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原始陶器 ‖ 屈家岭文化原始陶器

 荣纳堂 2023-10-08 发布于天津

转自 西高第里


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原始陶器

-屈家岭文化原始陶器

陈逸民 陈莺 宁蔓

屈家岭文化因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一文化的陶器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最为丰富的遗存之一,陶器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制作工艺以手制为多,但快轮制陶技术也已普及。屈家岭文化的彩陶器型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同时,因盛行瓮罐葬,这一地区常见出土的大件的陶制瓮罐,而泥制的小玩具也成了这一地区别具情趣的陶器。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一般似经过打磨,器表光洁。陶器以素陶为主,较少带有纹饰,纹饰常见的有弦纹、篮纹、瓦棱纹,也见镂空装饰。屈家岭文化也出土了彩陶,其绘制方法与马家窑彩陶不同,不讲究线条,作笔有浓淡,里外皆施彩。其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纹饰,常见的纹饰有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

195 屈家岭文化涡纹彩陶壶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196 屈家岭文化蛋壳黑陶杯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图版195是屈家岭文化涡纹彩陶壶,它1965年出土于淅川县黄楝树(湖北省博物馆),而图版196也是同时出土于淅川县黄楝树的屈家岭文化蛋壳黑陶杯。淅川在今豫西南边陲,是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而在原始社会,这里又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交会之处,图版195的涡纹彩陶,其纹饰明显和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有融通之处,而图版196的蛋壳黑陶,又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有相似之处,这种融通和相似,是不同文化交会的结果,这两件陶器,当是最好的物证,说明即使在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已经十分频繁。

197 屈家岭文化灰陶棺2001年宜城顾家坡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198 屈家岭文化灰陶瓮棺2002年随州金鸡岭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图版197图版198都是屈家岭文化灰陶棺,前者2001年出土于宜城顾家坡遗址,后者2002年出土于随州金鸡岭遗址。这种死后被葬于瓮棺的葬式,亡者只能被坐于瓮棺中,其葬姿和佛教高僧圆寂后被葬于缸中如出一辙,这种丧葬方式居然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实在是匪夷所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陶瓮棺的盖上都有小孔,这是原始人类专门留下的供灵魂出入的通道,这个小孔,是屈家岭先民的精神依托,它已经十分的细致入微,把灵魂的通道走向也考虑得一清二楚。

199 屈家岭文化筒形陶器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图版199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的屈家岭文化筒形陶器,一头大另一头小,表面印有一圈又一圈的纹饰,出土时数量较多,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的形式。这类陶的筒形器,在红山文化时期也有类似的出现。这可能是最早的排水管道,也可能是和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联系到前述的陶瓮棺,两者的体量和形状,似为承接灵魂的器皿。不管如何,这些筒形陶器,都是当时文明进程的见证。

202 屈家岭文化陶象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203 屈家岭文化陶人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204 屈家岭文化陶羊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205 屈家岭文化陶猪陶龟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206 屈家岭文化陶狗陶鸡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207屈家岭文化陶鸟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208 屈家岭文化陶熊陶猴1987年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在屈家岭文化的诸多遗址中,湖北天门邓家湾遗址出土的陶器最具特色,那里出土了一些陶制的人形器和动物形器(见图版202208),它们的集中出土,充分反映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生产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空暇时间增多,部落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和祭祀活动频繁,人们制作大量的物质生活并不需要陶制器物,以供娱乐和祭祀所需,而这些泥制的陶器,也充分说明当时的艺术家们,已经对自然界的观察细致入微,他们把所能观察到的并和自己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动物塑造出来,为现代人类提供了观察5000年前人类社会的物化证据,比如,羊、鸡、猪、狗和鸟,它们被制作成陶器,说明这些动物不仅仅是在大自然中的自然存在,而是大都已经被人类驯服,成为人类生活中和伴侣和食物的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物类陶塑中,还出现熊、猴和大象,熊和猴的陶塑,应当是早期人类对力量和灵巧的崇拜产生的创作愿望,熊的强壮和猴的灵敏,是早期人类相望的技能,长期的观察和愿望促使他们在制作陶器中的艺术冲动,不管这些陶器是祭祀用具还是稚童的玩具,它们都是要以祭祀中或玩耍中显示这些动物的本能。更需要关注的是图版202的陶象,象在中原大地上的存在就通过这些陶制的器物得到证实,作为物化的一重证据,再加上河南简称为“豫”的历史文献,双重证据完全可以确证这一自然界的历史事实,即中原地区曾经是象的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