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鼎三法:任之堂主人的用药之道

 草木帮 2023-10-08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引子:串珠之线

对于中医爱好者而言,中药的学习,常常构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常用药,上百味。一味一味的学习,繁琐耗时不说,常常功夫花了不少,到头来临证组方时,心中依旧打鼓。

阅读名家医案,往往会对“为何用这味,而不是那味”,苦思冥想却仍不得其要。对于这种状况,须得有方法论上的突破,方能拨开迷雾,豁然开朗。

恰好,这段时间读到了任之堂主人——余浩先生的弟子所整理的《任之堂中药讲记》,让我对中药的认知,有了新的体悟。

如果说,一味味中药好比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组方用药的医理则是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丝线。每味中药的独特功效,要在医理的统领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协同效用。

在这本书中,作为“串珠之线”的医理,被任之堂主人称之为“鼎三法”。这条线一理顺,就像佛珠一样,“百八轮珠,个个在手”,一线贯通,无有遗漏。

如此,中药的学习,才不会陷入纷繁杂乱的境地,或者停留在“牙痛用什么偏方,腰痛用什么验方”的点对点层面。从而在面对当今时代日益繁多的疾病时,做到“执简驭繁”。


气机升降

“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为医而司人命也。”

《雷公药性赋》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因四时之法而成。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与四季的生长收藏相对应。换句话说,人体与天地,遵从共同的气机运动规律。因而,升降气机,成为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最精髓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中医治病自然就成为,对于人体气机的调整。病名虽有千万种,而气机的基本运动规律,抽象起来无外乎清升浊降这一种。

图片

任之堂主人总结的人体气机升降示意图

所以中医治病,只要是清阳不升的,可以千人一方;而浊阴不降的,也可以千人一方。正如任之堂主人所言:


升清降浊妙无穷,万病皆可纳其中。天地水火一团气,总在疏通建其功。


理法方药

理解了人体气机的基本运动规律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展开。

在一天之中,白天黑夜是一升降。白天动作以升发养阳,晚上静卧以潜阳养阴。如果白天心动缓慢,神疲乏力,是阳气不能升发,故用黄芪、柴胡等。如果晚上心动过快,精神亢奋,是阳气不能收敛,故用龙骨、牡蛎等。这个时候,选药是助其升降,用药即是用其药性的升降。

在一月之中,月圆月缺是一升降。月圆潮涨,妇人月经至;月缺潮落,妇人月经退。古人云:“月满勿补,月缺勿泻。”所以妇人月经来时用逍遥丸、少腹逐瘀汤助其顺降;月经去后用乌鸡白凤丸、八珍汤助其升发。所以,选方是助其升降,用方即是用其组方的升降。

在一年之中,春夏秋冬是一升降。春夏主升,秋冬主降。《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俗谚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夏天吃姜,就是用生姜来养升;冬天吃萝卜,就是用萝卜来养降。所以,四季养生调身体,还是调其升降。

除了天地的升降之外,人身亦有其升降。比如,人体经络中,任督二脉的督升任降,就构成了人体气机的升降循环。当我们久坐,感到疲劳困倦、阳气不够、颈部不利索的时候,常常会打哈欠、伸懒腰。

人一打哈欠,从口鼻进入大量新鲜空气,胸腔打开,腹腔扩张,气机直接随着任脉顺降于小腹,这是肾在纳气。伸懒腰,手往上举时,是阳气顺着腰背督脉往上肢、头颈升发,头脑气脉立即疏松打开,以此来缓解疲劳。

所以,在这个细微平常的动作里面,就已经隐含着核心思想:升清阳。对于各种最常见的疲劳综合症,升清阳是根本的治疗大法。

比如,久坐疲劳导致的腰酸颈僵、头晕眼花、鼻塞耳鸣、抑郁乏力、少气懒言等等,只要把清阳补充升举上来,这些症状都会一一得到缓解。

在遣方用药方面,打哈欠、头顶阳气不足,可以选用通脉的药物,比如葛根、川芎、丹参;心脑相连,头脑的阳气要靠心去供养,可以选用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来强大心脏;伸懒腰时双臂往上舒展,可以考虑鹿角片、狗脊、葛根、土鳖虫,助其腰脊督背阳气升发,同时辅之以桂枝汤助其臂力。

人体打哈欠时,胸腔开阔,腹部舒张,所以一方面选用枳壳、桔梗、木香,助其胸中大气流转,另一方面用小茴香、肉桂或降香、沉香,在下焦建一个场,助其丹田腹部纳气。

如此,通过深入体会人体“打哈欠、伸懒腰”的自然反应,感悟出背后蕴含的“清阳上升”的气机规律,再从清阳上升里面看到治病的方法,进而拓展开来构建起模拟它的用方思路与药物配伍。

这一路下来,理、法、方、药,次第展开,道法自然,贯穿其中。

鼎之三足

前面讲的是清阳不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浊阴不降。

人体最大的降浊阴通道就是大小肠与膀胱。肠腑不通会引发很多疾病,比如痤疮、咽喉炎、胃胀、胆囊炎、腰酸、背痛、肥胖、便秘、痔疮等。反过来,很多疾病最终也会加重肠道不通,浊气不降。

所以,《内经》云:“凡治病必察其下。”也就是说,治病要先看大小便,大便不畅者要先通导大便,再来考虑其他治疗。

对于浊气下降,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人的排便。在上厕所的时候,或蹲或坐,浊气是往下走的。这一点,跟打哈欠、伸懒腰,清阳是上升的,完全不同。

排便时,鼓足胸肺气力,以助其排便,这是通过肺的肃降功能来增加肠道的排浊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通导肠腑,要肃降肺气

相应的,在治疗上,要造一个气势,采用降肺通肠法,来从上往下肃降。在肺气肃降上,可以选用杏仁、紫菀,或枳壳、苏梗,或枇杷叶、竹茹。

而在针对肠道本身的降浊上,先要有润滑力,再加上下降力。可以选用火麻仁、猪甲、苦参、艾叶、鸡矢藤、红藤。这其中,任之堂主人喜用火麻仁。

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常在中风病人方中加火麻仁一味。这背后的道理是,中风的病人,长期卧病在床,肠蠕动功能差,要么便秘,要么大便通而不畅,人体如果六腑不能很好地推陈,五脏就难以生新。所以,火麻仁用上去,对五脏六腑有推陈出新之妙。

而任之堂主人之所以选用火麻仁,还在于降浊之外,由于是仁类,对心脏还有补益作用。比如,治疗心脏病的炙甘草汤中也用到了它。

当今时代,心脏病的病人日渐增多,长期坐在电脑旁,消耗心血,再加上久坐不动,肠道蠕动功能变弱,吃的东西又是肥甘厚腻,壅堵在中焦,肚子就开始大起来。所以,火麻仁所代表的降浊,在今天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升清与降浊,归总起来,成为任之堂主人的治病心法:

顺其性、养其真、降其浊。

这三者,犹如鼎之三足,因而也被称为鼎三法

古人云,方从法出。当治疗的基本方法——鼎三法确立之后,任之堂主人的常用方——顺性养真汤也就随之而出。

这顺性养真汤,严格来说,是一个灵活的框架,而不是固定的死方。十几味中药中,诸如玄参、牡蛎、当归、白芍、柴胡、黄芩、丹参、桂枝、酸枣仁、首乌藤,走左路主升。从肾阴入手,以生肝血,再条达肝气,使木能生心火,进而宁心安神。

而麻黄、杏仁、枇杷叶、竹茹、枳壳、桔梗、木香、火麻仁、猪甲、龙骨、附子,走右路主降。从肺开始宣发,再往下肃降,到中焦斡旋脾胃气机,使大气得转,病气得散,再到肠腑,以通畅为补,最后下降到肾阳中,温煦命门。


对于学医者而言,当掌握了鼎三法之后,每个病的治疗,不过就是在顺性养真汤中增减某个鼎脚的分量而已。如此,自能知常达变,以简御繁。


五脏举例

人体的脏腑整体来说,是脏升腑降的,五脏是藏而不泻,六腑是泻而不藏。

升清降浊在具体的脏腑中,体现为“顺其性,养其真”。比如,肝以疏泄条达为顺,心以血脉通畅为顺,肺以宣发肃降为顺,脾以健运升清为顺,肾以藏精泻浊为顺。

治疗的整体大法,总不离《内经》六句话: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其中,“顺其性”最为重要,用药的依据就是顺藏象之性。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顺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綮。能卷舒于顺与不顺之间者,非通变之士,有未足以与道也。'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心为离卦,两阳夹一阴。其性为在外之阳气,其真为在内之阴血。因而,在配伍时,就要注意阴阳互济。比如,桂枝配丹参治痤疮,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桂枝配阿胶补养心血,桂枝配生地黄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等。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降浊顺畅,则心脉通调;反之,心脉强大则小肠动力足。所以,心病要降小肠浊,小肠病要通心阳。通心阳,可以选用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治心阳不振,心慌气短。降小肠浊,可以考虑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鸡矢藤、红藤,治小肠有积,或小肠息肉,或大便不通,或通而不畅。

肺为相傅之官,主气之宣发肃降。如果肺气的升降没有搞好,浑身都会不舒服。这时,可以考虑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麻黄侧重宣发,打开肌表汗孔,让寒气排出去;杏仁侧重肃降,让咳逆之气往下顺;甘草补中调和,令土能生金,一开宣,一肃降,一和中,整个肺部就舒服了。肺气调顺后,诸如咳嗽、胸满、痰多、气短、鼻塞不利等症状,自然就会康复。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传导失常则大便秘结,或泻痢便溏,或痔疮肛裂。肠燥不通者,可以选用杏仁、郁李仁、火麻仁;泻痢便溏者,可以考虑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痔疮肛裂出血者,有效方乙字汤,或者选用猪甲、炒薏苡仁。

肺主皮毛,所以治疗皮肤病,在上在外的,一般要问病人大肠通畅程度。反过来,病人长期便秘,服通肠药效果不明显时,当考虑肺气不宣发肃降。

脾胃居中焦,统属土,为人体周身气机升降出入最重要的枢纽。胃主下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一降浊腐熟,一升清输布,为周身气血升降提供源源不断的精微。脾气上升,滋养五脏六腑;胃气下降,十二经脉浊气皆能顺降,故脾胃升降乃周身上下清浊升降最为重要的通道。

凡周身百病,但见中焦关郁者,皆当从中焦入手,以调畅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可以选用枳壳、桔梗、木香、炙甘草四味药。

脾胃病最常见的是升降失司,脾虚不升,胃热不降。故此时用药可寒热并用,如黄连、干姜寒热搭配治脾胃病。

肝体阴而用阳,既能藏血,也能疏泄。其特性决定了肝既需要用酸柔之物以养其真,又需要用辛散之物以顺其性。滋养肝血,可以考虑酸枣仁、白芍、麦冬、熟地黄、巴戟天。疏泄肝气,可以选用香附、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

肝胆相表里,肝郁导致胆气不降,胆汁上溢而口苦,可以采用柴胡、黄芩、半夏三味药来疏肝降胆,去口苦。

现代人压力大,肝气多不舒畅。肝郁化火,郁而生热,因而肝胆经常有郁热。常见症状有目黄、口苦、小便赤、脾气大,或者阴囊潮湿,这时要疏导肝经热火,引郁热从下焦小便而出,可以考虑柴胡、黄芩、当归、龙胆草。

肾主水,藏精纳气。肾为坎卦,两阴夹一阳。正好与心相反,用药上要注意阴中求阳,阴阳互济。临床上常用附子、龙骨、牡蛎,来助肾封藏,治疗虚火上炎及腰脚冰凉诸症。这三味药就像一个坎卦,附子是中间的阳爻,龙骨、牡蛎是上下的阴爻。

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主表,既能气化外卫,也能通行津液。有趣的是,下焦的病变,比如前列腺疾病,需要朔流而上,从脾论治。当一个人脾脏受损,水湿不能运化,多出来的湿浊,由于湿性趋下纷纷渗到下焦去,最终前列腺无法承受而产生病变。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体的五脏,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临证脉象

“持脉之道,虚静为宝。”

《黄帝内经》

在临证上,任之堂主人以脉为主导,病人陈述、医院检查为辅助。

有时病人不需要说话,两三分钟下来,方子便开好了。身边的学生很好奇,便问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对此,任之堂主人笑道:“无非把握住几个典型脉象,熟能生巧罢了。”

概要来说,把脉,要摸得快、摸得准,必定要凝神静气、不被病人情绪所左右。心静到一定程度,指下成形,心中就能成象,中医叫作取象比类。这个象一出来,哪个地方郁住,你就疏通它,上越了你就引它下来,下陷了你就把它升起来,神不够,你就给它强心。随象而治,如此而已。

众多的脉象中,最为典型的有三大类:

  • 脉神(无神脉)

  • 脉气(郁脉)

  • 脉势(上越脉或下陷脉)

人有三宝,精气神。察脉当先察脉神。如果来了一个病人,一摸上去,六脉无神,疲软乏力,按下去没有生机,就像禾苗蔫了一样,便为无神脉。

由于心主神明,病人容易心慌心悸、背心发凉,甚至晚上容易梦到死人、恶鬼。在这种情况下,以强心养神为先。只有脉有神后,才能再论其他治疗。

察脉次察脉气。气分郁滞,或者五脏六腑失调、升降失司,都会在上中下、寸关尺里面显现出相对应的郁脉。大凡郁脉都出于中焦,对应左右关部,左关主肝胆,右关主脾胃。

现代人压力大,容易生气愤怒而至肝郁,加之吃得好、饱食肥甘厚腻,所以肝郁脾滞的病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多见。

最后,观察脉势。所谓脉势,即为人体脉象的整体走势,或上越,或下陷,是为脉势。通过寸关尺三部总按,取到整体走势,同时还要左右手合参。

所谓上越,即气血并走于上。上越脉势也是当今时代的常见脉势,长期面对电脑、电视、手机,会把周身气血往眼睛、脑袋里调,从而造成脉象的上越。人会表现出心浮气躁、焦虑不安、烦躁失眠等病症。在治疗上,要反其道而行之,即把上越的气血往下引导。

所谓下陷,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操劳消耗过度所致,即生病起于过用。实际上,下陷脉与上越脉密切相关,长期调动气血消耗后,气血严重亏虚,整个脉势就会渐渐下陷,出现所谓的疲劳综合症。包括疲倦乏力,打哈欠,记忆力下降,腰酸腿软,觉得很累,不想说话,胃下垂,肌肉松软,子宫下垂,性欲减退,尿频尿无力等病症。在治疗上,就会采取升举阳气的思路。

当脉的神、气、势,在指下清晰呈现之后,选方用药自然也就清楚了。

后记:三生万物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此,我的理解是,当基础规律,从源头一路演化到三的时候,就具备了完备性,进而可以开枝散叶,推而广之。

鼎三法中,顺性、养真、降浊,也是如此。即由人体气机的基本规律(一),发展为升清与降浊(二),再在五脏六腑之中展开为脏腑的质能基础、功能运用与废物代谢(真、性、浊三个方面)。

如此,任之堂主人,完成了自己中医探索之路的三生万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