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篇第一⑥-⑦⑥子曰:“弟子,入则孝,...

 虚空济 2023-10-07 发布于山东

                  学而篇第一⑥-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皆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年幼之人、年龄小的人,第二种:学生。入,指在家时。这句话有两层理解,第一层:在家的时候要孝顺父母;第二层:拜师学艺、学习的时候要孝顺敬重老师。因为老师是传给我们学问的人,古话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老师给了我们慧命和智慧,让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家的时候要孝顺父母,外出的时候要恭敬兄长,敬重比我们年长之人,这就是古人讲的孝悌之道。

“谨而信。”谨,指行为严谨。信,指言而有信。谨而信告诉我们,无论从言语还是行为上,都要言而有信,恭敬有礼。我们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恭敬兄长,恭敬年长之人,当我们长期这样修正己身时,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接下来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谨而信,行为严谨,讲话言而有信。

“泛爱众,而亲仁。”泛,是博爱、广博之意。我们要广博的去爱很多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因为亲近有仁德的人,会让我们受对方仁德的影响,来修正己身。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我们做好了以上五件事情,如果还有余力,这个时候要去学文化,让自己内在的文化底蕴变得充实。学文就是指读书,因为通过学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文化和思想,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身心。这句话有它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孔子那个时代,只有富家子弟,有身份的人和家境比较好的人,才可以上得起学,大部分人都没有条件上学;而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可以接受文化教育,从小就可以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都是先学文,而那个时代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学知识不要学刻板,要学它背后的道理,如今的我们要学习的是文质彬彬。

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学文,但是学文只是一部分,还要有质。质是什么呢?以上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质,就是我们性格当中本来的最质朴的样子。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没有受过教育,但也要有本质上的东西,最起码要懂得孝顺父母,这是人性中的光辉。再比如出门时要敬畏兄长,说话要言而有信,做事要恭敬严谨,懂得去爱护更多的人,懂得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和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这些都是质。

《论语》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质胜文则野呢?如果我们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去掉,只是具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品质,并不学文,就是质胜文则野。就会让人感觉虽然这个人很好,但没有文化底蕴,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粗野,像野路子,不成系统。

可是如果只是学文,而没有最本质的立身之本,比如学了很多知识和道理,可并不懂得恭敬他人,不懂得言而有信,也不懂得爱护更多的人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时学习这么多的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就会学得很刻板教条,变成文胜质则史,故而形成了一句话,叫做斯文败类,甚至还不如不学习文化的人。因为有一些人虽然没有学习很多文化,但是性格中还有很多质朴的东西,比如善良,爱护他人,言而有信和亲近更优秀的人。所以今天的我们一定要两相结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是本质上的东西,是立身之本,一个是文化底蕴,缺一不可。

现在很多孩子已经开始学《论语》了,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能只让孩子学文,还要让孩子在学文的同时懂得孝顺父母,恭敬师长,尊重年长之人。让孩子从小学会讲话要言而有信,行为要恭敬严谨,学会爱和包容,学会去爱更多的人,将来他才能更好的成长,才能承载更多更大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从小去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时再加上学文,就是文质彬彬的样子。

而现在很多成年朋友,已经有了很多的社会阅历,也经历了生活中很多的痛苦和快乐,所以更要懂得修身的重要性,更要懂得文质彬彬的重要性。我们一边要让自己质朴的东西散发它本有的光芒,一边还要再去学习更多的圣贤文化,来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更有底蕴。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论语》的编写者之一就有子夏。子夏被称为大儒,战国时期有两位变法之人,一位叫李悝,一位叫吴起,都曾随子夏学习儒家文化。

“子夏曰:贤贤易色”,这是在讲夫妇关系。第一个贤是动词,说我们在选择夫妇和人生伴侣之时,要尊重选择有贤德的人,而轻视色相,不要那么重视外貌。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是在讲父子关系。竭其力,是指尽自己的全力去孝顺父母。孝顺这件事情,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要全心全力,尽自己所能去侍奉父母。

“事君能致其身”,这是在讲君臣关系。君,指以前的天子和诸侯国的国君;致,指尽职尽责。意思是我们侍奉君主,做事情时要懂得尽职尽责。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延伸来讲,我们在工作中和自己的领导,也可以定义为君臣关系,在工作中我们要尽职尽责的去做事情,全心全意、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在讲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与朋友相交要言而有信。不欺称为信,我们做事情不会有隐瞒,不会有欺骗他人的行为,都是诚实守信。

儒家的五伦关系中还有兄弟关系,这里只讲了四伦关系。那为什么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呢?因为只有先成为夫妻,组合成了一个家庭,接下来才会产生父子关系。伴侣是我们人生当中,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第二位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侍奉父母我们要竭尽全力。第三位就是君臣关系 ,在古代我们要时时敬畏和侍奉君主,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也通用,我们做事情时也会有领导,我们要懂得致其身,做任何事情都尽职尽责,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德行。第四位是朋友关系,与朋友相交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的同时,说明我们自己是不自欺之人,是诚实守信之人,它彰显的是我们个人的品行,通过外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里子夏给我们总结,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没有学过文化,但是能做到以上这四点,我就认为已经学过圣贤文化了,因为他懂得立身之根本。

我们前面讲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学习首先要务本,当我们有了立身之本,方法自然会生成。如果我们懂得贤贤易色的道理,做事情时就会有自己的方法和准则;孝顺父母也一样,无论我们当下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生活条件,我们同样会衍生出很多方法去孝顺父母,可能平时一个关怀,一个温暖,都可以让父母感到舒心;事君能致其身也一样,如果我们懂得以修身为本,知道做事要恪尽职守,忠于自己,一心一意,这时本立而道生,我们自然就会学习很多方法,去完成当下的事情。

所以儒家反复告诉我们,立身之根本是要先去转变思维和心念,懂得先修己身,让自己合于忠合于信,这时从内而外所体现的行为就是忠和信。试想如果一个人不修忠信,自己都活在自欺和自我隐瞒的状态中,不敢面对事情,不敢承担责任,这时又怎么会对朋友诚信,对事情尽忠职守呢?所以看似这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实则是我们自己要先务本,当我们有了立身之根本,外在的行为自然而然会体现。

这时我们再来看整句话,讲到了四种相处关系。当我们有了立身之本,感情自然就会变好,可我们现在好像都反了,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选择好不好看,外貌如何,是否漂亮,是否帅气;而古人告诉我们要看重一个人的德行,如果我们选了没有德行的伴侣,生活当中就会有很多烦恼和矛盾。妻子不懂得相夫教子,男人也不懂得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事情,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不光是选择伴侣要贤贤易色,根本在于我们的性情和思维观念中,对任何事情都是贤贤易色。

这时我们再来看贤贤易色这句话。广义上的色,是指所有的物质,所有好的东西。意思是我们轻货物,轻外在的享受,而重视自己贤德的培养,亲近有贤德的人,追求与贤德相邻近的东西,这时思维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当我们有了内在的变化后,无论是选择感情,还是选择事业、工作、朋友,我们都会贤贤易色。可如果我们不懂得修贤贤易色,就会先被色相所迷惑,被欲望所引诱,被情绪和贪念所牵引,而忘记了贤德这件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懂得贤贤易色,我们就会从小培养和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贤德之人,而不是让他停留在物质的表面,让他过度享受,过度奢华,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否则孩子将来的性情当中,就会贪图享乐,而没有了人性的光辉,就不会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即使是我们交朋友,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是有贤德的人,我们交朋友就会交有贤德之人,而不是重视朋友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他本来的品性,就也不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际圈变乱。所以整句话我们来总结,最重要的就是贤贤易色这四个字,首先我们自己要去修贤贤易色,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