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白衣钱子 2023-10-06 发布于辽宁

前言

1657年8月,曾经在张献忠麾下亲如兄弟的孙可望与李定国二人,各自带领着本部兵马,在云南曲靖的交水地区,展开了一场手足相残的大战。这是南明历史上的一场大悲剧,正是因为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内讧,才彻底葬送了南明反清斗争的前途。

这场由孙可望挑起的大内讧,最后竟以兵力雄厚、声名卓著的“国主”孙可望的彻底惨败而告终,不能不让人极为感慨:孙可望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生生把一盘好棋弄了个乱七八糟。

孙可望其人

纵观整个南明的抗清历史,可以说,孙可望是南明唯一能够驱逐满清,恢复明朝江山的领军人物。如果孙可望胸怀宽广,深明大义,那么,他一定可以带领南明军民打败清军,恢复大明天下的。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孙可望画像

孙可望是明末陕西延长地区的人。因家庭贫穷,孙可望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与官军的战斗中,孙可望表现出色,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以孙可望为诸将之首。

1647年,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遇袭而死,大西军伤亡惨重。在危急关头,孙可望会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将领,同心协力,杀出重围。经过四将军会商,决策冲出四川,进军贵州、云南。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大西军余部转进云南

大西军顺利攻取了云南。从此,孙可望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才干:

一.孙可望在云南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使得云南成为大西军以后抗击清军的坚实堡垒和后方根据地。

大西军平定云南之后,孙可望改变了张献忠以前的滥杀政策,积极争取云南士绅阶层的支持;同时严明军纪,对民众秋毫不犯;鼓励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经过两三年时间的恢复发展,云南秩序井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云南成为当时中国乱世之中的一片净土。

大西军也得到了休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将领一边加强军队训练,一边与云南的少数民族搞好民族团结,招纳大量少数民族勇士加入大西军,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天下闻名的战象部队;在孙可望的努力之下,大西军恢复并增强了战斗力,成为一支后来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的反清武装。

反观同一时期的大顺农民军,在李自成牺牲以后,群龙无首,混乱不堪。虽然后来也采取了联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南明朝廷。但是,大顺军始终不懂得建设根据地的重要性。他们归附南明以后,南明朝廷的官僚们对他们百般歧视,既不给他们安排驻军之地,也不供应他们粮饷;一旦大顺军就地筹粮,南明官僚立即给他们扣上“抢掠地方”的罪名,严加弹劾。

联明抗清之后的大顺军余部,数十万大军进退失据,最后四分五裂;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的后方基地,来提供人力、物力的充足保障。

二.孙可望作为大西军的领军人物,他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孙可望从全国大局着眼,决意率军北上,与满清争夺天下。

孙可望分析了天下形势,为了取得各地反清军民的支持,他决策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大西军领军人物孙可望

孙可望的联明抗清政策,并不像大顺军余部那样被动;而是保持了大西军的高度独立性。

在加入永历朝廷以后,孙可望没有受制于南明官僚,反而对腐朽无能的南明官僚阶层进行了大力整治。在大西军北上途中,孙可望对割据地方、不事抗清、祸乱地方的南明军阀也毫不手软,命令大西军对这些军阀势力进行严厉的改编整治,不服从改编命令的,一律就地消灭。

就这样,孙可望通过严厉的整治手段,使得南明朝廷做到了政令、军令的畅通无阻,有力地保证了抗清斗争的胜利进行。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孙可望整顿南明军队,保证军令统一

而同一时期的大顺军,在联明抗清之后,处处受制于南明官僚,丧失了自我,被腐朽的南明官僚轻易地摆布于股掌之中。

大顺军由于政治经验严重不足,被南明官僚分而化之,四分五裂。郝摇旗、王进才等部竟然成为了南明官僚何腾蛟的鹰犬。在反正将领陈友龙奋力进攻清军之际,郝摇旗竟受何腾蛟的指使,从背后偷袭陈友龙的军队,打垮了这支反清生力军,导致宝庆等地得而复失。事后,南明官僚推卸责任,纷纷指责大顺军“贼性不改”,破坏抗清大业。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进退失据的大顺军余部

而李过、高一功在率领大顺军包围长沙,即将攻下城池的时候,何腾蛟又私欲膨胀,想让自己手下的南明军队取得首功,于是,何腾蛟利用自己督师的身份,强令李过、高一功等人撤往江西,放弃对长沙的围攻。李过、高一功竟然毫无反抗之力,遵令而去。结果何腾蛟拼凑的南明军队毫无战斗力,被清军打得大败而逃。罪魁祸首何腾蛟只剩孤身一人,束手就擒,被清军斩杀。

南明的反清斗争中,大顺军作为一支力量雄厚的军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大顺军中没有一位像孙可望这样政治才华出众的领军人物。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展开了大反击。刘文秀率军横扫四川,所向披靡,几乎收复了四川全境。李定国进军广西,攻取桂林,逼死了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

由于大西军将领刘文秀骄傲轻敌,在保宁兵败,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会师湖南,迎击从北京赶来增援的正牌满洲八旗精锐。

于是,李定国率军转回湖南,与清军血战多天之后,佯装不敌,设伏围歼了轻敌冒进的满清八旗兵,斩杀了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大西军强悍的战力,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大西军的反击,一度打得满清朝廷打算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孛定国阵斩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评语:孙可望是文武兼备的军政全才,擅长处理政务;军事能力次于李定国;而李定国军事能力强于孙可望,但是,在政务处理上,李定国远远不及孙可望。如果二人能够精诚团结,同心协力,那么,清朝是肯定不能统一天下的。

孙可望的称帝野心

可是,就在大西军威震天下之际,孙可望身上的弱点暴露出来了。

从大反击开始以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使孙可望认为清军也不过如此,恢复汉家江山指日可待;似乎已经用不上南明永历皇帝这块破招牌了。

在率领大西军联明抗清以后,经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孙可望看透了永历朝廷的腐朽不堪,在身边部将以及一些无耻的南明官僚的撺掇之下,竟然起了自立为帝的野心。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掌控朝政大权的孙可望野心勃勃

孙可望要自己当皇帝,摆在他面前的,有三道障碍:永历帝;李定国;刘文秀。

孙可望是个说干就干的利索人。他首先把永历帝软禁在贵州安龙,轻易不让外界与之联系,把永历帝仅仅当成了一个傀儡,而由自己来称“国主”,发号施令;接着,由于大西军第三号领军人物刘文秀因骄傲轻敌而兵败保宁,孙可望借机剥夺了刘文秀的兵权,把他赶回昆明,让他作了寓公;最后,对于最大的障碍—李定国,孙可望则不惜暗中下毒手,打算杀掉李定国,永绝后患。不料,走漏了风声,李定国闻讯而逃,率部开赴广西,以躲避孙可望的迫害。

由于孙可望未能审时度势,一心想要当皇帝,最终酿成了南明内部的严重矛盾,与李定国、刘文秀交恶,不仅破坏了抗清的大好形势,也进而严重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军事力量。

其实,孙可望完全可以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待到击败清军,平定天下之后,再进行废立之事。可惜,孙可望太心急了,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只落得个千古骂名。

永历帝与李定国、刘文秀之间的关系

永历帝其人,远不及隆武帝,才智不过中人,确实也负担不起恢复明朝江山的重任;但是,在奉行正统的封建社会里,永历帝却是唯一得到各方抗清势力承认的合法领袖,因此,他是天下抗清的一面旗帜。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影视剧中的永历帝形象

自从清军攻占南宁,永历朝廷无处容身,被孙可望派人接到云贵地区,安置在安龙以后,永历帝实际上就作为一个傀儡,被孙可望软禁了起来;永历朝廷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孙可望的手中,一切都是孙可望说了算。

大西军领袖张献忠临死时,留下遗言,要孙可望、李定国等人以后奉明室为正朔,坚决抗清。因此,以李定国、刘文秀为首的大部分大西军将士在联明抗清之后,就一心一意地效忠南明永历朝廷;他们对永历帝是非常尊重的。这与孙可望有很大的区别。

永历朝廷的一部分大臣正是看到了李定国、刘文秀与孙可望的不同,也了解他们之间的恩怨矛盾,所以,就暗中奏请永历帝与李定国、刘文秀搞好关系,以便于利用他们二人的力量来摆脱孙可望的蛮横控制。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大西军第三号人物——刘文秀


不久,利令智昏的孙可望自称“国主”、威福自操之余,仍不满足,急于取代永历帝,自立为帝。永历帝自感不妙,就派密使前往广西联络李定国,希望李定国能够拯救自己,从而摆脱孙可望的控制与威胁。
李定国得到永历帝的密敕,急忙率军赶回云南,在白文选、刘文秀等人的帮助下,把永历帝从安龙接到了昆明。此举使得孙可望再也无法完全掌控住永历朝廷的军政大权。

孙可望的愤怒

李定国、刘文秀迎接永历帝到昆明,不仅打破了孙可望当皇帝的迷梦,而且还使孙可望失去了永历朝廷实际统治者的地位;孙可望对他们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昆明的永历帝、李定国一再向孙可望示好,不欲双方彻底决裂;可是,器量狭小的孙可望对此置之不理,他决意要用武力来解决掉永历帝和李定国这些障碍。
经过一番侦查,孙可望得知李定国、刘文秀掌握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并且云南境内还有一些孙可望的亲信部下统领的军队,而孙可望自己则拥兵二十万,力量强大。因此,孙可望认为自己可以一举摧毁李定国、刘文秀的军队,消灭永历朝廷,继续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孙可望誓师出兵,进攻昆明


于是,1657年8月1日,孙可望在贵阳誓师,亲自统率十四万大军向云南进攻,准备一举扫灭永历朝廷,把永历帝、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全部抓获,押到贵阳来示众。

军心向背是取胜的关键


依当时双方的兵力来讲,李定国、刘文秀确实是不可能打败孙可望的。
但是,人心向背在这场内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孙可望利令智昏,一心想要自己当皇帝,这就违背了部下将士们的意愿。

当时南明军队的将士都以明朝为正统,心目中是以永历帝为天子的,他们不愿背叛永历朝廷。这其中还有以下因素:

1.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等人是大西军中的名将,他们与李定国、刘文秀是多年来历经生死的老弟兄,不愿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大将白文选

2.马宝、马进忠、马惟兴等人本就是南明军队的将领,他们是孙可望整军备武时收编过来的,不是大西军的旧部,更称不上是孙可望的心腹亲信。这些人自然在心底里是倾向于永历帝的,他们绝对是不愿意跟着孙可望背叛南明朝廷的。

出兵前夕,白文选与马宝、马惟兴等人已经秘密商定:必要的时候,大家一起举事,决不让孙可望消灭永历朝廷的野心得以实现。
所以说,孙可望挑起内讧,是尽失人心的。看似孙可望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是,将士们的军心是极其不稳定的,其中潜藏着的变数很大。

内讧的关键之战——交水大战

得到孙可望亲率大军来进攻昆明的消息,李定国与刘文秀匆忙部署好昆明的保卫工作之后,就集结了三万多人马,前去迎战孙可望。

最后,双方军队在云南省曲靖市的交水地区相遇了。于是,不可避免地,一场内讧大战爆发了。
大战一开始,孙可望就下令部队发动猛攻。孙可望所部的战斗力确实也很强,很快就在战斗中斩杀了刘文秀部下大将李本高。

李本高骁勇善战,是出了名的勇武之将;他的死,严重挫伤了李定国所部官兵的锐气。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勇将李本高阵亡


孙可望自以为马上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了。他下令全军发动总攻。但是,他手下的大将白文选率领5000精锐骑兵,冲入将领马惟兴的军营中,召唤马惟兴起兵反对孙可望。

马惟兴立即率部响应;这样一来,白文选与马惟兴两路兵马联合出击,包抄到孙可望大军的阵后,奋力攻击,一连气攻破了数座军营。
李定国、刘文秀的军队一看,不觉士气大振;李定国乘势下令发起反击,猛攻孙可望的军队。
白文选、马惟兴与李定国一起,形成了前后夹击的局面,孙可望的军队顿时阵势大乱。

本就不愿打内战的将士们在李定国、刘文秀的感召之下,纷纷归降。刹那间,孙可望十几万大军土崩瓦解了。
大势已去,孙可望慌忙逃走。回到贵阳的时候,孙可望统率的十四万大军,只剩下了十五六个骑兵跟着他。
留守贵阳后方的大将冯双礼见孙可望败得如此狼狈,已经是大势已去,就不愿再追随他了。于是,冯双礼对孙可望进行了一番恐吓,说刘文秀率军追来了;孙可望赶紧就从贵阳逃跑了,路上不断遭到南明军队的截击。最后,众叛亲离的孙可望,在羞怒之下,带着仅剩下的几百亲信投降了清军。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留守贵阳的南明大将冯双礼

结语

孙可望身为“国主”,是南明永历朝廷实际上的最高执政者,他的军队是南明军队中兵力最雄厚的,但是,在这场内讧中,由于孙可望利令智昏,倒行逆施,为了自己当皇帝,不惜挑起内讧,发动内战;这就使孙可望手下的将士们内心非常不满,在战斗中很多人临阵倒戈,投向了李定国一方。

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孙可望许多部下临阵倒戈

正是人心向背这个因素,导致了孙可望所部军心涣散,士无斗志,才使形势变得有利于兵力薄弱的李定国一方,最终造成了孙可望的众叛亲离、惨败而逃。
但是,这场由孙可望一手挑起的大内讧,对南明抗清斗争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南明抗清斗争走上了下坡路,最终归于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