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史 第一章 ---- 第五章

 新用户4541Ay47 2023-10-07 发布于上海

第一章 总论

历史果何等学问?治之果有何用耶?自浅者言之,则曰:史也者,前车之鉴也。昔人若何而得,则我可从而仿效之;若何而失,则我可引为鉴戒,斯言似是,而实不然。何则?大化之迁流,转瞬而已非其故,世事岂有真相同者?见为相同,皆察之未精者耳。执古方以药今病,安往而不贻误?近世西人东来,我之交涉,所以败绩失据者,正坐是也。然则史学果何用耶?

曰: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宇宙间物,莫不有其所由成,社会亦何独不然?中国之社会,何以不同于欧洲?欧洲之社会,何以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异,苟深思之,则知其原因极为深远,虽极研索之功,犹未易窥其万一也。因又有因,欲明世事之所由来,固非推之邃初不可。此近世史家,所以记载务求其详,年代务求其远;虽在鸿荒之世,而其视之之亲切,仍与目前之局等也。

史事既极繁赜,而各时代之事势,又不能无变异,治史者自不能不画为段落。昔日史家,多依朝代为起讫。一姓之兴亡,诚与国势之盛衰,群治之升降,皆有关系,然二者究非同物,此近世史家,所以不依朝代,而随时势以分期也。分期之法,各家不同,而画周以前为一期,则殆无二致。是何哉?论者必曰:封建易为郡县,实为史事一大界,斯固然也。然封建郡县之递嬗,其关系何以若是其大?则能言之者寡矣。盖世运恒自塞而趋于通,而其演进也,地理若为之限。以交通之阻隔,乃将世界文化,分为若干区;区自有其中心,而传播于其邻近;久之,则各区域之文化,更互相接而终合为一焉。此前世之行事,可以共征;亦今后之局势,可以豫烛者也。中国地处亚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地东南滨海;西则青海、西藏,号称世界第一高原;北则蒙古、新疆,实为往古一大内海,山岭重叠,沙碛绵延,实非昔时人力,所能逾越;东北兴安岭之麓,虽土壤腴沃,而气候苦寒,开拓且非旦夕可期,更无论逾岭而北矣。职是故,中国今日之封域,实自成为一文化区。抟结此区域内之人民而一之,而诞敷其文化,则中国民族,在世界上所尽之责任也。此一区域之中,事势亦自分难易。内陆之诸省及辽宁,久抟结为一体,吉、黑及蒙、新、海、藏,则不免时有离合焉。此等皆以大势言之,勿泥。封建废而郡县兴,则我民族抟结内陆及辽宁之告成,而其经营吉、黑及蒙、新、海、藏之发轫也。其为史事一界画,不亦宜乎?

复次:史材之同异,亦为治史者分画界线之大原因。今之言史材者,固不专恃文字,究以依据文字者为多,科学未兴之时则尤甚。西儒或分书籍为三种:一曰属于理智者,言学之书是也。二曰属于情感者,文辞是也。三曰属于记忆者,史籍是也。吾国旧分书籍为四部。经、子二部,略与其所谓属于理智者相当;集与其所谓属于情感者相当;集部后来,庞杂至不可名状,然其初,则专收文辞,实上承《七略》之《诗赋略》,说见《文史通义·文集篇》。史与其所谓属于记忆者相当;虽不密合,以大致言之固如是。然此乃后世事,非所语于古初。《汉志·大史公书》,尚附《春秋》之末,更微论秦以前也。吾国史官,设立甚早,然其所记,与后世史官所记者,实非同物。参看下章。况经秦火,尽为煨烬,谓古书亡于秦火,实诬罔之辞。自汉以后,更无祖龙,汉、隋诸志著录之书,什九安在?况古代学术之传,多在口耳,不专恃竹帛乎?然史经秦火而亡,则非虚语,以史在当时为官书也。《史记·六国表》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人家之人当作民,此唐人避讳字未经改正者。周室二字,苞诸侯之国言,乃古人言语,以偏概全之例,非谓周室能尽藏列国之史1。其仅存者,皆附经、子以传,则仍为言学术之书;而私家所称述,更无论矣。史以记载为主,古代之记载,缺乏如是,治古史之法,安得不与治后世之史异?治之之法异,斯其所成就者亦不同矣,此又古今史家,所以不期而同,于周、秦之间,皆若有一界画在者也。

今之治国史者,其分期多用上古、中古、近世、现代等名目,私心颇不谓然。以凡诸称名,意义均贵确实,而此等名目,则其义殊为混淆也。梁任公谓治国史者,或以不分期为善,见中华书局刻本《国史研究》附录《地理年代篇》。其说亦未必然。然其分期,当自审史事而为之,并当自立名目,而不必强效他人,则审矣。言周以前之史,而率约定俗成之义,以求称名,自以先秦二字为最当。今故径称是编为《先秦史》焉。大古、中古等名,自昔即无定义,见《诗·甫田疏》。2

第二章 古史材料

今之所谓科学者,与前此之学问,果何以异乎?一言蔽之曰:方法较密而已。方法之疏密,于何判之?曰:方法愈密,则其使用材料愈善而已。信如是也,古史之材料,既以难治闻,当讲述之先,固不得不一为料检也。

近世史家,大别史材为二:一曰记载,二曰非记载。3记载之中,又分为四:一曰以其事为有关系,而记识之以遗后人者,史官若私家所作之史是也。二曰本人若与有关系之人,记识事迹,以遗后人者,碑铭传状之属是也。此等记载,恒不免夸张掩饰,然其大体必无误,年月日,人地名等,尤为可据,以其出于身亲其事者之手也。且夸张掩饰,亦终不可以欺人,善读者正可于此而得其情焉。三曰其意非欲以遗后人,然其事确为记载者,凡随意写录,自备省览之作皆是也。四曰意不在于记载,然后人读之,可知当时情事,其用与记载无异者,前章所言属于理知、情感两类之书是也。记载大都用文字,然文字语言,本为同物,故凡口相传述之语,亦当视与简策同科焉。非记载之物,亦分为三:一曰人,二曰物,三曰法俗。人类遗骸,可以辨种族,识文化之由来。物指凡有形者言,又可分为实物及模型、图画两端。法俗指无形者言,有意创设,用为规范者为法,无意所成,率由不越者为俗。法俗非旦夕可变,故观于今则可以知古也。法俗二字,为往史所常用,如《后汉书·东夷传》谓“倭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珠崖儋耳相类,故其法俗多同”是也。史家材料汗牛充栋,然按其性质言之则不过如此。

史家有所谓先史时代(Prehistory)者,非谓在史之先,又别有其时代也。先史之史,即指以文字记事言之亦可该口传言先史,犹言未有文字记载之时云尔。人类业力,至为繁赜,往史所记,曾不能及其千万分之一。抑史家之意,虽欲有所记识,以遗后人,而其执笔之时,恒系对当时之人立说,此实无可如何之事。日用寻常之事,在当时,自为人所共知,不烦记述,然阅一时焉,即有待于考索矣。非记载之物,虽不能以古事诏后人,然综合观之,实足见一时之情状,今之史家,求情状尤重于求事实,故研求非记载之物,其所得或转浮于记载也。如观近岁殷墟发掘所得,可略知殷代社会情状,不徒非读《史记·殷本纪》所能知,并非徒治甲骨文者所能悉也。非记载之物,足以补记载之缺而正其讹,实通古今皆然,而在先史及古史茫昧之时,尤为重要。我国发掘之业,近甫萌芽,而其知宝古物,则由来已久。大抵初由宝爱重器而起,重器为古贵族所通好,其物既贵而又古,其可爱自弥甚。如周、秦人之侈言九鼎,梁孝王之欲保雷尊是也。4见《汉书·文三王传》。此等风气,虽与考古无关,然一入有学问者之手,自能用以考古,如许慎《说文解字序》,言“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则考文字学之始也。郑玄注经,时举古器为证,则考器物之始也。《汉书·郊祀志》,载张敞案美阳鼎铭,知其为谁所造,则考史事之始也。此等风气,历代不绝,而赵宋及亡清之世为尤盛,其所珍视者,仍以鼎彝之属为最,亦及于刀剑、钱币、权量、简策、印章、陶瓷器诸端,所考索者,则遍及经学、史学、小学、美术等门。或观其形制,或辨其文字,或稽其事迹。其所考释,亦多有可称,惜物多出土后得;即有当时发现者,亦不知留意其在地下及其与他物并存之情形,因之伪器杂出,就见有之古器物论之,伪者盖不止居半焉。又其考释之旨,多取与书籍相证,而不能注重于书籍所未纪。此其所以用力虽勤,卒不足以语于今之所谓考古也。发掘之业,初盖借资外人。近二十年来,国人亦有从事于此者。又有未遑发掘,但据今世考古之法,加以考察者。其事,略见卫聚贤《中国考古小史》《中国考古学史》两书,皆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所得虽微,已有出于文字纪载之外者矣。其略,于第三、第四两章述之,兹不赘。

近二十年来,所谓“疑古”之风大盛,学者每訾古书之不可信,其实古书自有其读法,今之疑古者,每援后世书籍之体例,訾议古书,适见其卤莽灭裂耳。英儒吴理氏(CharlesLeonardWoolley)有言:薛里曼(Schliemann)发见迈锡尼(Mycenae)之藏,而知荷马(Homer)史诗,无一字之诬罔。见《考古发掘方法论·引论》。彼岂不知荷马史诗,乃吾国盲词之类哉?而其称之如此,可知古书自有其读法矣。书籍在今日,仍为史料之大宗,今故不惮烦碎,略举其要者及其读法如下:

先秦之书,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前已言之。然经、子实亦同类之物。吾国最早之书目为《七略》。除《辑略》为群书总要外,凡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别六艺于诸子,乃古学既兴后之缪见,语其实,则六艺之书,皆儒家所传,儒家亦诸子之一耳。兵书、数术、方技,其当列为诸子,更无可疑。《汉志》所以别为一略者,盖因校雠者之异其人,非别有当分立之故也。然则《七略》之书,实惟诸子、诗赋两类而已。5儒家虽本诸子之一,而自汉以后,其学专行,故其书之传者特多,后人之训释亦较备。传书多则可资互证,训释备则易于了解,故治古史而谋取材,群经实较诸子为尤要。经学专行二千余年,又自有其条理。治史虽与治经异业,然不通经学之条理,亦必不能取材于经。故经学之条理,亦为治古史者所宜知也。经学之条理如之何?曰:首当知汉、宋及汉人所谓今古学之别。古代学术之传,多在口耳,汉初之传经犹然。及其既久,乃或著之竹帛。即以当时通行之文字书之。此本自然之理,无庸特立名目。西京之季,乃有自谓得古书为据,而訾前此经师所传为有阙误者。人称其学为古文,因称前此经师之学为今文焉。今古文之别,昧者多以为在文字。其实古文家自称多得之经,今已不传;看下文论《尚书》处。此外如《诗·都人士》多出一章之类,其细已甚。其传者,文字异同,寥寥可数,且皆无关意指。郑注《仪礼》,备列今古文异字,如古文位作立,义作谊,仪作义之类,皆与意指无关,其有关系者,如《尚书·盘庚》“今予其敷心腹肾肠”,今文作“今我其敷优贤扬历”之类,然极少。使今古文之异而止于此,亦复何烦争辨?今古文之异,实不在经文而在经说。经本古书,而孔子取以立教。古书本无深义,儒家所重,乃在孔子之说。说之著于竹帛者谓之传;其存于口耳者,仍谓之说,古书与经,或异或同,足资参证,且补经所不备者,则谓之记。今古文之经,本无甚异同,而说则互异,读许慎之《五经异义》可见。今文家之传说,盖皆传之自古,古文家则出己见。故今文诸家,虽有小异,必归大同;不独一经然,群经皆然,读《白虎通义》可见,此书乃今文家言之总集也。古文则人自为说。又今文家所言制度较古,古文则较新,观封建之制,古文封地较大,兵制古文人数较多可知。以今文口说,传自春秋,古文则或据战国时书也。两汉立于学官者,本皆今文之学。西汉末年,古文有数种立学,至东汉时仍废。然东京古文之学转盛。至魏、晋之世,则又有所谓伪古文者出焉。于《尚书》,则伪造若干篇,并全造一《伪孔安国传》。一切经说,亦多与当时盛行之古说有异同。并造《孔子家语》及《孔丛子》两书,托于孔氏子孙以为证。此案据清儒考校,谓由王肃与郑玄争胜而起,见丁晏《尚书馀论》。今亦未敢遽定,然要必治肃之学者所为。自此以后,今文之学衰息,而古文之中,郑、王之争起焉。南北朝、隋、唐义疏之学,皆不过为东汉诸儒作主奴而已。宋儒出,乃以己意求之于经,其说多与汉人异,经学遂分汉、宋二派。以义理论,本无所轩轾;宋学或且较胜,然以治古史而治经,求真实其首务。以求真论,汉人去古近,所说自较宋人为优,故取材当以汉人为主。同是汉人,则今文家之说,传之自古,虽有讹误,易于推寻,非如以意立说者之无所质正,故又当以今文为主也。此特谓事实如此,非谓意存偏重,更非主于墨守也。不可误会。

六经之名,见于《礼记·经解》,曰《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人所传,则为五经,以乐本无经也。后世举汉人所谓传记者,皆列之于经,于是有九经,《春秋》并列三传,加《周官》《礼记》。十三经于九经外,再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之目。此殊非汉人之意。然因治古史而取材,则一切古书,皆无分别,更不必辨其孰当称经,孰不当称经矣。

诗分风、雅、颂三体:风者,民间歌谣,读之可见民情风俗,故古有采诗及陈诗之举。《公羊》宣公十五年《何注》:“五谷毕入,民皆居宅,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礼记·王制》:天子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雅则关涉政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大雅言王公大人,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意在自夸其功烈,读之,亦可见古代之史实焉。风本无作谊可言,三家间有言之者,其说必传之自古,然亦不能指为作者之意。歌谣多互相袭,或并无作者可指。雅、颂当有本事,今今文说阙佚已甚,古文依据《小序》,诗诗皆能得其作义,已不可信;又无不与政治有关,如此,则风雅何别乎?6故《诗序》必不足据。然后人以意推测,则更为非是。何则?诗本文辞,与质言其事者有异,虽在并世,作者之意,犹或不可窥,况于百世之下乎?故以诗为史材,用之须极矜慎也。

《尚书》:今文家所传,凡二十八篇《尧典》一,合今本《舜典》,而无篇首二十八字。《皋陶谟》二,合今本《益稷》。《禹贡》三。《甘誓》四。《汤誓》五。《盘庚》六。《高宗肜日》七。《西伯戡黎》八。《微子》九。《牧誓》十。《洪范》十一。《金縢》十二。《大诰》十三。《康诰》十四。《酒诰》十五。《梓材》十六。《召诰》十七。《洛诰》十八。《多士》十九。《无逸》二十。《君奭》二十一。《多方》二十二。《立政》二十三。《顾命》二十四,合今本《康王之诰》。《费誓》二十五。《吕刑》二十六。《文侯之命》二十七。《秦誓》二十八。古文家称孔壁得书百篇,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得多十六篇。古文家以无师说,亦不传授。是为《逸十六篇》,其目见于《书疏》。曰《舜典》。曰《汨作》。曰《九共》。曰《大禹谟》。曰《益稷》。曰《五子之歌》。曰《胤征》。曰《汤诰》。曰《咸有一德》。曰《典宝》。曰《伊训》。曰《肆命》。曰《原命》。曰《武成》。曰《旅獒》。曰《冏命》。今亦已亡。今所行者,乃东晋时梅赜所献之伪古文本也。真书二十八篇,亦附之以传矣。书之较古者,如《尧典》《禹贡》等,决为后人所作,然亦可见其时之人所谓尧、舜、禹者如何,究有用也。而类乎当时史官,或虽出追述,而年代相去不远者,更无论矣。

今之《仪礼》本称《礼经》。后儒尊信古文,以《周官》为经礼,此书为曲礼,乃生仪礼之名。其实《周官》之所陈,与此书之所述,绝非同物也。此书凡十七篇。为冠、昏、《士冠礼》《士昏礼》。丧、祭、《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丧服》。朝、聘《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射、乡《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之礼,可考古代亲族关系,宗教思想,内政外交情形;并可见宫室、车马、衣服、饮食之制,实治史者所必资。

《易》为卜筮之书,与宗教、哲学,皆有关系。二者在古代,本混而不分也。哲学可分两派:偏重社会现象者,为古人所谓理,偏重自然现象者,为古人所谓数。《易》为古代宗教、哲学之府,自可兼苞此二者。7后之治《易》者,自亦因其性之所近,而别为两派矣。途辙所趋,亦因风会。大抵今文主于理,今文《易》说,今皆不传。然《汉志》易家有《淮南道训》二篇。注曰:“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盖即今《淮南子》之《原道训》。然则《淮南书》中,凡类乎《原道训》之言,皆今文《易》说也。不宁惟是,诸古书中,有类乎《原道训》之言,亦皆今文《易》说也。盖《易》说本古哲学家之公言,非孔门之私言也。知此,则今文《易》说,亡而不亡矣。8古文主于数。魏、晋人主于理,宋人主于数。言数者多主《上下经》,言理者多主《系辞传》,今本所谓《系辞》者,王肃本作《系辞传》,见《经典释文》。案《史记·自序》引今《系辞》之文,谓之《易大传》,则王肃本是也。足征今文之学,为孔门嫡传也。然古文及宋人之说,虽非孔门《易》说,要为古代哲学之遗。宋人《大极图》及《先后天图》之学,原出道家,更无可疑。观胡渭易图明辨》可知。然道家之学,亦有所受之,非杜撰也。以治史取材言,正无所轻重矣。

《春秋》本纪事之书,治史取材,实为最要。然亦有当留意者。盖孔子之修《春秋》,本以明义,故于元文已有删定,非复鲁史之旧也。不修《春秋》,与孔子所修《春秋》异辞,见《公羊》庄公七年。案《春秋》所记会盟征伐之国,隐、桓之世少,定、哀之世多,非必二百四十年之中,诸侯之交往,果后盛于前也。僖公八年(前652)葵丘之盟,《公羊》曰“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而经所记国,曾不逮九。9盖据乱之世,所治国少,太平之世,所治国多,鲁史元文,有为孔子所删者矣。又《春秋》有时月日例。设其事而不月者,则二月中事,一似即在正月。观此两端,即知径据经文,不可以为信史也。《春秋》本文,极为简略。欲知其详,宜看三传。《榖梁》几无记事;《公羊》间有之,仅取说明《经》意而止;皆不如《左氏》之详。然《左氏》记事,亦有须参看《公羊》,乃能得其真者。10如邲之战,据《公羊》,楚庄王几于堂堂之陈,正正之旗。据《左氏》,则始以和诳晋,终乃乘夜袭之,实不免于谲诈。《公羊》所言,盖取明与楚之意,非其实矣。然《左氏》云:“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旋,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当交战之际,而教敌人以遁逃,以致反为所笑,殊不近情。故有训惎为毒,以惎之,又惎之断句者。然如此,则顾曰之语,不可解矣。必知《公羊》还师佚寇之说,乃知庄王既胜之后,不主多杀,故其下得教敌人以遁逃。然则《左氏》所谓“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者”,盖亦见庄王之宽大。《杜注》谓讥晋师多而将不能用,殆非也。举此一端,余可类推。又《左氏》解《经》处,固为伪作;《汉书·楚元王传》曰:“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此为《左氏》解经处出于刘歆之明证。今《左氏》解经处寥寥,盖造而未及成也。其记事处亦多非经意;如泓之战,《公羊》褒宋襄,《左氏》非之。《左氏》所采盖兵家言,非儒家语也。11此亦不可以不知也。古人经传,本合为一书,故引传文者亦皆称为经。如诸书引“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者,多称《易》曰,今其辞仅见《易纬》,盖亦传文也。《公羊》与《春秋》,实当合为一书,故汉人引《公羊》者,皆称为《春秋》。至《左》《穀》则皆非《春秋》之传。《榖梁》昔人以为今文,近崔适考定其亦为古文,其说甚确。见所著《春秋复始》。惟治史与治经异,意在考古事,而非求《春秋》之义,则三传固当无所歧视耳。

《礼记》合群经之传、如冠、昏、乡、射、燕、聘之义,即《仪礼》之传。又如《王制》言巡守之礼,即《尚书·尧典》之传。儒家诸子如《乐记》为《公孙尼子》,《中庸》为《子思子》。及逸礼如《奔丧》《投壶》皆逸礼,见疏。而成。义疏家言,谓“凡记皆补经所不备”。盖所谓经者,原不过数种古书,孔子偶取以为教,并不能该典籍之全。故凡与经相出入者,皆可取资参证也。《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体例相同。昔人以其无传授,或不之信。然其书确为先秦、西汉古文,治史取材,正不让《小戴》也。

《周官》为古代政典。12唐《六典》、明清《会典》,皆规放焉。古书所述政制,率多一鳞一爪,惟此书编次虽或错乱,犹足见古代政制之全。日本织田万称为世界最古之行政法典,见所著《清国行政法》。信有由也。此书盖战国时学者所述。故所言制度,均较今文家所传为晚。以此淆乱经义固非,信为周公致大平之书,益诬矣。然先秦政制,率因儒家之书而传。儒家诵法孔子,所言皆《春秋》以前之制。欲考战国时制者,独赖此书之存。13《管子》所述制度,间与《周官》相合,然远不如《周官》之详。此其所以可宝,正不必附诸周公也。此书在儒家亦可厕于记之列,而不当以乱经说。

《论语》《孝经》,汉人引用,皆称为传。盖传有专释一经者,如《礼》之《丧服传》,《易》之《系辞传》是也。有通乎群经者,则如《论语》《孝经》等是也。《论语》记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与《史记·孔子世家》相出入,极可信据。崔述撰《考信录》力攻之。14近人盛称其善。其实年月日,人地名之不谛,古书类然。以此而疑其不可信,古书将无一可信者矣。崔氏之学,袭用汉学家考据之法,而其宗旨实与宋同。故其所谓考据者,多似是而非。夫古书抵牾矛盾处,苟其深曲隐晦,或为读者所忽。崔氏所考,皆显而易见,岂有讲考据之汉学家,皆不知之之理?然而莫或措意于此者,以此为古书之通例,不待言也。近人自谓能发古人所未发而其所言者,实皆古人所以为不必言,弊正同此。《孝经》在儒家书中,并无精义,然汉时传授甚盛者,以其时社会,犹重宗法而其书又浅近易解故也。如后汉章帝令期门羽林之士,皆通《孝经》,即取其浅近易解。《孟子》为儒家诸子之一,后人特列之于经。其书颇可考见史事。又多足补经义之阙。如《万章上》所言尧、舜、禹禅让事,即《尚书》之大义也。设无此篇,孔门官天下之大义,必不如今日之明白矣。《尔雅》为古代辞典,言训诂名物特详,尤治古史者所必资也。

《孟子》既特列于经,其余儒家诸子,又多入《二戴记》,今仍存于子部者,仅《荀子》耳。此书言礼,多与法家相出入,足考礼家之流变,又多存古制,其要正不下于《孟子》也。《家语》《孔丛子》虽为伪物,然古书无全伪者,除以私意窜人处外,仍多取古籍为资,实足与他书相校勘也。此凡伪书皆然,故伪书仍有其用。《晏子春秋》,昔人或列之墨家,然除外篇不合经术者若干条外,仍皆儒家言,盖齐、鲁学者,各以所闻,附诸晏子。以考晏子之行事未必信,以考儒、墨子学说则真矣。

道家之书,最古者为《老子》。15此书上下篇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盖女系时代之传,而老子著之竹帛者,在各种古书中,时代可谓最早者矣。女系固非即女权,然女系时代,女权总较男系时代为优,此社会学家之公言也。《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注》谓《殷易》首坤。案凡女系社会,多行兄终弟及之制,殷制实然,盖犹未脱女系社会之习。《坤乾易》及《老子》书,皆其时女权昌盛之征也。《老子》一书,观其文辞,亦可知其时代之早。如全书皆三四言韵语,又书中无男女字,只有雌雄、牝牡字是也。梁任公以书中有偏将军、上将军之语,谓为战国时书,然安知此两语非后人所改乎?执偏端而抹杀全局,此近人论学之通病也。《庄子》书已非完帙,16《经典释文》云:“《汉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本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惟郭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案今郭象注本,仅有三十三篇。盖所删者几三之一矣。以史材言之,实可惜也。其言哲学之义,最为超绝。至论人所以自处之道,则皆社会组织业经崩溃以后之说,可以觇世变矣。《列子》乃晋人伪书,然亦多有古书为据,善用之,固仍有裨史材,而尤可与《庄子》相参证也。《管子》一书,昔人或列之道家,或列之法家,盖从其所重。其实此书所苞甚广,儒、道、名、法、兵、农、纵横家言,无不有焉。辞义既古,涉及制度处尤多,实治古史者之鸿宝也。

《淮南要略》,谓墨子学于孔子而不说,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吕览·当染》,谓鲁惠公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其后在鲁,墨子学焉。古清庙明堂合一,实为庶政所自出。墨子所称虽未必尽为夏制,然其道必有原于夏者。儒家所称多周制,周以前制,实藉墨家而有传,诚治古史者所宜措心矣。又墨子初学于孔子,故后虽背之,而其言仍有与儒家相出入者。《亲士》《修身》《所染》三篇,人所易见。此外多引《诗》《书》之辞亦足与经传相校勘,或补其阙佚也。

名与墨并称,亦与法并称。今《墨子》书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六篇,实为名家言。盖古哲学之传,墨子得之史角者。古哲学宗教恒相合,明堂为古宗教之府,固宜有此幽深玄远之言。其引而致诸实用,则控名责实,以御众事,乃法家所取资也。名家之书,今存者惟一《公孙龙子》。此书《汉志》不载,而《隋志》有之。或疑其晚出近伪,然其说似有所本。名家玄远之论,仅存于《荀子·不苟》《庄子·天下》《列子·仲尼》三篇中,读之亦可考古代纯理哲学焉。近人多好以先秦诸子与希腊哲学相比附,以偏端论,固亦有相会处。以全体论,则非其伦。章炳麟谓诸子皆重实用,非言空理,其说是也。惟名家之言,如此三篇所述者,不甚与人事相涉。

法家宗旨有二:一曰法,二日术。法以治民,术以治骄奢淫佚之贵族。其说具见于《韩非》之《定法篇》。可见晚周时政治情形。法家之意主于富国强兵,故独重农战;其时剥削农民者为商人,故多崇本抑末之论,又可见其时生计情形也。其书存者,有《韩非子》及《商君书》。《韩非》多言理,《商君》多言事。《管子》书中,所存名法之论,多穷源竟委之言,尤足见原本道德之意。

纵横家之书,传于今者有《鬼谷子》。辞义浅薄,决为伪物。《战国策》却系纵横家言,此书所述行事,意皆主于表章说术,大事或粗存轮廓,小事则全非实在,甚或竞系寓言,列之史部则缪矣。

阴阳家、农家、小说家之言,今皆无存者,仅散见他家书中。杂家存者,惟一《吕览》。此书中所存故事及古说甚多,亦为史家鸿宝。

《汉志》分兵书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其书之最盛行者为《孙子》。多权谋家言,间涉形势,而于阴阳、技巧阙焉。盖权谋之道,通乎古今;形势亦有相类者;阴阳多涉迷信,寡裨实用;技巧非器不传,亦且随时而异,故皆无传于后也。《墨子》书《备城门》以下诸篇,多技巧家言,亦间涉阴阳,然殊不易解。《吴子》《司马法》,皆篇卷寥寥,罕存精义。然其辞不似伪为,又多见他书征引。盖古人辑佚之法,与后世异。17后人辑佚,必著出处,任其辞意不完,散无友纪,逐条排列。古人则必随义类聚,以意联缀,又不著其所自来,遂成此似真非真,似伪非伪之作,致启后人之疑也。《六韬》一书,后人以其题齐大公而诋其伪,此亦犹言医者托之黄帝,言药者寓之神农耳。其书多言制度,且多存古义,必非可以伪作也。

数术之书,今亦无一存者。《汉志》形法家之《山海经》,非今之《山海经》也,说见下。方技之书,存者有《素问》《灵枢》,皇甫谧谓即《汉志》之《黄帝内经》,信否难决,要为古医经家言。《神农本草》,淆乱已甚,真面目殆不可见。清代辑本,以孙星衍《问经堂丛书》本为最善,然所存亦仅矣。医药非专家不能解,就其可知者观之,可略见古代自然科学之情况。又医经所论,多涉阴阳五行,又多方士怪说;本草亦有轻身延年等语;又可略见古代宗教哲学及神仙家言之面目也。

诗赋之属,诗即存五经中,赋则《汉志》所著录者,今存屈原、荀卿二家。屈原赋即《楚辞》,多传古事,且皆系神话,与邹鲁之传,仅言人事,虽若可信,而实失古说之真者不同,尤为可宝。荀子赋即存其书中,亦有可考古事处。

以上皆先秦之书。汉人所述,辞义古者,实亦与先秦之书,不相上下。18盖古人大都不自著书,有所称述,率本前人,故书虽成于汉世,说实本于先秦;又先秦人书,率至汉世,始著竹帛,其辞亦未必非汉人所为,或有所润饰也。汉世诸子,辞义俱古者,首推《贾子》及《淮南王书》。伏生之《尚书大传》,董生之《春秋繁露》,虽隶经部,亦可作儒家诸子读。韩傅之《诗外传》,则本系推广诗人之意,非规规于说《诗》。其书多引古事,与各种古书相出入,足资参证。刘向之《新序》《说苑》《列女传》,专于称述行事,取资处更多矣。

古书之稍近于史者,当首推《周书》。19此书盖即《汉志·六艺略》书家所著录。综全体观之,实为兵家言,然其中确有若干篇,体制同符《尚书》。盖古右史之遗,为兵家所存录者也。后世或称为《逸周书》,盖以非儒家所传云然,义亦可通。或称《汲冢周书》,则非其实矣。次之者为《国语》。此书与《左氏》极相似,故自古有《外传》之称。清儒信今文者,谓《左氏》即据此书编成,虽未敢遽断,然二书确为同类,则无可疑也。二书之意,皆主记当时士大夫之言行。盖由记言而推及记行,由嘉言懿行而推及于莠言乱行,实仍右史之遗规也。次则《吴越春秋》及《越绝书》。二书虽出汉代,其说实传之自古。古书之传于后者,北方多,南方少。此二书为楚、吴、越三国之传,尤可宝矣。《华阳国志》,其书尤晚,然其言古蜀事,亦二书之伦也。20尤可贵者为《山海经》。21《]汉志·数术略》,虽有是书之名,然非今书。《汉志》所著录,盖所谓“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官舍”者,乃司空度地居民之法。此书则方士之遗。其言某地有某神,及其祠祀之礼,盖古列国之巫,各有所主;其言域外地理,则方士求仙采药者之所为也。古各地方各有其传说,盖多存于地理书中。古地理书巨籍亦甚多,今皆亡佚。其仅存者,当以郦道元水经注》所裒录为最富矣。又古代神话,多存纬书中,然其物既与谶相杂,真伪极不易辨,用之尤宜谨慎也。古所谓谶即今所谓豫言也。纬为对经之称。孔子所据以立教之书称经,其说则存于传,本无所谓纬也。西汉之末,古学既兴,欲排摈今文旧传,乃谓孔子作六经,别有所谓纬者,阴书于策,与经相辅,于是刺取经说以造之,而即以所造之谶,间厕其中。其造谶也,实欲为新室作符命故又取古帝王之行事,以相附会。其物虽妖妄不经,然其中实有经说及古史存焉,弃之可惜。然其物既经造作者私意改窜,非复原文。又其原既开,其流难塞,继此而造者,遂不绝于世。其时代弥近,则其说亦逾远于古矣。故其用之须极谨慎也。自立条理,编纂古史者,当首推《世本》。此书久佚,观诸家所称引:则有本纪,有世家,有传,又有居篇,作篇,居篇记帝王都邑,作篇记占验、饮食、礼乐、兵农、车服、图书、器用、艺术之原,即后世所谓典志。盖《史记》八书所本。其体例,实为《大史公书》所沿袭。故洪饴孙撰《史表》,冠诸正史之首也。《大史公书》:《汉志》著录之名如是。此为此书之专名。史记二字犹今言历史,乃一类书之公名,非一书之私名也。以此书在史记中为首出,遂冒全类之总名耳。本纪,世家,世表,年表,盖合《春秋》系世而成,间亦采及《尚书》。如《五帝本纪》述尧、舜事,皆据《尚书》;其述黄帝、颛顼、帝喾之事,则据《大戴记·五帝德》。《五帝德》亦《尚书》之类也。其列传则纯出于语,22故在他篇中提及,仍称为语也。如《秦本纪》述商君说孝公,曰“其事在《商君语》中”。《礼书》述晁错事,曰“事在《爰盎语》中”皆是。稍后于大史公而述古史者,亦不乏人。如周长生有《洞历》,见《论衡·超奇篇》。韦昭有《洞纪》,见《三国志》本传。其通行最广,诸家称引最多,虽已亡佚,仍时可见其遗文者,以皇甫谧《帝王世纪》为最,谯周《古史考》次之。《帝王世纪》,搜辑颇博。《古史考》则因不满于《大史公书》而作。然《大史公书》,谨守古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之法。见《榖梁》桓公五年。存录古书,不加窜易,多足见古事之真。看似疏漏,实可信据。谯氏、皇甫氏意存考证,而其考证之法实未精。其说未必可据,而古说之为其所乱者转多矣。

晚出无征,而颇为后人所信者,有两书焉:一曰《竹书纪年》,此书传出汲冢。世所通行之本,为明人所造,已无可疑。然所谓古本,经后人辑出者,实亦伪物。盖汲冢书实无传于后也。参看第四章。《穆天子传》,本名《周王游行》,见王隐所撰《晋书》。书中所述穆王经行之路,皆在葱岭以西,必西域既通后伪作,更了无疑义也。参看第八章第八节。

后世学者,专精古史者,亦非无人。赵宋之世尤甚。其书之传于后者,亦尚有数家,而以罗泌之《路史》为最有用。刘恕《通鉴外纪》次之。盖古史本多荒诞,惟此乃足见古史之真,而后世之纂辑者,多以为不足信而删之,则买椟还珠矣。惟泌之书,广行搜采。故其体例虽或可议,其材料实极有用。且此书论断,亦多有识,非空疏迂腐者比也。清马骕之《绎史》,网罗颇备,体例亦精,最为后人所称道,然删怪说亦嫌太多。又引书不著篇卷,引佚书不著所出,亦美犹有憾者也。马书用纪事本末体,专存录元文。又有李锴尚史》,用正史体,以己意撰为纪传,则又不如马书之善。

古代史料,传于后者,当分官私二种。官家之书,又可分为四:《礼记·玉藻》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曰:“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亦云。《汉志》云:“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误。见《玉藻疏》。其说当有所本。《周官》小史,奠系世,今《大戴记》之《帝系姓》盖其物。《吕览》云:“夏之亡也,大史终古抱其图法以奔商;商之亡也,大史向挚抱其图法以奔周。”23《先识览》。荀子亦云:“三代虽亡,治法犹存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荣辱》。此古之所谓礼,即后世之所谓典志也。其私家著述,则概称为语。有述远古之事,杂以荒唐之言者,如大史公谓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五帝本纪》。而百家之书,通称为百家语是也。有记国家大事者,如孔子告宾牟贾,述商、周之际,谓之《牧野之语》是也。《礼记·乐记》。案《管子》之《大中小匡篇》,亦当属此类。有记名人言行者,则《国语》《论语》是。国者对野之辞。论同伦,类也,犹言孔子若孔门弟子之言行,以类纂辑者耳。《尚书》所录,皆当时大事。《春秋》所记尤详。小史所奠,虽若为一姓作谱牒,然当时之强族,因兹而略可考见;即其年代,亦因其传世之远近而略有可推焉。至于典礼一门,则上关国故朝章,下及民生日用,其所涉尤广矣。然系世既多残脱。舜禅于禹,其年辈当在禹之前。然舜为黄帝八世孙,禹为黄帝之孙,则无此理。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谓古书所谓某某生某某者,率非父子,盖其世系实多阙夺也。典礼所存亦仅。又古者礼不下庶人,所述皆士以上制,民间情形,可考者甚少。《春秋》体例,盖沿自古初,故其辞既简略,又多杂日食灾变等无关政俗之事。《尚书》亦当时官话耳。据此而欲知其时社会之真,盖亦难矣。

民间传说,自非史官载笔,拘于成例者比。然传述信否,亦视其人之知识程度以为衡。咸丘蒙谓“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叟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叟,其容有蹙”,孟子斥为齐东野人言。《万章上》。然颜率谓齐王“周伐殷得九鼎,一鼎而九万人之,九九八十一万人”,《战国·东周策》。此固当时所谓君子之言也,与齐东野人亦何以异?此等离奇之说,今世亦非无之,苟与野老纵谈,便可知其情况。惟在今日,则真为齐东野人之言,在古代,则所谓君子之言者,实亦如是耳。其知识程度如此,其所传尚可信乎?夷考古人治史,用意不越两端:一如《诗》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者。《大雅荡》。推而广之,则《汉志》论道家,所谓“历记古今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者也。一如《易》所谓“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大畜·象辞》。孟子所以欲尚论古人也。《告子下》。此可谓之政治学,谓之哲学耳,皆不可谓之史学也。职是故,古人于史事信否,绝不重视。遂流为“轻事重言”之弊。见《史通·疑古篇》。此义于读古史最要,必须常目在之。不但时地人名,绝不审谛,甚或杂以寓言。如《庄子·盗跖篇》是。又其传授皆资口耳,既无形迹可凭,遂致淆讹无定。兴会所寄,任情增饰;阙误之处,以意弥缝。其传愈久,其讹愈甚。信有如今人所言,由层累造成者。然观其反面,则亦知其事迹之真者之逐渐剥落也。24此读古书单辞只义之所以要。因有等事,传之未久业已不能举其详,然犹能言其概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诚不失为矜慎。然史事之传讹者实因此不能订正。间有加以考辨,如《孟子·万章上》所论,《吕览·察传篇》之所言,亦皆以意言之耳,不知注意事实也。而其不加考辨,甚或以意饰说者,更无论矣。古代之史材如此,治之之法,又安可不讲哉?

古人既无记事之作,则凡读古书,皆当因其议论,以億度其所据之事势。至其所述之事,则当通考古书增减讹变之例,以求其本来。此非一言可尽,亦非仓卒可明。要在读古书多,从事于考索者久,乃能善用之而寡过也。辨古书真伪,古事信否之法,梁任公《中国史学研究法》《史料搜集》一章,言之颇详,可资参考。惟其书为求初学了解起见,言之过于确凿。一似有定法可循,执此若干条,便可驾驭一切者,则不免俗所谓“说杀”之弊耳。大抵所谓辨伪者,伪字之界说,先须确定,而今人多不能然。其所谓伪者,忽而指其书非古物,忽而泥于用作标题之人,谓其语非其人之所能出,遂概断为伪物。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摘《管子·小称篇》记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嫱、西施,而指为伪作之类。其实由前之说,古书之伪者并不多。以伪书仍各有其用也。如前所述,《鬼谷子》全为伪书,无用。《列子》《孔子家语》,则仍各有其用。由后之说,则古本有一家之学,而无一人之言,凡书皆荟萃众说而成,而取一著名之人以为标题耳;而辗转流传,又不免有异家之书羼人。此古书之所以多错乱。然编次之错乱是一事,书之真伪又是一事,二者固不容相混也。

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盖在财产私有之世,事无不为稻粱之谋。而轻脱自憙,有意作伪,以为游戏者,亦非无之。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即如殷墟甲骨,出土不过数十年,然其真伪已屡腾人口。25迨民国十七年(1928),中央研究院派员访察,则作伪者确有主名;而市肆所流行,真者且几于绝迹。见《安阳发掘报告书》第一期《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田野考古报告》第一期《安阳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字》。晚近众目昭彰之事如此,况于年久而事昧者乎?古物真伪,若能据科学辨析,自最可信。然其事殊不易如殷墟甲骨,其刻文虽伪,而其所用甲骨则真。无已,惟有取其发见流传,确实有据者。次则物巨功艰,为牟利者所不肯为,游戏者所不愿为者。又次则古物不直钱之地,较之直钱之地为可信;不直钱之世,与直钱之世较亦然。过此以往,则惟有各抒所见,以俟公评而已。26至今世所谓发掘,自无作伪之弊,然其事甫在萌芽,所获大少。亦且发掘之物,陈列以供众览者少,报告率出一二人,亦又未可专恃。藉资参证则可,奉为定论,则见弹而求鸮炙,见卵而求时夜矣。

第三章 民族原始

中国民族缘起,昔时无言及者。此不足怪也。民族缘起,必在有史之前。十口相传,厥惟神话。此本非信史。亦且久而亡佚。世界民族,有能自言其缘起者,率由邻族为之记述,吾国开化最早,则又无之。亦且昔时之人,于域外地理。既即以国为天下,复安知族自何来?其以为振古如斯,亦其势耳。自瀛海大通,国人始知世界之大,吾国不过居其若干分之一;而近世诸民族,其初所依止者,亦多非今所栖息之乡;而目光乃一变矣。

凡一大民族,必合诸小民族而成。后来所同化者虽多,而其初则必以一族为之主。同化之后,血统实已淆杂,而此一族之名,与其文化之骨干,则巍然独存。此不易之理也。为吾国民族之主者谁乎?必曰汉族。

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昔时民族国家,混而为一,人因以一朝之号,为我全族之名。自兹以还,虽朝号屡更,而族名无改。如唐有“汉、蕃”之称,近世亦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是也。近之论者,或谓汉为朝号,不宜用为民族之称。吾族正名,当云华夏。然夏为朝号,与汉无殊。华族二字,旧无此辞;27日人用之,义同贵胄。中国今日称名,往往借资东土,设使用此二字,两义并行,亦有混淆之虞。又似合中华全国之民,而称为一族者,则对满、蒙、回、藏诸族,又将无以为称。夫称名不能屡更,涵义则随时而变。通行之语,靡不皆然。若执一辞之初诂訾今义为不安,则矢口陈辞,悉将触禁,固哉之诮,在所难辞矣。

研究吾族缘起者,始于欧洲之教士,而东西各国之学者继之。其说,略见蒋智由《中国人种考》、刊清末之《新民丛报》中,后上海亦有单行本。何炳松《中华民族起源新神话》中。见《东方杂志》二十六卷二期。多无确据,且有离奇不可思议者。国人罕读外籍,初亦不之省也。清末,译事渐起。时则有日人白河次郎、国府种德者,著《支那文明史》。东新译社译行之。易名《中国文明发达史》。说主法人拉克伯里(TerriendeLacouperie)。谓中国民族,来自巴比仑。以两族古代文化,曲相附会,绝不足信。国人以其新奇可喜也,颇有称述之者。又或以其说为蓝本,而自创新说,其引据杂乱,虽少愈于外人,实亦一邱之貉耳。28如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以西王母为华夏宗国,谓在小亚西亚。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谓西史之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称为大夏,而《吕览·古乐》,谓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取竹于大夏之西,其地实为汉族故国等是。甚有以《列子·黄帝》华胥之国相附会者。予昔亦主汉族西来之说。所举证据:为《周官》春官大宗伯典瑞《郑注》,谓地祇有神州之神,与昆仑之神之别。入神州后仍祀昆仑,可见昆仑实为汉族故国。昆仑所在,则初信《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案古图书,河源出于昆仑”之说,谓汉代去古未远,武帝所案,必非无据,昆仑必今于阗河源之山。既又疑重源之说,于古无征,谓《禹贡》黑水,即今长江上源,故此水古名泸水,黑水西河惟雍州者,雍州西南界,抵今青海木鲁乌苏。华阳黑水惟梁州者,梁州西界,抵今西康金沙江也。然则古之昆仑,必即今黄河上源之山矣。自谓所据,皆为雅言。由今思之,河出昆仑墟,盖古代谬悠之说。实与阆风、县圃等,同为想像之辞,未容凿求所在。即黑水亦然。作《禹贡》者,于西南地理,初不审谛,根据传说,率尔书之耳。《郑注》据《疏》本于《括地象》。纬候之作,伪起哀、平,则正西域既通后之所造也。夫民族缘起,必远在有史之前,而诸说皆以故书为据,且多不可信据之书,其无足采,不俟言矣。今故不更广征,以免繁冗。

民国以来,发掘之业稍盛。乃有据考古之学,以言吾族缘起者。发掘所得,以河北房山县周口店之遗迹为最古。其事实始于民国纪元前九年。先是有德医家哈白勒(Dr.K.A.Haberer)者,尝在北平买得龙骨,以寄其国明星大学教授舒罗塞(Prof.Max Schlosser)。是年,舒氏于其中得一臼齿,谓为人类或类人猿之遗。因谓人类元始,或可于中国求之。以其物得自药肆,来历不明,人不之重也。入民国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兼考古生物。十二(1923)、十三年(1924)间,师丹师基(Dr.O.Zdansky)在周口店得化石。以寄瑞典阿不萨拉大学教授韦满(Prof.C.Wiman)。十五年(1926),又得前臼齿、臼齿各一。研究之后,断其出于人类。是年,瑞典太子来游北平,世界考古学会会长也。北平学术团体,开会欢迎。安特生(Dr.J.G.Andersson)即席宣布其事,名之为北京齿(Peking tooth),而名生是齿者为北京人(Peking man)。十六年,步林(Dr.B.B.Bohlin)又得下臼齿一。步达生(Dr.Davidson Black)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亦断为人齿,而名生是齿者曰北京种中国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案叶为耽名之曰震旦人。见所著《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商务印书馆本。后又续得牙床、头骨等。事遂明白无疑,为科学家所共信矣。案人类遗骨之最古者,当推爪哇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西元千八百九十一二年间,发见于爪哇之突林尼(Trinil)。次则皮尔当之曙人(Eoanthropus Dawsoni)。北京人之形体,据科学家说,当在猿人之后,曙人之前,距今约四十万年,自不能谓与中国人有关系。然真人(Homo sapiens)之出现,约在距今二万五千年前。其时有所谓克罗麦曩人(Cro Magnon race)者似系白种之祖。格林马底人(Grimaldi race)者,似系黑种之祖。而黄种之祖,则无所见。林惠祥云:有史时代,黄种率在亚洲之东。自新疆以西,即为白人。然则有史之先,非有极大迁徙,黄种即当生于东方。人类学家有所谓“文化区域(cultural area)”者,谓文化传播,苟不受阻阂,向四方之发展必均;而其缘起之地,则在其中点。文化与种族相连,亦可借以论种族。新疆为黄种西界,而美洲土人,亦为黄种,则其东界实在美洲。黄种发祥,当在二者之中,即亚洲东境。见所撰《中国民族史》第三章。此说颇有见地。北京人之发见,虽与中国民族无涉,仍可资以讨论黄种之缘起矣。然人种缘起是一事,民族缘起又是一事,要与中国民族无关也。美国人类学家,或谓:一百万年前,北极一带,气候甚暖,哺乳动物,皆原于是。其后气候稍变,动物南迁。时则中亚地尚低平,为半热带林木所覆蔽。猿类仍依榛莽,人类渐人平地。人、猿之分,实由于此。夫动物既由北而南,则原人亦或初居于北。北说陆懋德主之,见所撰《文化史》,载《学衡杂志》第四十一期。因之,迩来美国探险队,屡游蒙古,探索甚殷。得大动物遗骸甚多。亦有各时代及极古器物。然人类遗骸,卒无所得,则证据究尚不足。抑即有所得,亦为荒古之事,以论人类缘起则可,以论中国民族原起,仍渺不相涉也。近岁发掘之业,使中国民族原起,更生新说者,莫如民国十年(1921)辽宁锦西沙锅屯,河南渑池仰韶村;十二(1923)、十三年(1924)甘肃临夏、旧导河县。宁定、民勤,旧镇番县。青海贵德,及青海沿岸之役。皆地质调查所所掘。此诸地方,皆得有采色陶器。与俄属土耳其斯单及欧俄、意、希、东欧诸国相似。与安诺(Anau)、在俄属土耳其斯单阿思嘉巴(Askabad)附近。苏萨(Susa)波斯旧都。在西南境,近海。两处尤酷似。安特生因谓中国民族,实自中亚经南北两山间而抵皋兰。见所著《甘肃考古记》,及《地质丛报》中《中华远古之文化》。曾友松《中国原始社会探究》主之。谓邃古中亚,温暖宜人。后直冰期,为所掩抑,民乃迁移。西南行者,经小亚细亚入非洲。东北行者,入外蒙古、西伯利亚、美洲,南行者入印度、南洋群岛。东南行者入中国以及日本。冰期既逝,气候稍复。远出者或复归,或遂散播。时当旧石器之高期。久之,还归者复四出。或适北欧,或由里海至两河间,阿母、锡尔。或至非洲,或走蒙古、西伯利亚。其居巴勒哈什湖、伊犁河畔者,则中国民族也。其时西北山岭,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人以田猎为业。迨入塔里木河流域而知渔。时当新石器初期。及其中期,则入甘、青、宁夏。至末期,乃向绥远、陕西,东至山西、河南,西南至西康。此时渐事农牧,其文化中心在甘肃。及石铜兼用之世,则进入湖北、安徽、山东,而其文化中心在河南。故甘、青遗址,为新石器、紫铜器两期,仰韶村、沙锅屯略同,而河南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则在青铜器之世也。《甘肃考古记》,综诸遗址,分为六期,见下章。是说也,论者称为新西来说。见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缪凤林、金兆梓驳之。谓安特生以仰韶采陶与欧洲及土耳其相似,而疑其同出一原,尝以其说质施米特(H.Schmidt),德国考古学家,尝在安诺研究者。施米特不以为然。斯坦因(Sir Aurel Stein)考古新疆,得汉、唐遗物甚多,先秦物则一无所有。采陶之术,起于巴比伦,事在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其传至小亚西亚,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至二千年。传至希腊,则在二千年至一千年间。阅时皆在千年以上。河南、甘肃,初期皆无铜器,度其时必早于西元前二千五百年,何以传播反速?且安诺、苏萨,皆有铜器,范金之术,何不与制陶之技并传乎?夫文化果自西来,则必愈东而愈薄。甘肃陶器,安特生固谓其采色、图案,皆胜河南,然又谓陶质之薄而坚,及其设色琢磨,皆在河南之下,因此不敢坚执二者之相同,则谓其来自西方,似无确据。吴金鼎《高井台子三种陶器概论》,谓甘、青陶器,实与河南、山西不同,载《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又中国文化,苟与西方关系甚深,则种族之间,亦必有关系,何以仰韶村、沙锅屯人骨,步达生又谓与今华北人相同乎?缪氏文曰《中国民族由来论》,见《史学杂志》二卷二、三、四期。金氏文曰《中国人种及文化由来》,见《东方杂志》二十六卷二期。步达生之说,见所著《奉天沙锅屯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与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然则新西来说,似亦未足据也。近数年来,又有主张中国民族,起自东南者。其原,由于江、浙、山东古物之发见。民国十九年(1930),南京古物保存所在栖霞山西北甘夏镇,发掘六朝陵墓。卫聚贤主其事。得新石器时代石器数事。是年,山东古迹研究会发掘历城城子崖;二十二年(1933),又与中央研究院合掘滕县安上村;皆得有黑色陶器。其甲骨则类殷墟。二十四、五(1935、1936)两年,江苏武进之奄城,金山之戚家墩,吴县之磨盘山、黄壁山,浙江杭县之古荡、良渚,吴兴之钱山漾,嘉兴之双桥,平湖之乍浦,海盐之澉浦,屡得新石器时代之石器及陶器。杭县有黑陶,与山东所得绝相类。于是东南与西北之文化,得一沟通之迹。南京、江、浙陶器,文理皆为几何形,山东邹县及二十六年(1937)福建武平所发现者亦然,与河域陶器,为条文、席文者,迥不相同,而与香港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陈列。及辽宁金县貔子窝民国十六年(1927),日本滨田耕作所发掘。所得,转若相类。台湾番族陶器文理,虽与此殊科,服饰犹极相似。西南苗族,制器之技殊拙,其制几何形图案则工。滨田耕作云:山东、辽宁,皆有有孔石斧。陕西亦有之。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沿岸,则有有孔石厨刀。大洋洲木器所刻动物形,或与中国铜器相类。北美阿拉斯加土器,亦有似中国者。见所著《东亚文化之黎明》。汪馥泉译,黎明书局出版。松本广信谓印度支那及日本远州、武圆,皆有有肩石斧,古代铜鼓,或绘其形。见《人类学杂志》。又太平洋沿岸及南洋群岛,皆有有沟石斧,而二十年(1931)林惠祥在厦门,二十六年(1937)梁惠溥在武平拾得石锛,背亦有沟。见陈志良《福建武平石器》。则古代文化,与东南洋之关系,殊为深切。中央研究院自十七年(1928)以后,迭在河南发掘。濬县之辛村,巩县之塌坡,皆获有黑陶。安阳侯家庄,溶县大赉店,则黑陶采陶并有。而其时代,黑陶在后,采陶在先,可见东西两文化交会之迹。卫聚贤云:河域陶器,皆为条文、席文,惟殷墟兼有几何文。江、浙石器时代,有戈、矛,有钺,南洋土人亦有钺。河域皆无之,殷墟独有。见所著《殷人自江浙徙河南》。予案《诗·商颂·长发》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即《史记·殷本纪》“汤自把钺,以伐昆吾”所本也。可见殷人用钺甚旧。又云:今世所谓采陶者,以红色为地,饰以黑文,即《韩非子·十过篇》所谓“禹之祭器,朱染其内,黑画其外”者。甘肃所出,地为浅红色。间有深红,则类于紫。所画黑色既浅,笔画亦粗。仰韶村及山西夏县西阴村十五年(1926)清华大学研究院所发掘。所出,则红色分深浅两种,较甘肃为鲜明。所画黑色较深,笔画亦细。又有画白色者,为甘肃所无。《史记·五帝本纪》言舜陶河滨,《左氏》襄公二十五年,谓虞阏父为周陶正,则虞人善陶。虞即吴,殷人起于东南,盖亦善陶。河南、山西陶器,盖参以殷人之技,故其制益精。见所著《中国古文化自东南传播于黄河流域》及《浙江石器年代讨论》,皆载《吴越文化论丛》中。罗香林云:日本畿内、北陆、山阴、山阳、四国、九州,皆有铜铎,安艺则与铜剑并出。此物中国古代亦有之,《淮南子·缪称》谓“吴铎以声自破”,《盐铁论·利议》谓“吴铎以舌自破”是也。晋愍帝建兴四年(316),晋陵今武进尝得之。见所著《古代越族文化》。予案此物传人河域,盖即木铎之祖。29河域少金,乃改用木。东南用青铜器,早于河域,见下章。卫聚贤云:河域无锡,江苏之无锡县,旧说谓周、秦间产锡,古语云:有锡争,无锡平,汉乃以无锡名县。古南方所用锡,盖在于是。见所著《殷人自江浙徙河南》。亦见《吴越文化论丛》。予案卫说是也。无盖语辞,谓无锡平有锡争,则后人附会之语。良渚陶器之形,或为商、周铜器之祖。金祖同谓古器之回文,实自水浪而渐变,见所著《金山访古记》。秀州学会景印本。水浪文固当起于缘海之地。今河南发掘,既多贝类,有以为饰者。有以为币者。其大者或以为饮食器。又有水牛遗骸;又甲骨文中,已有米麦字;见《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皆足征其原起东南。滨田耕作云:甘、青、仰韶村、沙锅屯采陶,所绘皆动物形;所用颜色,同于中西亚。貔子窝亦有采陶,所绘皆几何形,颜色较劣,易剥落。此采陶亦石器时代物,可上推至西元前数千年。陈志良在南京,曾得一采色陶球。卫聚贤在镇江大谷山,亦曾得采色陶片。询诸土人,谓类此者尚多。见卫聚贤《江苏古文化时期新估定》。附刊《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探报告》后。吴越史地研究会本。则东南亦有采陶,不待西方之传播,安特生之论,自未可偏据也。

谓西方文化,曾传播于东方,亦非无征不信之论。然其时代,则有可商榷者。当西元前数世纪至后一世纪之间,有所谓斯西亚文化者。其原出于斯西亚民族(Sytuirn)。地在黑海北之草原,东暨叶尼塞河上流。亦或称斯西亚西伯利亚文化。属于青铜器时期。今绥远一带,有其遗迹。故又或称为斯西亚蒙古文化焉。其前乎此者,则为新石器时代,甘、青采陶,与之相似者也。商、周铜器,文理或原于动物形,如螭龙饕餮之类。或谓实本于斯西亚。然此等文化,盛行于西伯利亚,其年代尚后于周,而我国铜器之饰,殷时业已盛行矣。况斯西亚所绘皆大动物,其形生动猛鸷,我国古铜器,则殊不然乎?李济《殷商陶器初论》。朔垂文化,现经中外人士,累加勘察,大体已可概见。自长城以北,可分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三种。打制石器,西至新疆,东至东三省,遗迹环绕沙漠。细石器限于兴安岭以西。其时代遗物,或类西伯利亚及北欧,亦有类西南亚及中欧者。此两种石器,皆猎牧民族所为。惟磨制石器,出于河域之农耕民族。多与有孔石斧及类鬲之土器并存,与山东龙口所得者极相似,可以知其所由来。打制石器,多在西辽河、松花江以北。辽河下流及老哈河流域,则打制、磨制,二者并存。磨制石器,北抵黑龙江之昂昂溪,东至朝鲜北境。可见此三种文化之分野。西南亚之文化,尝西至甘、青,东至绥远,自系事实,然其时代,必不能早于东南方,亦非中国文化之骨干也。民国十七年(1928),洛阳东北金村,因大水发见古墓,其钟之文理,近于安徽寿县之铜器。铜器则错以金银,并嵌以水银像。其像颧骨甚高,日本原田淑人、梅原末治,皆断为胡人。此亦一东西文化交会之迹也。其墓,论者谓属战国时,未知信否。即如所言,自考古学言之,为时亦已晚矣。滨田耕作云:鬲为中国所独有,盖鼎之所自出。辽东甚多,仰韶亦有,甘、青前三期无之,第四期乃有,至第五期则多矣。此可见东方文化,传播于西方之迹,并可略考其时代也。

中国文化,原于东南湿热之区,江海之会,书史所载,可为证据者本甚多。如食之主子鱼与植物也;衣之用麻丝,且其制宽博也;人所聚处曰州;其宫室则以上栋下宇,革陶复陶穴之风也;币之多用贝也;宗教之敬畏龙蛇也皆是。西洋文化,始于埃及,继以巴比仑,更继以波斯,又继以叙利亚,希腊,迦太基,盖事同一律矣。然泛言东南,则将与马来人混,是亦不可无辨也。马来即古越人,亦为吾族分支之一,然与汉族自有区别。有史以来,北族辫发,南族断发,中原冠带,其俗执之甚固,度非一朝一夕之故,一也。黥额文身,本系一事。五刑之黥,盖起于以异族为奴隶,其后则本族之有罪者,亦以为奴隶,而侪诸异族,乃亦黥其额以为识。以此为异族之识,则吾族本无此俗可知,二也。马来之俗,最重铜鼓,吾族则无此物,三也。殷墟有柱础人,文身,见《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此可谓殷人起自东南,效越人瑑刻之技以为饰耳,不可谓殷人有文身之俗也。梁任公谓今福建人骨骼肤色,皆与诸夏异;见所撰《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林惠祥谓闽人体质,颇类马来;见《中国民族史》第六章。则后世自不能无混合,此且恐不止闽人。然在古代自各异,清野谦次谓貔子窝人骨,类今华北人,与仰韶村、沙锅屯亦极相似。可见汉族自为一支,东西两种文化,并为其所吸受也。

尔雅·释言》曰:“齐,中也。”《释地》曰:“自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人为大蒙。”可见吾国古代,自称其地为齐州。济水盖亦以此得名。《汉书·郊祀志》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其初实以泰岱为中。故《释地》又云:“中有岱岳。”《礼运》谓“因名山以升中于天”,此古封禅告成功者之所以必于是也。齐州即后世齐国之地,于《禹贡》为青州。在九州中偏于东北。然《尧典》又有“肇十有二州”之说,则北有幽,西北有并,东北有营;古代西南封,必不如《禹贡》之恢廓,其地固略居封域之中矣。李济谓城子崖之黑陶,实起自缘海。《城子崖发掘报告序》。何天行谓城子崖及杭县黑陶,皆不及日照所出。见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本。施昕更亦谓杭县黑陶传自山东,时代较后。见所著《杭县第二区遗址文化试掘简录》,在《吴越文化论丛》中。可见汉族缘起,必在震方也。

第四章 古史年代

历史之有年代,犹地理之有经纬线也。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在何时。举一事而不知其时,即全不能知其事之关系矣。然历史年代,有难言者。今设地球之有人类,为五十万年,而列国史实,早者不越五千年,有确实年代者,又不及其半,是则事之有时可记者,不及二百分之一也。况于开化晚者,所记年代,尚不及此;又况蒙昧民族,有迄今不知纪年之法者邪?

吾国史籍,纪年始于共和,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早于西人通用之纪元八百四十一年,不可谓不早。纪年虽可逆计,究以顺计为便。国史确实年代,既早于西元近千年,苟无公用更善之法,自以率旧为是。以孔子生年纪元,后于共和二百九十年。若以黄帝纪元,则其年代绝不确实矣。乃近人震于欧、美一时之盛强,欲弃其所固有者而从之,称彼所用者为世界公历。夫东西文化,各占世界之半,彼之所记者,亦一隅之事耳,何公之有?近数百年来,西洋文化,固较东洋为发皇,然此乃一时之事,安知数十百年后,我之文化,不更优于彼?况于中西历法不同,舍旧谋新,旧籍月日,无一不须换算,其烦重为何如?又况旧史有祇记年月而不记日者,并有祇记年而不记月日者,又将何从换算邪?

韩非·说难》云:“《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君而取国者众矣。”宣王元年(前827),后于共和纪元十有四年。《史记·三代世表》曰:“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具。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春秋》托始鲁隐公元年(前722),实周平王四十九年,后于共和元年(前8430)百十有九年。足征古史纪年,起于西周末造,史公之作,自有所本也。

古史年代,见于《尚书》者:尧在位七十载而咨四岳,四岳举舜,后二十八载而殂落。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尧典》今本《舜典》。殷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高宗五十有九年。祖甲今文以为大甲。三十有三年。其后嗣王,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无逸》。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洛诰》。穆王享国百年。《吕刑》。盖所谓“或颇有”者也。案古人言数,多不审谛。《大戴礼记·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荣伊之言,固已荒诞,孔子之言,虽稍近理,亦岂得实?又《小戴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果如其言,文王死时,武王年已八十七;周公为武王同母弟,极小亦当七十;而犹能诛纣,伐奄,有是理乎?盖古人好举成数。此在今人,亦有此习。特今人所举成数,至十而止,古人则并及于百耳。明乎此,则知《尚书》所举尧、舜之年,皆适得百岁,亦举成数之习则然,非事实也。《诗·生民疏》引《中候握河纪》云:“尧即政七十年受河图。”《注》云:“或云七十二年。”案尧立七十年得舜,辟位凡二十八年,则尧年九十八。若言七十实七十二,则适百岁矣。《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此即《尧典》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之说。古者三十而有室,四十曰强仕,过三十即可言四十,故舜以三十登庸。相尧亦历一世,中苞居丧二年,则践位必六十一。自其翼年起计,至百岁,在位适三十九年也。舜相尧历一世,则尧之举舜,不得不在年七十时矣。然则《尚书》之言尧舜,盖先億定其年为百岁,然后以其事分隶之耳。《文王世子》之言,亦以文王为本百岁。盖凡运祚非短促者,皆以百岁言之也。昔人言君主年岁,于其在位之年,及其年寿,似亦不甚分别。《周书·度邑》载武王之言曰:“惟天不享于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此言似自文王时起计,以文王受命称王也。然则享国五十,乃以年寿言之。文王之生武王,假在既冠之后,则文王死时,武王年三十余,周公当不满三十。《无逸》历举殷、周贤王,享国长久者,以歆动成王,而不及厥考,明武王年寿不长。《中庸》言武王未受命,盖以其克殷后未久而殂,非谓其受命在耄耋时也。高宗享国,《汉石经残碑》作百年,《史记·鲁世家》作五十五年。盖当以《石经》为是。《吕刑》言穆王享国百年,而《史记·周本纪》谓“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又云:穆王立五十五年崩;事同一律。今之《尚书》,必后人所億改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年数巧合,当无讹谬。刘歆以为文王受命九年而崩,贾逵、马融王肃韦昭皇甫谧皆从之。见《诗·文王疏》。盖以《周书·文传》,有文王受命九年,在鄗,召大子发之文,九年犹在,明其七年未崩。案《史记》谓文王受命七年而崩,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年代与刘歆异,而谓再期在大祥而东伐同。《伯夷列传》曰:“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岂有再期而犹未葬者?《楚辞·天问》曰:“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淮南·齐俗》曰:“武王伐纣,载尸而行,海内未一,故不为三年之丧始。”然则武王当日,盖秘丧以伐纣;后周人自讳其事,谓在再期大祥之后;然文王死即东兵,犹为后人所能忆,其事终不可讳;作《周书》者,遂误将文王之死,移后二年也。此等零星材料亦非无有。然前后不相衔接,无从整齐排比,孔子之所以弗论次也。

然共和以前,年代虽不可具知,其大略,儒家固犹能言之。《孟子·公孙丑下篇》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尽心下》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韩非子·显学篇》言:“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乐毅《报燕惠王书》,称昭王之功曰:“收八百岁之畜积。”其说皆略相符会,盖必有所受之。刘歆作《世经》,推校前世年岁,唐七十,虞五十,夏四百三十二,殷六百二十九,周八百六十七,后人虽多议其疏,后汉安帝时,尚书令忠,訾歆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记》,差缪数百。杜预、何承天亦皆讥之。见《续汉书·律历志》及注。然其大体,相去固不甚远。由其略以古人之言为据也。若张寿王、李信治黄帝调历,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前78)汉昭帝年号。六千余岁;宝长安、单安国、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皆见《汉书·律历志》。则大相径庭矣。《汉志》言寿王移帝王年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盖所谓言不雅驯者,固不当骛异而疑习见之说也。

共和以前年岁,亦间有可考者。如《史记·晋世家》云“靖侯以来,年纪可推”;《汉书·律历志》言“春秋殷历,皆以殷,鲁自周昭王以下无年数,故据周公、伯禽为纪”;又《史记·周本纪》,载厉王立三十年而用荣夷公,三十四年,告召公能弭谤,三年而国相与叛袭王是也。然此等必断续不完具;亦且诸说相校,必有龃龉而不可通者;如《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纪秦诸君在位年数,即有异同。一国如是,众国可知矣。此史公所以不为之表也。

言上古年代者,至纬候而始侈,盖汉人据历法所造也。《广雅·释天》云:

“天地辟设,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曰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流讫。”王念孙校改为疏讫。《书序疏》引《广雅》作流讫。《校勘记》云:“流讫王本改疏讫。”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凡世七万六百年当作纪卅二万七千六百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脩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二说十纪之名相同,循蜚脩飞,因提回提,流记流讫之不同,当系字误,惟无由知孰正孰误耳。而年数互异。案《续汉书·历志》,载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议历法,谓《元命苞》《乾凿度》,皆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诗·文王疏》引《乾凿度》,谓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文王》以西伯受命;则《广雅》实据《元命苞》《乾凿度》以立言。《路史余论》引《命历序》,谓自开辟至获麟,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则《三皇本纪》所本也。《汉书·王莽传》:“莽改元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三统历以十九年为章,四章七十六年为蔀,二十蔀千五百二十年为纪,三纪四千五百六十年为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者,一元与六百十三相因之数;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者,三万六千与九十一相因之数也。盖其所本者如此。

汉人言古帝王世数,亦有甚侈者。《礼记·祭法正义》云:“《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校勘记》云:“《监、毛本》同。《闽本》二千作一千。惠栋校《宋本》同。”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案《诗·生民疏》引《命历序》云“颛顼传九世”,未知孰是。次是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又标题下《疏》引《易纬·通卦验》云:“遂皇始出握机矩。”《注》云:“遂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也。”又引《六艺论》云:“遂王之后,历六纪九十一代至伏羲。”方叔玑《注》云:“六纪者: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序命纪。九十一代者:九头一,五龙五,摄提七十二,合雒三,连通六,序命四。”《疏》云:“谯周《古史考》,燧人次有三姓至伏羲,其文不同。”《曲礼疏》引谯周云:“伏羲以次有三姓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亦纬候既兴后之说也。

《书疏》引《雒师谋注》云:“数文王受命,至鲁公惠公末年,三百六十五岁。”又云:“本惟云三百六十耳,学者多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因误而加。遍校诸本,则无五字也。”案《乾凿度》谓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而文王受命,今益三百六十岁,更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凡二百七十五万九千八百八十二年,较二百七十六万年,尚少十八,则《乾凿度》与《雒师谋》不同。依《乾凿度》,文王受命,当在春秋前四百七十有八岁。若依《世经》,则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即位十一年;周公摄政七年;其明年,为成王元年,命伯禽俾侯于鲁;伯禽至春秋,三百八十六年;文王受命,在春秋前四百十三年也。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集解》引徐广曰:“自共和元年(前841),岁在庚申,讫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凡三百六十五年。”又《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自周乙巳至元鼎四年(前113)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汉之九十四年也。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封周后也。”案《六国表》:起周元王,讫秦二世,凡二百七十年。元王元年(前475),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乙巳,凡二百二十一年。依《史记》年表,共和至赧王,凡五百八十六年;至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则七百四十五年也。《正义·论史例》云:“大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张氏此言,自共和以后,当以《史记》本书为据。共和以前,除舜三十九年,见于本书外,《集解》引皇甫谧:黄帝百,颛顼七十八,喾七十,《御览·皇王部》引作七十五。挚九,尧九十八;《世纪》古帝王年数,伏牺百,神农百二十,少昊百,亦皆成数。惟颛顼、帝喾不然,未知何故。然《御览》又引陶弘景,谓帝喾在位六十三年,《路史》同。六十三加七十八,加九,几百五十,则亦成数矣。此等亦必有其由,惜无可考也。又引《竹书纪年》,谓夏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自汤灭夏以至于受,用岁四百九十六年;《正义》引《竹书》曰:“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七百之七,当系误字。周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正义》皆无异说,亦未尝别有征引,似当同之。依此计算,自黄帝至周幽王,合一千六百十八年。东周以下,依《史记》本书计,至天汉四年(前97),合六百七十四年。两数合计,凡二千二百九十二年。较二千四百一十三,尚少百二十一。未知张氏何所依据也。又《水经·瓠子河注》,谓成阳尧妃祠,有汉建宁五年(172)成阳令管遵所立碑,记尧即位至永嘉三年(309),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北史·张彝传》,言彝上《列帝图》,起元庖牺,终于晋末,凡十六代,一百二十八帝,历三千二百七十一年。亦未知其何据。

《路史》引《易纬稽览图》云:“夏年四百三十一,殷年四百九十六”,此造《竹书》者所据也。造《竹书》者,盖以为羿、浞之乱,历四十年,故益四百三十一为四百七十一。此书真本,盖亦未尝有传于后,唐人所据,其伪亦与明人所造等耳。夫魏史必出于晋,晋史于靖侯以上,已不能具其年数,安能详夏、殷以前?况晋又何所受之欤?受之周欤?周何为秘之,虽鲁号秉周礼者,亦不得闻,而独畀之唐叔?且韩亦三晋之一,何以韩非言唐、虞以来年数,其不审谛,亦与孟子同?即魏人亦未有能详言古代年数者。岂又闷之生人,而独藏诸王之冢中欤?于情于理,无一可通。31故《竹书》而有共和以前之纪年,即知其不足信,更不必问其所纪者如何也。

以历法推古年代,本最可信,然昔人从事于此者,其术多未甚精;古历法亦多疏舛;史籍记载,又有讹误;故其所推,卒不尽可据也。刘歆而后,宋邵雍又有《皇极经世书》,推尧元年为甲辰,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二百六十八年,西元前二千三百五十七年,亦未知其何据。金履祥作《通鉴纲目前纶》用之,元、明以降,《纲目》盛行,流俗言古史者遂多沿焉。

先史之世,无年可纪,史家乃以时代代纪年。年代愈古,则材料愈乏,而其所分时代愈长。看似粗略,然愈古则演进愈迟,变异亦愈少,据其器物,固亦可想见其大略也。分画先史时期,大别为旧石器(palaeolithic age)、新石器(neolithic age)、青铜器(bronze age)、铁器(iron age)四期。旧石器中,又分前后。前期三:曰芝良期(Chellean),其所用器,只有石斧,略别于未经制造者而已。曰曷朱良期(Acheulean),则兼有石刀。芝良期及曷朱良期,皆仅能以石击石,去其碎片,用其中心而已。其时代,约距今七万年至四十五万年。曰墨斯梯灵期(Mousterian),始能用石片,故其锋较锐。初有骨器,而为数甚少。其时代,约距今二万五千年至七万年。后期亦三:曰阿里诺新期(Aurignacian),骨器稍多。始知雕塑,其艺颇为后人所称道。曰苏鲁脱灵期(Solutrean),石器两面有锋。骨器益多,制亦益善。曰马特兰宁期(Magdalenian),此期之用石器,非复以石击石,而有似钻之物,介于其间,故其大小可以自如。此三期,约距今二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六期之后,别有所谓阿奇林期者(Azilian),骨器既衰,石器亦小,考古者名之曰小石器(microlith)。考古者億32想其时,或为用土器之萌芽焉。然陶器之迹无存,故称之曰尾旧石器时期(Epipalaeolithic)。新旧石器之别,非仅以其精粗,亦视其有无弓矢等物以为断,而陶器之有无,尤为考古家所重。有陶器,则视为新石器之始;无陶器,则视为旧石器之终。旧石器时代,大抵恃搜集为生。新石器时代,始知渔猎,多能用火。其末期,且有进于农牧,知用铜者。然紫铜之器,不坚而易坏,故仍列石器期中,至能合铜锡为青铜,乃别为铜器时代也。铜器时代,人以农牧为生。有氏族,新石器时代行图腾制。宗教亦有统系,前此行杂乱之拜物教。人群之规制稍备矣。文字之兴,实在新石器时代之后。故石器时代,适为先史时代,铜器铁器时代,适为有史时代也。以上所论,皆据欧洲考古学家之说,吾国发掘之业,方在权舆,自不能不借助他山,以资推论。然人群进化,异地同符,铢铢而较之,一若不胜其异。苟略其细而观其大,自有一致百虑,同归殊涂者。观其会通,与曲说附会,相似而实不同,固不可以不辨也。

吾国发掘所获遗迹,当列旧石器时代者有五:曰周口店,略视墨斯灵梯期。曰河套,民国十二年(1923),德日进(PèreTeilharddeChardin)、桑志华(PèreE.Licent)所发掘。一为无定河。一为宁夏南之水洞沟。案此外甘肃东境,山西、陕西北境,亦有零星旧石器。曰周口店之上洞,皆在旧石器后期。河套遗迹较古,盖在后期之始。上洞骨器制作颇精,饰物技艺亦优,当在后期之终,于黑龙江呼伦之达赖湖为近。亦德日进、桑志华所掘。达赖湖及广西桂林武鸣遗迹民国二十四年(1935),杨锺健、裴文中与德日进同掘。皆在尾旧石器时期。然武鸣有一石器步日耶(H.Breuil)以为系属重制,则其前,尚当有更古之旧石器时期也。新石器时代,甘、青及河南遗迹,安特生分为六期:曰齐家期,约在西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千二百年。曰仰韶期,自三千二百年至二千九百年。曰马厂期,自二千九百年至二千六百年。

为新石器及石铜过渡时期。曰新店期,自二千六百年至二千三百年。曰寺洼期,自二千三百年至一千年。曰沙井期,自二千年至一千七百年,则入铜器时期矣。铜器时期,南方似较北方为早。良渚钱山漾,皆有粗制石器。钱山漾尤多。而古荡有孔石斧,似用铁器旋转而入。又多石英器,其质甚坚,非金属不能穿凿,则已在石铜兼用之期。可见南方文化,历时甚长。惜乎发掘不多,时代尚难推断。然北方之知用铜,系由南方传授,则似无可疑者。殷人起子东南,已如上章所述。殷墟铜器,据地质调查所所化验,含锡逾百分之五;中央研究院所化验,含锡逾百分之十;其为青铜器无疑。日本道野松鹤,分析其若干种,以其中不含锡,指为纯铜器时期(copperage)。梅原末治则云:其中虽不含锡,而含铅、铁、砒素颇多,兵器则仍含锡。然则他器之不含锡,盖由中原锡少而然。抑铜锡器之始,必用为兵,久之乃以为他器。殷墟之兵,文理悉类鼎彝,盖非以资实用,则其进于铜器时代久矣。见所著《中国青铜器时代考》。胡厚宣译,商务印书馆本。予案《越绝书》载风胡子之言,谓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又载薛烛之言,称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见《外传·宝剑篇》。则石铜二器之递嬗,昔人早已知之。33南方所用者,确系铬合铜锡,亦无疑义。《史记·李斯列传》,斯上书谏逐客,云“江南金锡不为用”,亦可见南方制器,兼用铜锡。古书皆言蚩尤制兵,虽不审谛,要非绝无根据。然则南方之知用铜,尚在黄帝之先。夏以后,其技乃稍传于北,故有铸鼎象物之说。《左氏》宣公三年。黄帝与禹,年代皆略有可考,则南方之知用铜,其年代亦可微窥也。今安阳之小屯村,十七年(1928)后,中央研究院陆续发掘。地质凡分三层:下层为石器,中层为石铜过渡之期,上层为铜器。历城之城子崖,地质亦分二层:下层为新石器,上层为铜器。小屯殷墟,城子崖为谭国故址,则铜器之传布于河域,年代又略可推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传说中最早之帝王,莫如盘古。其说见于《三五历记》者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五运历年记》曰:“元气鸿蒙,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皆据《绎史》卷一引。《述异记》则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又云:“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案此诸说,显有不同。《述异记》首两说,与《五运历年记》之说,原本是一。此说与《三五历记》之说,并已窃印度传说,加以附会。《述异记》所谓先儒说者,与此似同实异,而与其所谓古说者,所本相同,盖中国之旧说也。至所谓吴、楚间说者,则又颇含史实,非尽神话。何以言之?

案印度古籍,有所谓《厄泰梨雅优婆尼沙昙》(Aitareya Upanishad)者。其说云:太古有阿德摩(Atman)先造世界。世界既成,后造人。此人有口,始有言,有言乃有火。此人有鼻,始有息,有息乃有风。此人有目,始有视,有视乃有日。此人有耳,始有听,有听乃有空。此人有肤,始有毛发,有毛发,乃有植物。此人有心,始有念,有念乃有月。此人有脐,始有出气,有出气,乃有死。此人有阴阳,始有精,有精,乃有水。又《外道小乘涅槃论》云:“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惟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形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摩登伽经》云:“自在以头为天,足为地,目为日月,腹为虚空,发为草木,流泪为河,众骨为山,大小便利为海。”《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及《述异记》第一二说,其为窃此等说,加以文饰而成,形迹显然,无待辞费。至其所谓先儒说者,虽若与此是一,然以盘古氏为生存,而不谓其已死,则显与其所谓古说者,同出一原,而与其第一二说,迥不相侔也。《路史·初三皇记》,谓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晴,此即《述异记》所谓古说,尚存于宋时者。《山海经·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此即一事而两传,与《述异记》所谓先儒说及古说相似,足见其为中国旧说。吴、楚间说,明言盘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国,其人犹以盘古为姓;则人而非神矣。古氏族酋长,往往见尊为神,然不害于实有其人。故所谓吴、楚间说者,与所谓先儒说、古说,并不相悖。所谓先儒说古说者,虽涉荒怪,亦不能以此而疑吴、楚间说之凿空,不含史实也。然则所谓盘古氏者,必南方民族所共尊之古帝;南海中之盘古国,后虽僻处遐方,在古代,或实为南方民族之大宗矣。

《后汉书·南蛮传》,有所谓盘瓠者,以为高辛氏之畜狗,长沙武陵蛮之祖,此与盘古本渺不相涉,夏曾佑始谓与盘古是一,谓吾族误袭苗族神话为己有。见所著《古代史》。予昔亦信其说,今乃知其非是而不可以不辩也。夫夏氏之疑,乃谓吾族古帝,踪迹多在北方,独盘古则祠在桂林,墓在南海耳。吾族开化,实始于南,不始于北,已如第三章所述。然则古代神话,留遗岭表,又何怪焉?抑《后汉书》盘瓠之说,实仅指武陵一隅,尤显而易见者也。其说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万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王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人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言语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其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此说依据蛮人地理、风俗、言语、服饰、居处及中国待之之宽典,其为秦、汉间人所文饰,显然不疑。《注》云:“今辰州卢溪县西有武山。黄闵《武陵记》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今案石窟前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俗相传,云是盘瓠像也。”《路史·发挥》云:“有自辰、沅来者,云卢溪县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遥望山半,石洞罅启。一石貌狗,人立乎其旁,是所谓盘瓠者。今县之西南三十里有盘瓠祠,栋宇宏壮。信天下之有奇迹也。”《注》云:“《辰州图经》云:石窟如三间屋。一石狗形,蛮俗云盘瓠之像,今其中种有四:一曰七村归明户,起居饮食类省民,但左衽。二曰施溪武源归明蛮人。三曰山。四曰仡僚。虽自为区别,而衣服趋向,大略相似。土俗以岁七月二十五日,种类四集,扶老携幼,宿于庙下,五日,祠以牛彘酒,椎鼓踏歌,谓之样。样,蛮语祭也。”卢溪,今湖南泸溪县。自唐至宋,遗迹犹存,种落可指,可见《后汉书》所云,乃一种落之故事,今乃以此推诸凡南蛮,并谓吾族称说,谓他人父,可谓重诬矣。干宝晋纪》,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皆谓蛮族杂糅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见《文献通考·四裔考》。《路史》谓会昌今江西会昌县。有盘古山,湘乡今湖南湘乡县。有盘古堡,雩都今江西雩都县。有盘古祠。成都、今四川成都县。淮安、今江苏淮安县。京兆今陕西长安县。皆有庙祀。又引《元丰九域志》,谓广陵今江苏江都县。有盘古冢庙。固与盘瓠绝不相干。今广西岩峒中,亦有盘古庙。兼祀天皇、地皇、人皇。此盖又受吾族传说改变。俗以旧历六月二日为盘古生日,远近聚集致祭,与《路史》所述荆湖南北,及《辰州图经》所述辰州土俗相类。而闽、浙畲民,亦有奉盘瓠为祖者,其画像仍作狗形。他种落传说,亦有自称狗种者。二者犹绝不相蒙,安得据音读相近,牵合为一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