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话古代圣人之(25)----盗圣柳下跖

 弋阳莲客 2023-10-07 发布于河南

盗圣柳下跖

      春秋后期,曾爆发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奴隶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盗跖。这次起义“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极大地震撼了各国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往往把奴隶暴动、农民起义与那些鸡鸣狗盗的“梁上君子”、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啸聚山林的绿林豪杰相提并论,统统污蔑为“盗、贼、匪、寇”。如果把这些势力作为一个阶层,盗跖就是这个阶层的鼻祖。

    《庄子》、《孟子》、《荀子》、《商君书》、《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典籍对盗跖起义都有零星记载,尽管系统的事迹不太清楚,但仍能从中窥见这次起义的概况。跖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庄子·盗跖》是记载盗跖事迹最为详备的一篇。据该篇章讲,盗跖是柳下惠的弟弟,柳下惠和孔子是同时代的好友,盗跖曾大骂过孔子。柳下惠是鲁僖公时人,比孔子早80多年,不可能与孔子,共世。究竟盗跖与柳下惠同世,还是与孔子同世,已很难考究,但可以断定,起义大致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其实,跖也作“蹠”,本意是脚掌。古代奴隶用脚掌“蹠耒而耕”,“蹠”不是奴隶的具体姓名,奴隶也没有姓名,可引申为耕田奴隶。《史记·伯夷列传》中张守节正义曰:“蹠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蹠。”联系庄子、司马贞的解释可知,盗跖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不驯服或造反奴隶的统称。春秋时期,聚集于萑苻之泽、云梦之泽的奴隶起义都被称做“盗”,盗跖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耕田奴隶的起义。

     《庄子·肱箧》记载,盗跖的部下提问说:“盗亦有道乎?”盗跖说:“盗亦有道。一个合格的大盗,必须具备圣、勇、义、智、仁等五种道德素质。臆测室中之藏(能准确推测是否藏有钱财),圣也;入先(冲锋在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明辨哪些该抢、该杀,那些不该抢、不该杀),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盗跖的“盗亦有道”,强调一个合格的大盗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人格素质,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维护社会公德的共同心声。同时,又开启和形成了后来所有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黑社会集团的职业道德。后来各种名目的响马、土匪、强盗、流寇、窃贼等,从盗窃、抢劫财产,杀人越货,用灭绝人性的残忍发泄自己的仇恨的角度上讲,他们是恶贯满盈的恶人,用职业道德来界定他们难免有亵渎之感,但他们的确有来自儒家个体品格影响,而又必须遵守的江湖道义和规则。例如,赤眉军路过纺织养姑的姜诗妻门口,留下米肉,弭兵而过,互相告诫说,“惊大孝必触鬼神”。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竟然破天荒地放掉了李鬼,说明中国的强盗也尊崇孝道。其它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受人钱财,替人消灾”等等,都是后来绿林强盗和黑社会所认同的道德规范。由此可知,盗跖还奠定了中国古代从鸡鸣狗盗之徒,到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黑社会集团,以及绿林豪杰最初的职业道德。

      《史记·伯夷列传》说,盗跖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后,“竟以寿终”。南朝宋裴骃集解引《皇览》曰:“盗跖冢在河东大阳,临河曲。”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盗跖冢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冢,未详也。”汉代设置大阳县,在河东大河之阳(北),北周改为河北县,故城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齐州平陵县治即今山东章丘平陵城。东西两个盗跖冢说明,东至海,西至秦、晋,就是盗跖“横行天下”的活动范围,人们树冢以示怀念。也可能起义失败后,盗跖西行到过秦、晋等国。


兖州柳下跖墓联曰:

    得失乃古今亡羊。任他们为帝为皇为王为霸,大踏步跳出簪缨范围,说什么柳下圣兄留青史;

    富贵亦英雄走马。象俺者不农不士不工不商,小发财坐享年月祭扫,也有那花间贤姐唱黄梅。

    (按:兖州柳下跖墓,在山东兖州城外。  亡羊:亡羊之叹,喻歧路太多,《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而亡羊。”簪缨:皆为达官显贵的冠饰,此代指达官显贵;圣兄:指柳下跖之兄柳下惠,曾在鲁国做官;走马:走马灯,喻兴衰无常;黄梅:黄梅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