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时间不上班,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工作太苦了!

领导的打压 PUA、同事间的勾心斗角、情绪不稳定的客户、望不到头的加班……生活好像只剩下开会、挨骂、和熬夜干活,但又因为房租、房贷、生活费账单的窟窿,不得不等着工资的到账去填补。

总的来说,就是钱没挣到多少,气却受得够多。抑郁,焦虑, 失眠,压力肥……谁不是在工作后累计了一本警告连连的体检报告。

这一切会因为不上班停止么?要是真的长期不上班,身体又会发生什么?

第一阶段:

不上班,脸上会浮现开心的笑

要说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健康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累!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下班后身体哪哪都不想动,明明没做什么事,却像一滩烂泥提不起精神?

问题不在你,在工作导致的倦怠。

这已经是一种世卫组织认定的「现代病」。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现象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修订版( ICD-11 )。这是一种因工作压力未能得到成功控制而导致的综合征,包括能量耗尽,拖延工作,与工作有关的消极情绪或愤世嫉俗的情绪,以及工作效能的降低。

「倦怠」听起来只是「累了」,但累久了,也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项研究指出,职场中的倦怠可能会造成生理上的认知损伤,具体来说,会影响我们在工作中的压力调节能力,以及日常工作活动所必需的短期记忆、注意力和其他认知过程。

当人们面临巨大压力时,可能会导致应激激素(即糖皮质激素)的失调,而持续升高的应激急速水平可能对大脑产生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并且导致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下调,从而损害情感调节。甚至,由于应激激素反复释放,还会扰乱免疫系统,增加发生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更容易忘事、犯错、无法管理复杂的任务,还可能陷入低落、无助和抑郁,很容易被挫折击倒,身体上也可能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

有研究发现,暴露于高心理工作需求,即超负荷、极端时间压力之中的参与者,患重度抑郁症或广泛性焦虑症的风险是低工作需求的参与者的两倍。

研究人员指出,长期暴露于此类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之中,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但现实却是,有毒的工作环境之中处处都是压力源。

既然没办法对抗这种压力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离开。

离开压力源,身体得以休息,慢慢恢复到相对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平静的生活状态,找回平衡和活力。

你可能重新有机会观赏到城市的夕阳。发现原来在天亮的时候就能回家是如此的幸福。

你可能会重新走入菜市场,超市,沿街的小饭馆,再次有机会认识到线下有烟火气的生活。

天空,阳光,草地,这些很美的东西原来都是不要钱的,根本不需要用工作日的受苦受难才能去换周末的空闲。

图片

图片来源:日剧《凪的新生活》

从健康的角度看,离开有毒的工作环境意味着一种心理效能的提升。也就是说,你能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再次对于尝试和努力有了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分享,工作的时候过劳肥,收藏了一堆健身视频却懒得动。辞职后反而体重减轻了,有心情运动了,不再想熬夜了,远离工作的压力源,眼里逐渐就就有爱与和平了。

图片

图片来源:豆瓣、抖音

第二阶段:不上班焦虑 vs 上班痛苦

哪种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离职的爽感是短暂了,时间久了,焦虑往往会随之而来。

不上班是不是和社会脱节啊?是不是不干正经事?以后会不会再也找不到比之前好的工作了?在担心永久失业的焦虑和不用面对糟糕工作的解脱里,很多人会进入不上班的第二阶段:又爽又焦虑。

这在心理学上有所验证,人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会消耗自己的心理效能,哪怕是一些享乐休闲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心安理得的持续躺平,休息了一段时间就总需要仰卧起坐。

那,如果失业的焦虑和上班的痛苦两者比一比,哪个选项相对更好一点呢?

一份针对英国成年人的科学研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这份研究基于三波数据,涉及参与者超过 12 万人,其中包括英国家庭纵向研究(UKHLS)中 4 万家庭,超过 10 万人的数据。随后研究人员又在 2010~2012 年间开展了两次研究,共有 15591 名受访者作为代表性子样本参与了健康评估。

研究发现,与仍然失业的成年人相比,以前失业的成年人转入质量较差的工作后,一系列非稳态负荷生物标志物和非稳态负荷指数的风险升高,即与慢性压力相关的生物指标物水平较高。

这里的「非稳态负荷指数」,通常被用来衡量工作压力对健康的影响,在本文中是基于胰岛素生长因子、肌酐清除率、硫酸脱氢表雄酮等等测量数据而建立的指标。

图片

注释:该表格报告了预测第 3 波非稳态负荷生物标志物和 SF-12 身心健康评分的回归模型的结果,工作逆境是主要的解释变量。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有低质量工作(即有两项不利因素)人群的非稳态负荷水平是失业人群的 1.5 倍以上。同时,过渡到高质量工作的受访者则具有较低水平的非稳态负荷生物标志物。

图片

注释:那些转入低质量工作的人(即两项+工作不利因素)的非稳态负荷水平是那些仍然失业的人的 1.5 倍以上。

图片皆来源于:Chandola, T., & Zhang, N. (2018). Re-employment, job quality, health and allostatic load biomarkers: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UK Household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7(1), 47-57.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纯粹的科学健康角度思考,工作对健康的害处很可能呈现这样的排序:有毒的工作 > 在家休息 > 一份适合的工作。

通过对比高质量的工作,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低质量工作的危害。

比如,一项基于欧洲 15 个国家 50~65 岁就业人员的研究就发现,从事更好的工作(即更高的工作质量、更低的不安全感和更高的工资)的年长工人的肌肉骨骼疾病指数水平显着降低,心理健康更好,功能障碍概率更低,自我评估的一般健康状况更好。

并且高质量工作对于心理健康的好处尤为明显。一项研究指出,当员工从事更高质量的工作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会更好,而且无论从事兼职工作还是全职工作,员工都可以从更高的工作质量中同等受益。

图片

注释:当员工从事更高质量的工作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会更好。

文献来源:Wang, S., Kamerāde, D., Burchell, B., Coutts, A., & Balderson, S. U. (2022). What matters more for employees’ mental health: job quality or job quant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46(2), 251-274.

第三阶段:不管怎么说,

打工久了,休息一下很重要!

话是这么说,但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怎么会是说有就有的啦!

著名的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曾在《狗屁工作》中断言:「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狗屁工作,一种完全没有意义的,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工作。」

能够投身的有意义的工作是幸运的,但又是稀少的,普通打工人往往只能在工作构筑起的小小天地中不断蜷缩身体,直到变为全然弯曲的姿态。

那要是我既不能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又不得不挣钱养家,这该怎么办?

良好的休息非常重要。人体不是永动机,我们要学会在高歌猛进的进行曲里,学会休养生息的办法。不管摸鱼也好,休假也罢,痛定思痛开始人生的第一次 gap 也好,无论是短暂还是长期,我们都需要在高压之下,学会自我疏导的办法。

毕竟,工作时间过长,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长时间工作导致 74.5 万人在 2016 年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比 2000 年增加了 29%。而与每周工作 35 至 40 小时相比(即每天工作 7~8 小时),每周工作 55 小时或以上(即每天工作超过 11 个小时)的人患中风的风险估计增加 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17%。

与此同时,一项基于对 10793 名美国人的工作时间及工作安排表,以及 110236 份工作记录的发现,与不加班的工作相比,加班的工作与受伤危险率高出 61%。每天工作至少 12 小时与危险率增加 37% 有关。

也就是说,工作得太久不仅累、不健康,还危险!

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休息也是维持生存所必须的。

当你感到非常疲惫时,试试停下手里的活,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就像是定期清除缓存能让电脑跑得更快一样,比起再给自己加油鼓劲、注入信息,强行让疲惫的身体打起精神来,不如躲进被窝好好睡一觉,或是发发呆,出去走走。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远离有毒的工作,多一份离开的勇气,也多一份好好休息的底气。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暂时无法离开有毒的工作环境也没关系!不如试试看摸摸鱼,和同事讲讲笑话,这不是虚度你的人生,只是在用休息攒够离开的力气。

人生路很长,休息一下也无妨。

最后,欢迎大家转发这篇文章,接一个轻轻松松赚大钱(bushi图片

图片

本文审核专家

图片

参考文献

[1] Burn-out an 'occupational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https://www./news/item/28-05-2019-burn-out-an-occupational-phenomenon-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

[2] Gavelin, H. M., Domellöf, M. E., Åström, E., Nelson, A., Launder, N. H., Neely, A. S., & Lampit, A. (2022). Cognitive function in clinical burnou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 & Stress, 36(1), 86-104.

[3] Melchior, M., Caspi, A., Milne, B. J., Danese, A., Poulton, R., & Moffitt, T. E. (2007). Work stress precipitat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young, working women and me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7(8), 1119-1129.

[4] Shields, G. S., & Slavich, G. M. (2017). Lifetime stress exposure and health: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assessment method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8), e12335.

[5] Chandola, T., & Zhang, N. (2018). Re-employment, job quality, health and allostatic load biomarkers: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UK Household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7(1), 47-57.

[6] Long working hours increasing deaths from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WHO, ILO

https://www./zh/news/item/17-05-2021-long-working-hours-increasing-deaths-from-heart-disease-and-stroke-who-ilo

[7] Dembe, A. E., Erickson, J. B., Delbos, R. G., & Banks, S. M. (2005). The impact of overtime and long work hours on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illnesses: new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2(9), 588-597.

[8] Henseke, G. (2018). Good jobs, good pay, better health? The effects of job quality on health among older European worker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1), 59-73.

[9] Wang, S., Kamerāde, D., Burchell, B., Coutts, A., & Balderson, S. U. (2022). What matters more for employees’ mental health: job quality or job quant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46(2), 251-274.

[10] https://xuexia./%E7%8B%97%E5%B1%81%E5%B7%A5%E4%BD%9C-%E5%A4%A7%E9%83%A8%E5%88%86%E5%B7%A5%E4%BD%9C%E6%97%A0%E6%84%8F%E4%B9%89-%E8%BF%9D%E5%8F%8D%E4%BA%BA%E6%80%A7%E7%94%9A%E8%87%B3%E5%8D%B1%E5%AE%B3%E7%A4%BE%E4%BC%9A-e684d884df1c

[11] Strauss-Blasche, G., Riedmann, B., Schobersberger, W., Ekmekcioglu, C., Riedmann, G., Waanders, R., Fries, D., Mittermayr, M., Marktl, W., & Humpeler, E. (2004). Vacation at moderate and low altitude improves perceived health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 11(5), 300–304. https:///10.2310/7060.2004.19106

[12] Blasche, G., Szabo, B., Wagner-Menghin, M., Ekmekcioglu, C., & Gollner, E. (2018). Comparison of rest-break interventions during a mentally demanding task. Stress and health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34(5), 629–638. https:///10.1002/smi.2830

[13] Sonnentag, S. (2018). The recovery paradox: Portraying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job stressors, lack of recovery, and poor well-being.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 169-185.

[14] Sato, K., Kuroda, S., & Owan, H. (2020).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long work hours, night and weekend work, and short rest period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46, 112774.

策划制作

策划:jiu   |    监制:Feidi

作者:xiy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