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顶山地区叫“寨”的村庄名字由来、始建于何时及建设时代背景

 新用户3399U4EQ 2023-10-07 发布于河南

熟知平顶山地名的朋友们都知道,此地区周边有较多的叫“寨”的村庄,如王寨、宋寨、胡家寨、蒲城寨、双峰寨、北关寨等,那么他们为什么如此的叫呢?他们始于何时呢?下面咱就慢慢聊。

城寨的建设并不是一个朝代就建设起来的,不过有几个建寨高峰时代,那就是清朝时期。以叶县为例子,叶县城原在旧县,金、元之际迁至现址(原昆阳县城)。明初尚为土城。正德八年 (1513年),改为砖城。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姚文清又加以补修,环 城挖濠。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李克浊又将城濠加宽加深,引昆水(即灰河)入 内。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叶,城郭被毁。

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知县许鸿翔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再次修筑。城墙外围长1008丈,内围长 905.5丈,高2.6丈,厚1.6丈,上筑城楼4座,角楼4座,敌台5座,南北城门各设 郭楼1座。护城河深3丈,水深1.4丈,昆水自西南流入,抗日战争时期,县城曾几次遭日军轰炸。国民党县政府为防空袭,便于疏散, 1938年下令拆毁城墙,改为环城路。1947年7月,国民党县政府征集16个乡(镇) 的民工又修复城墙,琉浚护城河,加固城防设施。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秩序稳定、城墙逐渐被削平,建起民房,护城河经过治理,至今仍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刘国能筑县城南北关2寨,防御李自成农民军攻城。

以上为不同朝代县城所在地建设的零星寨墙,下面再说说集中建设时期。那就是清朝末期,南有太平军、北有捻军(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横行乡里,民不聊生,为围剿捻军,清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向朝廷建议,采取“以有定制无定”的方针,命令有捻军活动的地方广修寨墙,将人丁、牲畜、粮食集中寨内,由民团固守,破坏捻军忽东忽西飘忽不定的战术。

同治十年(1871年),叶县境内共修筑寨墙65座,即宝田寨、同聚寨、尚书寨、蒲城寨、邓李寨、兴隆寨、人和寨、中和寨、洪庄寨、万全寨、裴昌 寨、连村寨、仁义寨、太康寨、水寨、桃奉寨、长兴寨、长安寨、天德寨、同和寨、仁胜寨、双凫寨、永安寨、天保寨、同心寨、龙泉寨、安集寨、公议寨、桥陈寨、庞家寨、王楼寨、人和寨、灵宝寨、南关寨、尤潦寨、旧县寨、竹溪寨、河阳察、辛店寨、 保合寨、天保寨、龙山寨、保安寨、盘石寨、人和寨、岳楼寨、人和寨、双峰寨、大同寨、三农寨、常村寨、凤台寨、万育寨、河山寨、龙山寨、卞城寨、平定寨、高升寨、北关寨、永安寨、张寨、悦来寨、龙岩寨、永全寨、黄山寨。县境寨墙一般高6米,厚10米,围长1000丈左右,濠宽8丈,寨首领由当地首富充任。

民国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不宁,地方官吏和豪绅富户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屡屡调集民工,除复修原有圩寨外,至1937年,全县增筑10座圩寨,即:房庄寨、赵寨、白庄寨、万井寨、杨庄寨、韩桥寨、王三寨、谷店寨、罗庄寨、竹园寨。

某某寨,是怎么命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如:赵寨是以村庄内居民姓氏命名;辛店寨是以店铺地名命名;河山寨、龙山寨是以当地山峰标志命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安定,上述各寨多已陆续废弃,更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