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34丘升珲:年轻人如何减少内耗

 高教课堂研讨 2023-10-07 发布于江苏

      当前,年轻人普遍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压状态,如何面对竞争焦虑引起的精神内耗,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挑战。下文从“明确性质”“理解原因”“祛魅优绩”“相信机遇”和“界定优秀”五个方面,探讨年轻人如何减少内耗。

明确性质:不正确的心理负担

      何为精神内耗?精神内耗指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不断的自我肯定与否定,并且随着时间逐步加深对精神的消耗,从而导致出现负能量、负面状态的现象。在当代社会,与精神内耗相联系的一个词是内卷,内卷是是同一组织内部或属性相同的人群,共同争夺共用资源,最后每个人得到的越来越少,付出的越来越多的现象。在如今,内卷是年轻人容易陷入焦虑、精神内耗的缘由:一面是体制、法则的约束,一面是资源的有限、人口的扩增,加之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洪流,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到来的比较之中,年轻人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内耗的情绪,需要自身加以纾解。

理解原因:相形见绌带来焦虑

      年轻人的内耗与外部因素相关,往往源自体制、法则、资源,以及源源不断的信息洪流。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均是既定的客观事实,而今时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交媒体的丰富性,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众的认知,互联网就像一个显微镜,让本来存在的贫富差距和认知差距得以被看见,并把这部分差距不断放大再展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的眼前,社交媒体的低门槛加剧了社会的差距和成长的差距,磨平了这背后真实存在的时间差。

      年轻人的内耗与个人因素相关,既有可能是生理上的,如身体的缺陷、疾病、外貌等;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如平均主义和优绩主义盛行。仔细想来,基于个人因素的原因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部文化的熏陶,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看到差距的时候的比较心理,除此之外还有年轻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总而言之,内耗的产生是由于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以及在这其中人的相互作用。

      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因素引发的精神内耗,都难以简单克服。这个世界很可悲的一点在于,外部世界是不可改变的,或者说,外部世界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昂贵的时间成本。于是学会从个人角度破除精神内耗变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离开有限游戏,学会祛魅,并且找到你是谁。

优绩祛魅:不带滤镜地看世界

      减少内耗需要对“优绩”进行“祛魅”。“祛魅”这一词的发明是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中,原指人对非理性和神秘感的祛魅,是对世界的认识理性化的过程。后来在女权主义的理论中,祛魅这一词常常用于对他人的“去魅力化”,用于强调自我的主体性。而在本文中,祛魅可以粗糙地解释为“不带滤镜地看世界”。在中国人被比较的一生中,我们常常会陷入竞争关系当中——非我之外皆为对手。于是,面对从有限竞争中胜出的个体,我们有时会产生“羡慕”和“不甘”的情绪,学会祛魅不失为一种面对这种情绪的好方法。

      祛魅的前提是看到人的同一性,即正视“世界公民”的身份,也就是说,在一切有限游戏之中,在一切身份标签之前,我们先是生物学上的人,把人当作人来对待,破除一切功利和竞争,破除加诸他人身上的所有滤镜,把他人当作世界上另一个与自己同类的个体来对待。

相信机遇:肥尾效应彰显概率

      减少内耗需要有概率意识。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有助于理解何为人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叫做“尾部事件”,它来源于统计学中肥尾效应,是指极端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比正态分布中的概率更大,更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少数的几个极端事件往往影响着事件主要的走向,比如经济大萧条、比如新冠疫情,这些极少数的极端事件影响的是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影响着每一个世界公民的决策。这个概念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会我们正确看待所谓成功人士:许多榜样的成功仅仅来自于他们全部行为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失败、会受到挫折,这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某些闪电来临的时刻,他们刚好在场,而且刚好表现的很好,所以他们在这一件事情上很成功,在这个评价体系下受到万人称赞。很多事会出错、瓦解、失败或消亡其实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道闪电,在闪电到来之前,只需要保持在场就好了。

界定优秀:没有极端美好糟糕

      减少内耗需要界定何为“优秀”,成功不一定意味着优秀。纽约大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曾提出一个有趣的看法,他告诉我们,在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时,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有人可能是竞争考场里的赢家,但也极有可能是日常生活的输家,任何事情都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或糟糕,丢失的东西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实际上,比较、功利性和源源不断的有限游戏会偷走生活的乐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失败、成功的定义都太狭隘了,优秀的标准一定不是单一而他者化的,也不是外界定义的,而是生长与自己这片土壤,是由自己制定的,而制定属于自己的标准的前提便是柏拉图的那句“认识你自己”。抛开有限游戏中的成功和失败,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真实的生活是无限的,我们的体验是真实的,失败或成功都只是一个暂时的中点罢了。找到你是谁,并且把自己作为主体与世界发生碰撞时,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许也能消解几分罢。

      综上所述,内耗实际上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负担,当由于相形见绌带来焦虑和内耗时,不妨试试对那个所谓的标准祛魅,当然,如果做不到在想象中祛魅的话,有网友分享了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对于那个理想中的至上之物,走近它,然后得到。所以,减少精神内耗存在两种方向,既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又可以“进一步竭尽全力”,自身主动调节有助于避免长期沉溺于“原地打转”。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