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四地闲夫 2023-10-07 发布于山东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动荡时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武人可能起到较大的作用,拥有较多的资源。但是在当时仍然流行文人轻视武人的风气,从刘巴不愿与张飞交谈一事就可见一斑。袁绍、崔钧等人虽然为武人,但也追求一种儒将风范。那么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文人,有哪些学习上升的途径呢?下面小编就来针对这一点进行一些浅显的介绍。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汉代官学

在汉朝时期,准确来说是始于汉武帝时期,儒家经学成为一种主流的思想学说。儒家的这种主流地位正是因为官方的大力推动,也就是汉武帝的支持,而后被历代汉朝皇帝所推崇。在汉朝经学的造诣与仕途往往有密切的关系。正所谓经学取士,一个士人在《诗》、《书》、《礼》、《易》、《春秋》上有研究,从而获得被举荐的机会;再通过经学内容方面的考试,就能够出仕为官。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汉朝官方大力推动儒家经学,包括建立专门'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校,被称为官学。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的官学莫过于太学。太学设立在京师,以博士作为老师,教育各地而来的学子。由于太学的特殊性,让它具备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有的时候太学生可以影响到朝廷政令,比如太学生刘陶上疏劝止汉桓帝铸造虚币大钱;太学生群体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有多次群体请愿的经历。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太学是位于汉朝京师的学院,而在地方郡县上也有官学的设立,不过影响力要远远逊于太学。按《汉书·循吏传》中记载,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期的蜀郡,蜀郡太守文翁有感于蜀地文风不兴,于是派遣官吏到京师向博士求学,甚至节俭开支贿赂博士;又在成都兴办学校,给学生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入仕的机会。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更是推行地方官学的兴办,'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到汉末三国时期,或许地方官学的规模有些衰弱,但是仍然存在。三国时期著名方士管辂,就曾经在地方官学上学习《诗》、《易》、《论语》,学校规模有四百学生;另外有些军阀也非常重视文学教育,比如荆州牧刘表在平定张羡叛乱之后,就开始兴办学校、招揽儒生。所以荆州的文化氛围是非常浓厚的。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除了这种主流的官学以外,还有一些'非主流'官学,比如汉灵帝组建的鸿都门学,专门招收擅长书画、音乐的人才,被评价为最早的专科高等学院。鸿都门学中的学生不学习儒家经典,也有入仕的机会。不过鸿都门学招收的学生大都是有技傍身,与其说是官方学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交流中心更加贴切。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家学

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多官居要津的人物都出身世家子弟。世代为官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一方面这样的家族拥有相当的政治资源,缔结一定的人脉关系,在地方有影响力,入仕的机会大于寒门子弟;另一方面有些世家有渊博的家学,这让家族子弟在掌握知识的方面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就像现代人读古代的史料,可能有些地方难免感到费解;同样古代人读更加遥远的资料,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有一种文体叫做注疏、章句,专门用来解释古代资料包括儒家经典。另外其他必要的资料,比如法律经过长期的演变后,也变得繁杂冗长,难以明断。

儒家经学的内容晦涩难解,而在当时知识的传播并不广泛,一个拥有家学的世家子弟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毕竟用前人的铺路。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多著名人物都出自文化世家。小编稍微在《三国志》中查找一下: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袁绍、袁术的家族汝南袁氏,高祖父袁安学习《孟氏易》(《易经》的一个学派);荀彧、荀攸的颍川荀氏的荀淑,以博学著称,成为王畅、李膺的老师。李膺是名士领袖,王畅正是刘表的老师;钟繇的祖父钟皓,'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馀人';杜畿的祖先杜延年精通法律,值得一提的是阳翟郭氏学习《小杜律》(杜延年的律法),而郭嘉很有可能出身阳翟郭氏。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小编仅仅是极为粗略地查询了《三国志》中《魏书》的前二十卷,就有这么多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出仕为官,还有遗漏的情况。如果查询《后汉书》,这种情况只会更多。小编在上文也提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乱世,在乱世中武人成为主导的力量,刘备、孙坚均为武人出身,曹操也是以武人方式起家。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下,拥有家学的世家子弟仍然具备相当的优势,在政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私学

家学其实也算是私学的一种,不过它的门槛很高,需要有家族前人的积累,相比之下个人私学的门槛就要低很多。在东汉时期,有很多名家大儒或者仕途不顺,或者无心入仕,而是在家乡或者其他地区招收学生,开办私学。这些名家大儒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在文学领域上则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一个名儒开办私学,他的学生往往是从千里之遥赶来求学。可见有些私学的影响力可能还要高于地方的官学。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比较有名的私学的是卢植,因为他有两个比较著名的学生——刘备和公孙瓒。可惜这两个人都是武人的形象,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强大军阀。关于卢植最著名的事迹恐怕也是镇压黄巾军而不是《熹平石经》。这足以说明在三国时期军事上的作用确实比文化更加重要和明显。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除了卢植以外,还有管宁、刘淑、司马徽等名士都有开办私学的经历。另外史料中还有一些不见名字记载的人物开办私学,比如徐庶在弃武从文后求学于精舍,就是在个人私学中学习。除了这种大规模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私学,其他的私学也存在。管辂曾经向郭恩学习《易》与星象,郭恩的文学造诣并不高,很快就被管辂超过,反而向管辂求学。

浅谈汉末三国时期几个学习上升的途径

总的来说,在东汉末年学习的途径还是有很多的。家学当然是需要一些家族积累,不过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对门第的要求都不是太高,一些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还有为人抄书求学的情况,比如东吴名臣阚泽。但是即便是不要求门第,求学的道路上也是需要一些成本。刘备向卢植求学,是通过同宗的支持;公孙瓒向卢植求学,则是太守的投入。加上动荡的社会环境,可能任侠尚武的风气更甚于文化经学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