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古玉工痕特征——新石器时代篇(三)良渚文化玉器(2)

 积祥轩 2023-10-06 发布于山东

关于良渚文化玉器刨切玉材的工艺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即“镟切法”(用圆盘形砣具,经圆周运动切割玉材)和“线切法”(用植物或动物质纤维,经反复手工拉动切割玉材。)注:国内主流专家学者如杨伯达先生、尤仁德先生、徐琳女士等都提出在新石器时代有可能出现原始砣机出现并使用。我个人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所谓原始砣机的使用应以“镟切法”切割玉材为主,而不是作为碾琢玉器表面纹饰使用。这也是上篇文章中以神人兽面纹玉琮为例,经过放大观察工痕细节未发现砣轮痕迹。

上海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璧  1982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3号墓出土

良渚文化较大型礼仪器的壁、琮多采用管钻法。红色标记部位可以看出孔道口与壁面的角度接近垂直,而且棱角分明,孔壁光滑,孔壁中间处有“台痕”。这是因为管钻分两次对钻时,钻具的圆心不在一直线上,形成钻型的错位而形成了台痕。钻具的材质一般认为是竹管或骨管。也有学者认为管材可能是青铜,但我个人认为出现青铜管材的时间可能要再晚一些,至迟在龙山文化玉器上出现了青铜管材或砣轮的痕迹。另有良渚玉器如玉管内有清晰细密的、层次递等的螺丝纹,有些人会认为是现代电动工具遗留痕迹,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现代电动工具钻孔时,由于转数高且使用砂砣合一的金刚砂砣,其痕迹特征为孔道内平滑异常,如遇到对钻孔道,会故意错开形成台痕,但此台痕的分界点棱角分明,部分孔道透光放大观察会看到干涩现象。而形成螺丝纹的真正原因是使用了较细的解玉砂,在下压钻孔时,人力无法持续保持下压力,故出现螺丝纹。

对钻后遗留下来的台痕,另外可以看到“台阶”边缘处有碎裂的痕迹,这是在对钻后敲击形成的。如果对新石器时代钻孔方法不甚了解,可在积祥轩公众号搜索馆藏古玉探析——山东省博物馆篇(七)查看。

良渚玉璧另一个重要的鉴别特征,即大型玉璧外廓为手工磨圆。以现有考古出土大型玉璧来看,最早西周时期才开始使用大型青铜材质管钻在玉料上直接钻取玉璧,其工艺是玉璧外廓圆滑,立面与玉璧表面呈垂直角度。而良渚文化大型玉璧不为正圆形,且放大观察会发现有垂直磨制的痕迹,及短直线磨痕。外廓边缘立面与玉璧表面多为倾斜角度。

玉琮孔道的台痕

玉琮孔道放大后可以看到螺丝纹

《古代玉器通论》:

良渚玉器上的刻划符号。海内外各地收藏的壁、琮上,共有10余幅阴线刻划的符号图像,形成良渚玉器的一大特色。这些符号多以鸟纹为主体,组成造型巧妙,内涵神奇难测的图形。它们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写实性站式鸟与方框相结合;

第二类,站式鸟与方框相结合,方框内加刻抽象形展翅鸟纹;

第三类,方框内刻抽象形展翅鸟纹;

第四类,与鸟有关的抽象形符号。

学者们对这些符号的解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文字,一种认为属于符号。

文字说:认为佛利尔美术馆壁上的图像,是鸟站在五峰山上,即岛字。

符号说:认为“岛”形符号主要表现鸟图腾柱,反映了良渚人的鸟图腾文化;或认为三级形的方框,是大汶口文化陶纹下半部五峰山的变形;或认为符号中的不同形象的鸟纹,代表按不同的鸟所命名的职官,属“职官符”,表示崇鸟的以鸟通天之义。关于第三类符号的解释,有论点认为,方框中鸟纹“中央都有圆形太阳”,“极可能描述一只背载太阳翱翔的神鸟”。关于第四类符号的解释,有一个重要的论点,认为都是与“鸟背太阳的观念”有关,表现“负日神鸟”之义。上述这些图形,按符号理解可能更符合实际。它们总括起来似可视为“神鸟符号”。尽管每个符号可能有特定的含义,但它们的共性突出,如以鸟纹为主体,珠(卵)形,方框(祭坛)及日、月形象。它们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良渚人(古越族)的鸟崇拜观念,以及有关神鸟的神话、祭祀、宗教、巫术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给手里有良渚玉器,且上面刻有文字的藏友所看的,至于原因,我就不用解释了吧。

最后,良渚文化玉器分期。

上海博物馆黄宣佩认为,玉器依其年代早晚顺序刻分五期:

第一期:锥形饰钻一孔,末端不作精细加工,形似骨锥。琮作筒镯形,兽面纹简单粗放,用单阴线。壁的孔径大于边宽。冠形饰上顶不出尖角;

第二期:锥形饰两端皆呈尖锥状,略似橄榄形。

第三期:各类玉器齐全。纹饰以浅浮雕组合阴刻线方法制成。锥形饰出扁圆柱形柄。初见方柱形与琮形锥形饰。琮多矮方形,一节至四节者为多,琮上纹饰为兽面纹或组合神像。壁的孔径小于边宽。冠形饰的造型增多,顶部出尖角。

第四期:小圆柄锥形饰及琮形锥形饰增多。

第五期:出现多节高体琮,有的冠形饰变作狭长。有弧刃凸出的小孔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