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雨时 ‖ 诗话四则

 倚月临风 2023-10-08 发布于河北

诗的本色 

诗人于坚守提出《拒绝隐喻》的命题。诗评家耿占也有本著作《失去象征的世界》。他们论辩也许有极端之谦,但从诗歌经验与语言层面考察,却不无道理。或曰“片面的深刻性”。他们所吁求,或许就是元诗和元话语。因为,老子的 《道德经》被认为,“大道至简”,也就是人的生命和宇宙的存在都归于“一”。其演进和变迁都从“一”衍生而来。所以源初的诗歌,从第一声“啊”开始,其艺术极致就.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黑与白,“知其白,守其黑”,是人与宇宙的本色、原色、底色,都皈依于存在的平朴.也就是一切艺术的最初的基因和始源。确如孟子所云:“大美无言”。

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文明进化,诗歌的技艺,如表现性的象征、隐喻等话语修辞也日渐繁复、兴盛,对诗歌写作大面积覆盖,几乎到了无诗不象征,无诗不隐喻的地步。特别是现代诗更是如此。但不要忘了,它们的来处和起源。如果诗歌失去了个体生命的本真和生命与宇宙的同构状态,那么任何技巧的花样翻新、玄奇斗异和无谓的话语游戏,都无助于坻达人与宇宙同一的真相而成为悬浮的空幻与虚无,因而造成诗歌艺术生命力的遗失。

固然,我们不必绝对“拒绝隐喻”,或全部摒弃象征,在诗歌写作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它们孕生的母体:存在、黑白、素朴。这也许正是于坚和耿占春的论述,给现代诗人最大也最深刻的启示!

诗的艺术生命

一切艺术的共同特性,就是“表现性”。一件诗歌作品,就是一个表现性的形式。这种表现性形式,供人们的感官去感知,或供人们的想象去想象。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的生命的情感。表现性形式,不是一类具体的事物,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觉和想象的特定的逻辑关系模式。以此种关系模式,就可以表现具有同构关系的某种情感或事物。某种情感与某种表现性形式能够动态同构,表现形式就成了“情感生活”在艺术的时间、空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诗歌的形式,就是情感的形式。诗的情感的形式,是生命的形式。

当我们欣赏一部诗作的时候,往往能从中看到“生命”,看到“生机”和“活力”。这种精神,并不是诗人的创造精神,而是作品本身的性质。一个诗人在创作中,应该给自己的诗作以“生命”。一件“死”的作品肯定是毫无价值的。那么,一件作品为什么需要有生命的形式?而生命的形式又是指什么?诗歌的表现性形式,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形式。而且,这里的有机性,不只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比喻。它是指一部优秀诗作的典型特征。有机的形式就是生命形式。所以诗歌的表现性形式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关于生命形式的特征,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总结四点:第一,它必须是一个动力形式。它那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有机结构,它的构成成分不是互不相干,而是通过一个中心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第三,整个结构都是由有节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第四,它随着自身的生长与消亡而辩证发展。

不难看出,你越是深入到诗歌作品中去,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生命的有机性特征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性,使一首诗看上去生气灌注而充盈,呈现一种“生命”的精神和形态。表现性形式就是生命的形式,而作品的意义就象直接包含在“生命形式”之中。“生命形式”,就是诗歌的感性存在,也是诗歌的现实存在。

当下女性诗歌写作的一个误区

浏览网络女性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女性风采”演变而来的类聚性的风格化、时尚化的软性作品。这些诗作,词语华美,优雅闲适,花前月下,浅淡忧愁,顾影自怜。读一两首,还觉得过得去,但读多了,就让人产生了一种甜腻、柔弱的审美疲劳。总觉得这些诗人有些过分自恋、搔首弄姿、自作多情的意味。这种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媚俗的艺术倾向,有人说是浪漫主义的陈腐化,既没有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更不具备人性的独特与神秘。它有一种微茫的致幻性的气韵,且自我重复、彼此模仿,在迎合和制造表面高雅实则低俗的审美趣味背后,潜藏的是快感原则、享乐本性。

如果这些形成一种普泛的风气,就犹如一片浮云,漫游于意识形态上空,遮蔽、晕眩以至麻木人的灵魂。其实质是一种对严峻的逃避、对异化的妥协、对生命的时代之痛的无觉,使人耽于安乐,而不思人生存在价值的进取......

正如霍俊明在《临风绽放的玫瑰》一书的“序”中所说:“网络时代的女性诗歌看似极大地提供了写作自由和开放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无形设置了天鹅绒一般的牢狱。漂亮的、华丽的、温暖的、可人的包裹之下的个体和'发声者’实则囿于其中。”这是可悲的、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真正的女性诗歌,即使不再弘扬女权主义,也应在女性意识下,深入当下生存的境遇,以个性化的词语,对其拆解,剥离与命名,于两性和谐的“双声”话语中,维护人的真正尊严,发出女性生命真实而有力的声音!

越写得像诗也许并不是好诗

初学写诗难免起于摹仿。无可厚非。意象、运思、话语修辞,依样画葫芦。但写得多了,熟了,却不能止于摹仿。否则,越写得像诗,都是别人的套路,迷失自我,可能越写不出好诗。写诗应有个人的主体性、个人的创造、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写法和语言。由于社会身份不同、生存境遇差异,诗人面对生活世界,必然有他自己独特的感觉、感受、感情、体察、领悟。包括感性与理性、显意识与潜意识。这些都是诗歌的文本源和薪火。由它们生长出话语,定型为诗。诗,在一定意义上,永远是诗人的“自我表现”。陈超说:“诗歌是诗人生命熔炉的瞬间显形”。只有认知了自我,把握了自己才情的特点和方向,才能写出属于自我的诗,写出真正的好诗!……

阅读链接

苗雨时 郁葱 ||“燕赵七子”诗歌创作总论(上)

苗雨时 郁葱 ||“燕赵七子”诗歌创作总论(下)

苗雨时 ‖ 李瑛的诗与诗中的李瑛一一诗人生平与创作述评(上)

苗雨时 ‖ 李瑛的诗与诗中的李瑛一一诗人生平与创作述评(下)

苗雨时 ‖生命之绝唱  乡土之离骚——刘小放论

  END  

作者简介 //

苗雨时(1939-):当代诗评家。河北省丰润县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名誉委员。长期以来致力于现代诗学的教学与研究,从事诗歌评论写作。任系中文系主任期间,曾与河北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两届作家班,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和诗人。现今又特别关注网络诗歌的动态和走向。2015年10月,建立了廊坊师范学院“雨时诗歌工作室”,2016年4月,创办和主编高校民刊《雨时诗刊》,倡导“学院派”现代汉诗写作。出版著作有:《诗的审美》《诗歌写作技巧》《河北当代诗歌史》《走向现代性的新诗》《当下诗歌现场》等多部。传记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

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王昊怡

审校:王璐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