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五 --- 八

 新用户4541Ay47 2023-10-07 发布于上海

五 漫游生活的第二期

——更多的暴露和批判

李白第一次漫游的时候,不过二十五六岁,现在这一次漫游是四十四五岁了,上一次漫游还比较有一个固定的地方——那就是“蹉跎十年”的湖北安陆,这一次的漫游,却更不固定了,勉强可以称为漫游的中心的,乃是“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舍人雄》)的河南开封以及“爱子在邹鲁”(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的山东单县;上一次漫游,离开了故乡四川,以后再也没回去过,现在这一次漫游,离开了政治中心的长安,以后便再也不曾旧地重游了;两次的漫游统统是在从政和学道的矛盾心理中,但第一次漫游,压倒的力量是从政,而第二次漫游,压倒的力量却变为学道了;第一次的漫游,以入长安的一幕作为结束,后一次的漫游,也有让这漫游告一段落的事件,那就是参加永王璘的政治活动;在第一次漫游时,唐明皇的政治统治,虽然危机四伏,但还没有爆发,这一次漫游,却正是当那危机逐渐成长,最后酿成了所谓“安史之乱”或称“天宝之乱”的时候——李白在不同的经历中,对盛唐统治者的面目是认识更清楚了,批判也更深刻了,可是他自己也老了。

“载客梁园”的期间,为什么在河南开封一带较久呢?这是因为这里是交通的要道,在他北边漫游到河北、山西,西边漫游到陕西邠县,东边常回家到山东瞧瞧的时候,便很容易路过于此了。至于他所以常到山东,那是不只因为他离京以后,又把家安在这里,还因为山东也是道教的一个中心,他要在山东学道呢。

李白在开封一带,发挥了他的豪兴。像《将进酒》中所写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曹植)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里岑夫子大概是岑勋,丹丘生即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友。在好友跟前,他更畅怀痛饮了。因为政治失败,他觉悟到“钟鼓馔玉不足贵”,并因而否定一切,“古来圣贤皆寂寞”。但在这里,却仍有他的自负,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豪气,“千金散尽还复来”;把五花马、千金裘,尽管当去,“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就是他“我浮黄河去京阙”(《梁园吟》)以后的感觉。他又说: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青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伯夷、叔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枚乘司马相如)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方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在这里,他仍是羡慕富贵,不甘于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他并没有死心,他说“欲济苍生未应晚”。可是目前既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地喝酒,拼命地赌。这里是:一方面他觉得应该大量享受,一方面又有一种我来救你们的恩赐观点,“欲济苍生未应晚”。由于长期的漂泊,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由于没有产业(《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赠从弟冽》:“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东作指农事),由于交结在一些流浪人中间,李白是有流民气质的。他的豪气,我们认为正是这方面的表现。在他失意时,便特别明显地流露出来——得意时,就想往上爬了。不过在这里也有与一般出身于中小地主的文人士大夫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之往上爬,乃是希望平地一声雷,一步登天,立刻有大富贵,和帝王几乎平等的——可是这样,就更不容易如意了。

在李白往来于开封、单县时,遇见了当代的大诗人杜甫。确切的年月虽不可知,但从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看来,正是在李白刚刚离开长安,而杜甫也游开封、洛阳时定交的。此后,杜甫便非常熟悉这位“醉舞梁园夜(在开封),行歌泗水春(在山东)”的李白了。“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喜欢谈,李白喝了酒就更无拘无束起来,杜甫更是印象非常深的了。这时李白四十四五岁,杜甫却刚过三十。这两颗文坛巨星的晤聚,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佳话。他们的友情,一如他们的诗歌,永远为后人所记忆着。

杜甫作的《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芜。”这是回忆他们这时在开封之游的。杜甫作的《昔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这是回忆他们这时在单县之游的。高是高适,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年龄约与李白相等。

(1)

和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清)上官周 绘

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般的友爱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可见他们的亲密。后来他们分别了,在春天,杜甫就作有《春日忆李白》诗,在冬天,就又作有《冬日有怀李白》。杜甫非常佩服李白的诗的成就,称为“清新庾开府(庾信),俊逸鲍参军(鲍照)”,“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这些人都是杜甫自己悬想的目标,正是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颇学阴何(阴铿、何逊)苦用心”,“流传江鲍(江淹、鲍照)体,相顾免无儿”,现在拿来比李白的。“飘然思不群”,杜甫很倾倒李白的才思;“酒后见天真”,杜甫很欣赏李白的醉态。

然而杜甫对李白,也不是一味捧场,而没有批评的。他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是看到李白的飞扬骄躁,一事无成,也不知忙些什么,而劝他收敛的。自然,李白自有李白内心的苦闷,也有自己的抱负,因为年龄和经历教养的不同,这时杜甫也有不能完全理解的地方,可是总算尽了劝善规过的友道,所以他们友情日笃了。

传说李白也有一首和杜甫开玩笑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因何太瘦生?(生是语助,好像现在说干吗这么瘦哇?)

总为从来作诗苦

(2) !

就两人作诗的态度不同论,这种玩笑是可能的。

但同时,李白却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是写和杜甫的小别的。又有《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是写别后的思念的——像汶水一样,无穷无尽地流荡着怀想!李白也何尝忘了杜甫?总之,他们的友谊是在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友爱的氛围中成长着。

他们都曾做过北海太守李邕的上宾,都曾留恋过齐鲁的山水。他们的友谊,伴着他们的足迹,特别印上了山东的乡土。

可是李白是有他的心事的。他在山东急于学道。他有《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安陵在唐时属德州平原郡,这是为盖寰替他造“真箓”而写。“真箓”是什么呢?原来是写的天上诸神的名字,还有一些符咒,由学道的人从师傅手里得到,须要天天佩带的。这在道教徒看,是一件大典。盖寰曾经学道于北海仙,北海仙是高如贵,那是更高一层的师傅了。李白以单单受“真箓”于盖寰,还不满足,便又要直接再请北海仙传道箓。他又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诗: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这是用费长房遇见神仙,给他竹杖,竹杖变为龙的故事),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玉京是传说中的天顶)。

北海是现在山东的青州。道教是有层次等级的。现在李白在道教上是更有了进境了。

李白对于学道非常热心,“好道心不歇”(《天台晓望》),“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连梦里也是这一套。他大概学有心得了,就在山东单县家里写起道教的专门论文来,所谓“我闭南楼著道书”(《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呢。

李白在这一个时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和杜甫的友情,以及在学道方面又有了较前更进一步的成就(自然,就我们看,这成就也是荒唐和可笑的)。这两大收获,主要是在山东。

这一个时期,李白相当穷困,他说:“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送侯十一》)是说他在开封的时期就像孔子在陈绝粮的光景。又说:“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是说他在兖州接受一位去职的官吏的一件破棉袍,他竟要像战国时的张禄报答须贾似的不忘恩呢。

他也去过陕西的邠县,但是“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得的是寂寞;而且,“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赠新平少年》),冻得冰冷,新旧朋友也都不帮忙——比在山东的景况还不如!

他似乎到过现在的北京一带,但集中关于这方面留下的文字很少。他的《幽州胡马客歌》《出自蓟北门行》,是用的现成的乐府的题目,不敢说就是真的幽州、蓟北的亲身经验。只有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有“十月到幽州,戈 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的话。他已看出不抵抗的危机,可是“心知不得语”,只好走开。

在北方既不得意,他就又南下漫游了。杜甫怀想他的诗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这时杜甫已经到了长安,这是在公元747年杜甫第二次入长安。李白这时四十七岁了。江东是现在江苏一带。

李白游江苏后,就又到了浙江。这也有杜甫的诗为证:“南寻禹穴(传说禹穴在会稽,就是现在绍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李白漫游江南后,就没有再和杜甫见面。杜甫对于李白也只留在回忆中。

在李白漫游在江南的时候,却又有一位崇拜他的友人赶着找他。这位友人到过开封,到过鲁南,到过江苏,跑了三千多里路,都为了找李白。但李白已经到了浙江的南部永嘉,去看谢灵运诗中所写的山水去了。当李白又回天台山(这是孙绰作《天台山赋》的地方),再到扬州时,两人才见面。这人就是魏万。他们又一块游金陵,游了多时。很奇怪的是,这人“身着日本裘”(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也不知为什么。他们也是“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地友爱着。

李白也很看重魏万,说他一定有大名,叫他到那时候可不要忘了李白和李白的孩子明月奴。 (3) 他叫魏万替他编集子。李白最早的一个集子,就是魏万编的,虽然现在没留传下来。

这时已经到了大乱的前夕了。 (4) 李白的第二期漫游告了结束。李白这时五十四岁(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距自长安出走,已经十一年。

在这一个期间,李白对统治集团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凶残面目,就又有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是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李白非常反对。他这一方面的作品相当多;他惯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用妇女的口吻,反对丈夫出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四首,其三

有时,他也直接写战争的惨酷,反对无意义的战争: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只有“不得已”而被迫抵抗的战争,李白是赞成的。这在天宝之乱时,李白的态度就更明确起来。他那时反对不抵抗政策。我们在下一章,就要提到。可是他反对侵略战争,哪怕是发动自本国。例如751年(李白五十一岁的时候)征云南一事,李白就屡次反对: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本来天下无事)。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忽然纷纷扰扰,打起云南来了)。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用文化教育去团结我们兄弟民族不好吗)?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四

谁愿意征云南呢?不是老百姓,不是士兵,却是那时统治阶级贪官污吏的首领杨国忠。历史上记载,那时因为士兵不愿意去,人民生活又被他们剥削穷了,就用骗的方法。说是放赈发粮,等穷人来领粮了,就捆起来,送前线。

(5)

征云南的结果怎么样呢?二十万人统统死光,没有回来的。杨国忠还捏造胜利的消息呢。过了不久,灾荒就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物价大涨,民不聊生,李白曾写道: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秦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这就是“天宝之乱”前夕的光景,这就是李白所暴露的现实!

像这种无意义的残酷的侵略战争,便宜的只是让一些权贵在对人民的血腥屠杀中升了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这事发生在公元747年,那时李白四十七岁。李白看到功名富贵固然可爱,但这样换来功名富贵是多么可耻!另一方面,像李邕那样耿直的好人,受人欢迎的好人,却被当时统治者借故杖杀(用棒活活打死)了。这事发生在公元749年,李白那时四十九岁。这都是在李白离开长安,十一年的漫游中所看到的新事件。李白不能不厌弃政治活动,于是他的矛盾是逼近解决了;我们听他歌道:

昨夜吴中雪,子猷(晋时王子猷爱吃酒赏雪)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帮闲的一群)。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帮凶的一群)!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旧社会里,作家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的)。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珠名)同。

骅骝(好马)拳跼不能食,蹇驴(跛脚驴子)得志鸣春风。

《折杨》《皇华》(坏的歌曲)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好的歌曲没人听),楚地由来贱奇璞(好的玉石被人贱视)。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引用《诗经》)。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用曾参的故事,说自己生活在流言中伤里)。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董龙是坏人,被杀)!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何必一定做官)?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不愿意同流合污)。

君不见李北海(李邕),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指裴敦复,也是被杖杀的,与李邕同时遇难,都是李林甫玩的把戏)?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早就想逃避当时恶浊的政治旋涡,现在更有决心了)。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白认识了统治者的凶残面目和统治集团的丑态,不能不更有所觉悟了。还是宁过漫游、流浪的日子吧。

可是,当李白漫游到宣城(安徽南部)的时候,矛盾所丛集的“天宝之乱”爆发了。

* * *

(1)  陆侃如《诗史》高生于公元700年(?),闻一多《唐诗大系》高生于公元702年(?)。

(2)  孟棨本事诗》。

(3)  魏万《李翰林集序》。

(4)  魏万《李翰林集序》:“解携(分手)明年,四海大盗……”

(5)  《新唐书·杨国忠传》。

六 “天宝之乱”和永王璘的一幕

——李白的爱国思想

“天宝之乱”的这一年(公元755年),李白五十五岁了。

“天宝之乱”的起因,无疑是由于唐代的统治者唐明皇以及他的周围像杨国忠、王 这般横征暴敛(他们都掌管过财政)的贪官污吏所招致的。我们知道王 的成绩是“务为割剥以求媚,中外嗟怨” (1) ,杨国忠呢,是因为能“聚敛骤迁” (2) ,那就是因为长于剥削而很快升官的。从前已经有人论及“天宝之乱”的一大原因是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而杨国忠是有责任的了:“刻下民以厚敛,张虚数以献状;上心荡而益奢,人望怨而成祸……宇文融首唱其端,杨慎矜、王 继遵其轨,杨国忠终成其乱。仲尼云:宁有盗臣而无聚敛之臣。诚哉是言!” (3)

杨贵妃又有三姊妹,嫁给崔家的称虢国夫人,嫁给裴家的称歌国夫人,嫁给柳家的称秦国夫人,唐明皇称她们为姨。这三位姨,专受贿赂,奢侈无度。她们盖一所房子,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看见别人盖得好的,就把自己盖的拆了,另盖。别人有的房子,也常去霸占。 (4) 杨国忠就是给这般人当账房。

安禄山的势力是怎样起来的呢?那是由李林甫故意培植起来,作为自己政治斗争的本钱的。他用来和杨国忠作对。这都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结果招来了外祸,人民遭殃。

后来王 死了,李林甫死了,大权归了杨国忠。杨国忠既然那样,所以安禄山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乘机蹂躏中原。

在这样腐败的政治底下,官吏是很少抵抗的。安禄山在755年十一月在范阳(现在北京一带)起兵,第二年六月就攻入了长安。到了危急的时候,人民要逃难了,杨国忠却还想把桥烧毁,他是至死与人民为敌的。士兵因为杨国忠的关系,不但不肯作战,连保护唐明皇的性命去逃难也不肯。终于压不过士兵的愤怒,杨国忠是被碎割了,三夫人也被士兵杀了,杨贵妃则由于将士的请求而被绞死。这样,才多少平了人民的怨恨,唐明皇得以逃到四川。

唐明皇统治集团的罪恶固然大,可是人民更不愿意受野蛮的外族的残害。老百姓都不赞成唐明皇不抵抗。老百姓曾对唐明皇说:“您的宫殿在这里,您祖宗的坟墓在这里,您怎么舍了不管,要到哪里去呢?”但唐明皇终于不肯,于是叫太子出来应付。老百姓说:“皇帝既不肯留,我们愿意带领子弟跟从殿下,收复长安。如果你们都到四川,中原的百姓怎么办?”一会儿的工夫,就有好几千老百姓聚集起来了。可是太子也还是不肯,说要侍候唐明皇。 (5) 最后折中了,唐明皇还是逃到四川,太子退到灵武(在现在宁夏的南部)。灵武是那时的国境西北边儿上。这个太子就是即位于灵武的肃宗。这时是“天宝之乱”的第二年。

这时李白的态度怎样呢?他是完全站在当时一般老百姓的一边儿,反对唐明皇等的不抵抗主义的。他愤恨地说: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潼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哥舒翰)。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那个以屠杀起家的哥舒翰也是一个不抵抗主义者,以三十万大军不能抵抗,自己投了降)。公卿奴犬羊,忠谠醢与菹(大批官僚投降,爱国主义者的好人被杀)。

二圣出游豫(两个天子,一父一子,倒逃掉玩儿去了),两京遂丘墟(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成了一片瓦砾)!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就是统治者干的好事!真是“苍生竟何罪”“白骨成丘山”!

唐明皇逃到四川,李白也是以为非常不妥的。他的有名的《蜀道难》,即是一篇政治性的讽刺诗。 (6) 其中说:“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来干什么呢?)“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果不抵抗,还不是和潼关一样吗?)“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不要再在成都享乐了!)“侧身西望长咨嗟!”(想到他们,真觉可以愤叹呵!)

李白写这次变乱的惨状,有这样的话:“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虽平嵩丘、填伊洛,不足以掩宫城之骸骨;决洪河、洒秦雍,不足以荡犬羊之膻臊。毒浸区宇,愤盈穹旻。”原因呢,李白也是看得清楚的,他也认为这是上层极度剥削的结果,他的话是:“贼臣杨国忠蔽塞天聪,屠割黎庶;女弟(杨贵妃)席宠,倾国弄权。九土泉货,尽归其室(把全国的财富,都剥削到这般大家族手里)。怨气上激,水旱荐臻;重罹暴乱,百姓力屈。”他指明唐明皇有抵抗的责任:“去元凶者,非陛下而谁?”(均见《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李白这时的心情是异常沉重的,他严肃起来了,悲愤起来了,他说: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这些地方失陷了,原是国内的,现在变为国境了)。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唯恸哭,七日鬓毛斑(像亡国的申包胥一样,连哭七天,把头发愁白了)。

——《奔亡道中》五首,其四

于是李白热切地很想收复中原:

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赠常侍御》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指安禄山),澄清洛阳水!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南奔书怀》

李白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是这样浓烈,以至于使他参加了永王璘的事件。这是李白最后一次的政治活动。但这一次政治活动,和前一次,在动机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了。上次是为功名富贵,为个人(至少这方面的成分大些),这一次却是基于爱国思想了。

永王璘是唐明皇的第十六子。这时唐明皇命他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意思是让他保卫东南。他于是率师东下。但这是唐明皇的意思。唐肃宗却另有一个想法,怕永王璘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和自己争天下,所以当肃宗看到他真要东下了,便命他回川,要他伺候唐明皇。他没有服从。在他率军到达庐山的时候,由于李白的大名和志愿,便把李白请去了。

后人对这事很有不同的议论。 (7) 但我们首先考察当时的情势,东南一带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五

李白的参加也确乎基于爱国主义的思想: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西晋末年)。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永王璘)。

……

宁知草间人(自己),腰下有龙泉(剑名)。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兵法)。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和平恢复时,即身退)。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至于永王璘的军队是不是好呢?从《永王东巡歌》第三首看: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军队也是好的。那么,李白为爱国,为想收复失地,参加了这么一支敢于准备抗敌的好军队,想在其中出个主意,以便达到报国的目的,又有什么不好呢?李白在集中对唐明皇有讽刺,有微词,可是对永王璘却没有一句坏话,大概永王璘的为人也不坏了。据当时的诗人元结在《为董江夏自陈表》中说:“顷者潼关失守,皇舆不安,四方之人,无所系命。及永王承制,出镇荆南,妇人童子,忻奉王教。”(《元次山集》卷十)也可见永王璘的行动是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的。五代时南唐李昪在开国时也以自称永王璘的后人为号召(见《旧五代史》),更可见永王璘心目中的信仰。

永王璘本来想占有南京,或者成为像东晋一个局面的。 (8) 这原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在当时是可能发展成这个样子的。但是当时对外退让的统治者,对内却是不肯让步的。在永王璘没有服从唐肃宗的调动回川以后,马上就宣布了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加上原来的江东节度使韦陟,对永王璘采取了三面包围的形势。这样一来,摩擦是不能避免的。一有借口,就可动手。果然不到两个月的工夫,永王璘就被消灭了。这时是757年的二月。

大概永王璘的内部也不团结,所谓“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因而,“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南奔书怀》),大家便都各自逃散了。永王璘是被追兵杀掉的——于是永王璘被称为“造反”,而李白也成了政治犯。

李白下在浔阳狱中。当时被捕的一定很多,由李白的诗便可想见: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秦将白起曾坑赵降卒四十万于长平)。

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其一

他这时非常悲愤,他写有《万愤词投魏郎中》,其中有这样的话: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山东)愁爱子,豫章天南(江西南昌)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他知道他的妻子一定在营救他: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蔡琰曾向曹操营救她的丈夫董祀)。

知登吴章岭(和庐山相连的一个山岭),昔与死无分。

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在寻阳非所寄内》

由于多方面的帮助,尤其是那时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力量,把他释放了。宋若思把他邀至幕府,并想把他推荐给朝中,但由于唐肃宗忌恨李白参加永王璘事变,这推荐并没有任何反响。这时李白五十七岁了。

也就在这一年九月,唐肃宗收复了长安。但这一次的收复是可耻的,因为,借助的是回纥兵,而且约定:打开城的时候,土地和上等人士归唐,金银布帛和壮丁妇女归回纥。 (9) 这像什么话?牺牲一切,为换得统治权!

在收复长安的情形下,统治者该对李白好些了吧。并不然,统治者越得势,对人民却是越压迫的。第二年,就仍然为了永王璘的事件,要把李白流放到夜郎(现在贵州遵义一带)去。

在这几年中间,和李白同时的诗人王维,是曾一度为安禄山捉了去,当了伪官,幸亏他弟弟王缙是大官,才没判罪。杜甫呢,则回过陕北的家,也曾陷入贼中,却又找到唐肃宗,经过颠沛流离,这时又回到长安。这时杜甫十分不放心李白,在听不到李白的消息中,曾写《不见》一首: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他总以为李白也许死了,就又有《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简直像挽歌了。杜甫现在对于李白,是了解得更多了些。“若负平生志”,知道李白原也有些抱负,并不只是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这是因为杜甫也年纪大了,阅历多了。

可是李白并没有死。他在还没有到达夜郎,只到了巫山三峡的时候,就被赦了。这也不是由于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而是由于立太子要大赦,天旱要大赦,赦是一般的赦,而李白也被赦就是了。这时是759年,李白五十九岁了。

李白死在762年。从五十九岁到死(六十二岁),这三四年期间,是他最后的漫游。这回漫游的范围,是由湖南、湖北到了江苏、安徽。

他这时已看透一切,却也憎恶一切。他说:“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连平素喜爱的山水也不满起来了。他愿意破坏一切,“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

他平常所羡慕的神仙,到最后也觉得不可靠,“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其三)

学道与从政,本是他的两大起伏矛盾的要求,最后是承认都失败了,“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

他晚年的心情是沉痛的:

门有车马宾,金鞍耀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飖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门有车马客行》

痛苦到极点,于是一切认命了。

但他对于国家,却还是关怀的。在他“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的时候,个人问题虽然解决,但却仍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而且当李白逝世的前一年(六十一岁了),李光弼出镇临淮,要和史朝义决战的时候,他还想请缨,因为病,才半道而还。他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为募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可说贯彻到最后的呼吸中了。

至于他晚年的漫游生活,也丝毫没有改善,依然是在流浪与寄食之中。当他流浪到安徽南部的当涂,住在他的族叔李阳冰那儿的时候,病倒了。他一生的壮志没得施展,老是漂荡,漂荡,漂荡。他惯好以大鹏自比,于是仍以大鹏自居,写下了最后的《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一生在文学上最佩服谢朓,他也就葬在谢朓所常去的青山之旁。

这就是为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李白的一生。他病死了,传说他是捞月而死,让他死得更有诗意些。他真死了,却又传说他没有死,隔了几百年的人还说又曾逢见他。他生前虽不得意,死后却一直是在中国人民心里被普遍地敬爱着。

* * *

(1)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2)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3)  《资治通鉴》,引苏冕的话。

(4)  《资治通鉴》,引苏冕的话。

(5)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6)  关于这首诗的意义,曾有四种看法,有说是为严武危害杜甫而作的(范摅云溪友议》),有说是为章仇兼琼而作的(沈括梦溪笔谈》),有说是没有用意,只是用古乐府的旧题的(胡震亨《李诗通》),有说是为唐明皇逃蜀而作的(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我们采取最后一种说法。因为,这篇绝对是有政治意义的作品,又和李白主张抵抗的见解相符,不可能是其他动机。至于唯一可疑的是传说贺知章见过此诗(孟棨本事诗》),认为创作时代应在前,但这传说根本不可靠,《蜀道难》也可能写过两次,而此篇则为唐明皇逃蜀时作。

(7)  蔡宽夫《渔隐丛话》说:“太白之从永王璘,世颇疑之。……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这还是把永王璘认为是叛乱的。给《李翰林分体全集》作序的王穉登就更进了一步,说:“指永王璘之事为从逆,嗟乎!……夫璘非逆而从璘者乃为逆乎?”王穉登的见解是更正确的。李白自己的诗固然有“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赠江夏韦太守》)的话,仿佛是被胁迫,但这和李白其他作品所说不符,可能是因为惧祸才这样掩饰的。

(8)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9)  《资治通鉴》,卷二二〇。

七 李白的诗

——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白究竟是诗人,在我们谈过他的一切之后,应该谈到他的创作。他的创作是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中国自来讲诗的人就早已把他当作了我们的古典诗人之一,当作了诗人中的模范人物之一,是放在中国第一流诗人像屈原杜甫的行列里了。

他的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然。我们试读: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估客行》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横江词》六首,其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十六首,其十五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其三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

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

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待酒不至》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自遣》

都到了自然可惊的地步。经验告诉我们,大凡初读诗的人,没有不喜欢李白的,一接触就喜欢,对杜甫,就必须阅历深了,读书多了,年纪大些了,才能爱好。原因就在李白除了那样磅礴的气魄,创造的诗境之外,又用了这样明白如话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我们自己嘴里哼出来似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人就已经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来称道李白了。 (1)

我们试进一步分析,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可惊的自然的地步,大概一由于他那“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的坦白直爽的性格,二由于他肯向民歌学习,一如他肯和民众做朋友(像村人汪伦、善酿纪叟等)。他向民歌学习的证据是:在他现在的全集中,诗文合在一起,一共近一千篇,其中有一百五十篇是乐府,那就是差不多占六分之一,其他近于乐府的歌行还不算。乐府大部分正是民歌。

以李白所写的乐府论,虽然采取旧题,大都在主题上有了新的创造。例如《行行且游猎》,古人是讲皇帝游猎的,李白就拿来写边城儿的游猎;《乌夜啼》本只是叙离别的,李白就拿来写浓厚的反对侵略战争思想;《前有樽酒行》本是祝宾主长寿的,李白就拿来写及时行乐的情感;《独漉篇》原是为父报仇的,李白却拿来写为国雪耻。

李白对于民歌是熟悉、了解,而且能采用得很好的。像: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

为客裁缝石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

——《庐江主人妇》

这就是把两首民歌——《孔雀东南飞》和《翩翩堂前燕》的《艳歌行》——合写而成。像“缲丝忆君头绪多”(《荆州歌》),就是采取民歌的表现方式——谐音,用“丝”来代“思”的。像“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杨叛儿》),这是了解到《古杨叛曲》中的“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之性爱的隐语——也是民间习惯的表现方式,而更明显地写作“双烟一气”的。无怪乎明代的批评家杨慎说“乐府之妙思益显,隐语益彰”了。因此,他自己的一部分创作也就和民歌无别了:

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

眷眷待远信,竟岁无人来。

征鸿务随阳,又不为我栖。

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信封写名的地方)。

何如投水中,流落他人开?

不惜他人开,但恐生是非。

——《感兴》八首,其三

从前人也很知道李白的诗是近于民歌。说他“趋风” (2) ,说他“与汉魏乐府争衡” (3) ,正是指出他和《诗经》中的民谣部分接近,和包含民歌最多的汉魏乐府接近的。李白的绝句最有名,有的批评家并认为在这方面杜甫都要让步 (4) ,可是绝句的根源还是乐府 (5) ,亦即主要来源还是民歌。李白特别擅长乐府,我们又可以从下列一个事实看出来,就是传说他在五十九岁的时候,因为看见十一岁的韦渠牟有作诗天才,便特别“授以古乐府之学” (6) 。

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李白在诗的创作上有那样高的成就,向民间文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可是我们不能忽略另一方面,这就是李白的学习是不止一方面的,和他从民歌里学习得来的自然的风格相反,他又向魏晋六朝的诗人刻苦学习。这首先表现在运用典故,也运用到纯熟可惊的地步。例如他遇见姓什么的人,就用那姓什么的古人的事情作诗:

亦闻温伯雪(用《庄子》温伯雪子适齐反的故事),独往今相逢。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谁念张仲蔚(一个隐居的高士),还依蒿与蓬。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西羌延国讨,白起(秦时名将)佐军威。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好鹅寻道士(王羲之的故事),爱竹啸名园(王子猷的故事)。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这是非把典故记熟做不到的。同时,他用典很确切,例如他用马援六十二岁时据鞍顾盼,表示还可有为,被称为矍铄翁的故事,说:“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那时李白也正是六十岁左右了,也正是壮心仍在的。他很能用典故来表现他浓烈的情感,像“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赠武十七谔》),这是用桓温部下杀了猿猴的儿子,而老猿伤心死去,剖开来看,肠子都断了的故事,那时正是“天宝之乱”,李白惦记自己的爱子的时候。李白的用典又是有创造性的,像“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白头吟》二首,其二),本是用王充论衡》中指责城是土的,没有心,不会被人哭坏的,但他偏说能哭坏,可见也是有心肠了。

更有趣的,是李白非常爱用古代的神话,可是把它人情化了。“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飞龙引》二首,其二),西王母本是长生不老的神仙,李白却说见她的眉毛也老得白了。“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短歌行》),“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拟古》十二首,其九),这就是,天公也成了一个豪放的诗人,月亮中的兔儿也成了一个徒劳无功的傻子。李白在写乐府时,有他的创造;在运用典故时,有他的创造;在采用神话时,也有他的创造。

用典之外,就是在句法上,李白的诗里也有很深的魏晋六朝诗的烙印。这是像: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一

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

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谢灵运诗:投沙理既迫)。

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

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

龙怪潜溟波,候时救炎旱。

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谢朓诗:要取洛阳人,共命江南管)。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

——《金门答苏秀才》

这就是所谓“选体诗”——像《文选》里的诗那样的体裁的。朱熹甚而说:“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 (7) 我们虽然不赞成像这样片面夸张的说法,但李白曾“学选诗”,却是没有问题的。

在魏晋六朝的诗人中,李白最佩服的诗人是大小二谢(谢灵运,谢朓),尤其是小谢。《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就是写对于大谢的怀想的。对于小谢的怀想那就更多,什么“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什么“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什么“诺谓楚人重,诗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谢公亭》),“玄晖(谢朓的字)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真可以说是倾倒备至了。 (8)

李白对于魏晋六朝的关系之密切,又可以从几件事上看出来。一是李白所用的典故之中,以魏晋六朝的事为最多。二是李白常称风雅,而风雅多半是指谢安那样的气度: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

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赠常侍御》

所以,李白所羡慕的是魏晋人的风流,李白所要达到的是六朝期间大小二谢的诗歌水平。无怪李白常往来于金陵,也无怪李白最后是留恋小谢所住的宣城,终于葬在谢家山水之旁了。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了。从一方面看,未尝不可以作为他的诗的自然的倾向的证据,这自然也是对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两句诗是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上边的两句是:“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可知恰是以六朝诗人的成就赞美别人。再说“清水出芙蓉”的出处,是见于钟嵘诗品》中所引汤惠休批评谢灵运的诗的。从此,就可知李白诗的风格,一方面是来自民歌,一方面是来自六朝,它的会合处就是“清水出芙蓉”的“清”,“诗传谢朓清”的“清”,“中间小谢又清发”的“清”。真的,李白的诗正是那样澄澈,那样朗朗然,那样明净,那样一尘不染的!——这也正像他的人格,坦率潇洒,亮晶晶的!

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概括李白的整个诗了呢?还不够。李白的诗又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有一种天上地下的豪气,有一种给人极大的解放之感的愉快。他高兴了时,就唱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不得意时,却又唱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我们在他的诗里,是像听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濬弹琴》)那样的琴声;是像见到“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草书歌行》)那样的书法。他仿佛很超然,像带我们远离人世,但又马上让我们接触现实,悲愤地关切到人民的灾难:

西上莲花峰,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时的仙人)。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

当我们读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或者“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 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就让人有一种精神上的解放的痛快。

只有把这三点统统把握到:接近民歌,学习六朝,自具像“万马奔腾”“黄河一泄千里”的诗境,才能见出他的诗的特色。

通常有一个误会,以为杜甫的诗靠学力,李白的诗靠才气。其实不然。杜甫的才气也并不小,而李白的学力也是很深的。我们敢确切地说,李白在诗上是经过一个刻苦的学习阶段,而且时时继续地刻苦学习着的。现在的集子中,有很多作品,是属于习作的性质,如《白纻词》学鲍照,《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学谢朓,《陌上桑》学古乐府,《古意》也是学古乐府,而《学古思边》,更明明标出是一种习作了。我们还看到他先有小篇的练习,又逐渐组织成大篇的痕迹,如《襄阳曲》原是四首短歌,而《襄阳歌》就是大篇了;如《送友人入蜀》,原是简单地形容蜀道之难的,但到了《蜀道难》,就尽量发挥了。再像崔颢写的《黄鹤楼》诗,李白曾一度模仿了作《题鹦鹉洲》,再度模仿了作《登金陵凤凰台》,他是不惜学习、学习,再学习的。

李白非常喜欢读书。他在宫廷里,不忘读书,所谓“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简直读傻了。他在监狱里不忘读书,《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诗的序上就说:“余时系寻阳狱中,正读《留侯传》。”

他常常背诵古人的诗句,背诵时并加赞扬。像“我乘素舸同康乐(谢灵运),朗吟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袁宏)”(《劳劳亭歌》),“解道澄江净如练(谢朓的诗句),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诗:'朔风吹飞雨’)。……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都是谢灵运诗句),“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尚)。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北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题金陵王处士水亭》,陆机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可知他记得很熟,并常常念道。

这都证明他的诗曾经过一段苦功夫。不用说,如果他单凭才气,诗中的典故是不会那样纯熟而恰当的。传说他“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唯留《恨赋》”,这个传说相当有真实性,不但见他有刻苦的学习过程,而且见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曾经是《文选》——这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和六朝的关系了。

就文学史的见地说,李白在诗上是继续着他的前辈陈子昂(656—698)的复古运动的。陈子昂瞧不起齐梁所传下来卑弱的诗,他想恢复到三国时建安的风格上去。他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实现他的主张的。李白也有同样主张,尤其到了晚年,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其一),而他的《古风》五十九首,也就是实践。唐代诗的复古运动,可说由陈子昂开了端,到李白就声势浩大了。在这种意义上,李白在诗里的地位,是相当于散文方面的韩愈的。所以韩愈也就在这种基于同情的估价上,赞扬李白,并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那也是认明李白的事业,是基于陈子昂而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诗的主张是一回事,而诗的实际成就又是一回事。李白在诗的实际成就上是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吸取了六朝诗人的成绩(却扬弃了六朝人卑弱的风格),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独自的气魄,而与我们相见的。所谓恢复建安,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所以,我们与其认为李白是复古,不如说是创新——在民歌和六朝的基础上创新。

就李白的前后看,他的先驱是陈子昂,如我们上面所说。再往前,应该追溯到西晋的左思,和西晋东晋之交的郭璞。在事业心上,尤其追慕像鲁仲连那样的事业上,李白像左思;在热心求仙学道而又浓挚地关切人世上,李白像郭璞。更往前,像李白这样的情感与理智的交织,入世出世的苦闷矛盾,执着而又超脱,那就像屈原。往以后看,能学李白的诗的并不多,欧阳修虽崇拜李白,但究竟和李白相同处少。反之,杜甫却在更广阔的面上,使许多人追踪着了!

* * *

(1)  《渔隐丛话》引王安石语。

(2)  明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3)  黄庭坚《山谷文集》。

(4)  王世贞艺苑卮言》。

(5)  明李维桢说。

(6)  《唐诗纪事》。

(7)  《朱子语类》。

(8)  清代诗人王士祯已看出这点,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

八 简单的结论

李白是这样的诗人:在一生长期的流浪中,从政和学道是他基本的矛盾(他的人格是相当复杂的,矛盾也是多方面的),可是由于眼见统治阶级的腐烂凶残,这矛盾逐渐解决(自然不是很理想地解决),他厌弃了从政,而学道也终归幻灭,最后他逃避于酒。封建社会中对文人是没有正当的尊重的,而且,在那时候的条件下,他也不可能当一个职业作家,虽然人民仍是喜爱他。他的苦闷和不幸是一般封建社会底下文人的苦闷和不幸。

李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经过“天宝之乱”,在情感上,他和人民更接近了一步,他不赞成侵略战争(哪怕是发动自本国,例如征云南);反抗侵略他却认为是应该的。他晚年的作品更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他也歌颂过劳动人民,像他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歌声)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十六首,其十四),就是写当地的矿工的;他也关怀劳动人民的生活,“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吴牛喘月时(大热天),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丁都护歌》);他更赞成有利于人民的工程建设事业,“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当然,这类作品在他全部创作中占的比重并不太大。在劳动人民中他也结交了朋友,他对他们流露了深厚真挚的情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就是秧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是一个农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名)。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是一个卖酒的。)

李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格虽然复杂,也有一些小毛病,例如夸大,自居优越,凭恃自己的才气,又有时把享乐放在第一位,甚而不免时而留恋并向往上层统治阶级的生活,但是他有极其优良高贵的品质,这就是坦率潇洒,“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他决不使用害人的小心眼儿;他常是乐观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他不爱作儿女的哭泣;同时,他曾屡次说宁为松柏,不作桃李,“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七),“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赠韦侍御黄裳》),“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箜篌谣》)。所以,他虽然受了打击,可是“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赠易秀才》),他的自持是这样的。

李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的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文学中的高峰,在他同时的诗人中,只有杜甫可以同他比肩,然而也是各有短长,例如他的乐府绝句,杜甫就未必能及得上,正如他的律诗,便要向杜甫低头;在他前后的诗人中,是只有像屈原那样的第一流的诗人才可以和他并提。他吸取了民歌的长处,他的乐府都有了新的创造;他善于使用民间活的语言,他善于使用民间的艺术形式;但他也刻苦地向前人学习,他时常讽诵前人的诗章,尤其是魏晋六朝间大诗人的作品。他也有诗的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是要求自然,要求本色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他是要求有力,要求大方的。他继承陈子昂复古的口号,成为唐诗黄金时代的奠基者之一;而他自己的作品,更有一种特色,那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有一种不可比拟的奔放的气魄,没有任何拘束,这是别的诗人赶不上的。

因为这样,李白是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在民间传说中的印象也大致是对的(虽然程度上也许放大了些):因为他刻苦学习,所以传说他逢见“钢梁磨绣针”的老太婆,所以传说他曾三拟《文选》;因为他有不屈的人格,所以传说他有“傲骨”,弯不下腰,而在他的事迹中,也特别称道他曾叫高力士脱过靴,这是证明他敢于嘲弄权贵的;因为他有爱国思想,所以传说他写了《吓蛮书》,那是要证明他在轻视、蔑视、仇视侵略我们的敌人!这就是人民对于李白的了解,了解中自然也包含着对于像李白那样的诗人的期待。

1951年2月1日至10日,春节中写讫

11日(农历正月初六)改毕,在北京

25日,重改毕;3月2日,三次改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