇明祖训》规定朝中有奸臣时,藩王得到天子的密诏可以率军勤王,而密诏多为外人所不知,藩王想要起兵,只需要根据这一条就有法理,即使朱棣不起兵,明朝仍然会有其他藩王起兵,这是历史规律。

朱元璋从来不相信大臣

多看几遍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就会明白,他谁都不相信,谁都要防着,《皇明祖训》中有这样的话:

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於心,宁有备而无用。

虽然亲信如同亲人一般亲密,每天相见,也要怀着警备之心,宁可防备而不可无备。朱元璋如此不相信大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只能是杀了,这就是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